首頁>歷史>

戰國初期,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三家分晉”,一是“田齊代姜”。本文主要談談田齊代姜事件中被廢黜之後齊康公姜貸的去向,探討一下廢康公所居康王城的所在。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宣公五十一年卒,子康公貸立。田會反廩丘。康公二年,韓、魏、趙始列為諸侯。十九年,田常曾孫田和始為諸侯,遷康公海濱。二十六年,康公卒,呂氏遂絕其祀。田齊代姜就此成為事實,田氏卒有齊國。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康公)“貸立十四年,淫於酒、婦人,不聽政。太公(田和)乃遷康公於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齊太公田和

康公十四年(前391年),齊康公姜貸(也稱呂貸)被宰相田和以“沉溺酒色不理政事”為由廢黜,放逐於一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僅僅只有一個城的食邑,後來也被收回,吃飯都成問題的齊康公只好在坡上挖洞為灶。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齊太公。被廢的齊康王姜貸在康王城居住十二年,於康公二十六年(公元前379年)卒。

兩千四百多年前被廢黜的康公究竟流放到了哪裡一直是個謎。因為史書對於被廢齊康公姜貸的流放地沒有明確記載,方誌與民間有各種推測與傳說。

在膠東,留下了不少與康王有關的諺語,在今威海、文登一帶有著名俗語——“姓康的後裔——要要種”;在今山東平度也留下“開啟康王墳,山東不受貧”等諺語,因為平度是西漢膠東王故城所在地(西漢膠東國首府即墨即在今山東平度古峴鎮大朱毛村一帶,)。據此可以推測這兩地都與康王相關,而事實上這兩地也的確與康王有關。前者與齊康公被廢流放傳說有關,傳說齊康公姜貸被宰相田和廢黜流放之後來文登宋村建了康王城。後者與另一個康王相關,這另一個康王就是第一代膠東王劉寄。劉寄膠東王在位28年,去世後諡號“康”,史稱膠東康王。劉寄及其膠東王子孫逝後皆葬於膠東國城北十多公里山(今平度六曲山)上,共有漢墓400餘座。1977年平度六曲山墓群被山東省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東平度六曲山康王墓

正是膠東兩個康王的故事被歷史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膠東地區廣為流傳的康王的傳說。

公安部門繳獲的盜墓分子從平度康王墓盜挖的銅鳳鳥

據說齊康公有個與老子擰著乾的兒子,父親叫他往東,他偏往西;父親叫他打狗,他偏趕雞。因此民間留下“康王的兒子——要要種”的諺語。康公去世後被埋葬到了山頂上,稱為康王墳。據說,其實康公本想死後葬在山下,可他考慮兒子平日裡總跟自己對著幹,臨終前故意說反話,說自己死後要葬在山頂上,這樣,總跟自己對著幹的兒子就會滿足他的願望。哪知這個拗擰兒子想:“我平日裡總與父親對著幹惹老人家生了不少氣,父親的臨終叮囑就聽一次吧。”這次還真聽了老子的話,果真將康公葬在了山頂。正是由於康公葬在了山頂才導致了恢復王位夢想的破滅,因為“康”與“糠”諧音,糠在山頂豈不被風吹散?

這裡要說的康王城是指齊康公姜貸被廢流放之後在流放地所居之城。康王城所在之地,大致有這樣幾處,一就是靠近齊國國都臨淄之地,即今山東淄博市張店城區著名炒米山風景區西北部的康王山(又稱圍子山,太平嶺),據稱康王山得名就是因為山上有康公墓。光緒版《登州府志》“福山縣”條記載:“齊康公成(城),周安王十一年,齊田和遷其君康公於海上,食一城,一牢。《舊志》雲:在文登縣南三十五里,宋村東,城內有天地壇遺址。《寧海志》雲:東十里有莒城村,謂康公思莒而名其城。按:《城冢記》雲:城在牟平城東十里,又二十里為清陽城。所謂牟平即漢縣,今古縣社,清陽即今福山城。齊康公墓在之罘(芝罘)山,則此城當在福山無疑。

“齊康公城位置說法紛紜:《城冢記》、《肇域志》皆雲城在牟平城東十里,其錯在以後來牟平縣為地理座標,而非以漢縣牟平。”

另,清光緒十三年(1887)《重修無染禪院記》碑文記載:無染禪寺,古剎也。在昆嵛山陽,巖壑幽深,林嵐茜密。或曰:其地距鄉村遼遠,居之者六根清淨,得大解脫,故名。……寺東北有齊王墳,相傳齊康公被田氏放逐東海島,死後葬於此地,墳上還有一棵不老松傲然屹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煙臺長島縣南長山島王溝村南臨海之地發現規模宏大的古墓群,時代在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晚期,與齊康公去世時間吻合,並且出土了大量較為高階的隨葬品,也與康王相匹配。但是,因為沒有出土確切的墓主身份證據,此墓是不是康王墓最終也沒有結論。那麼,上面所列舉幾處康王城(包括康王墓)究竟哪一說比較靠譜呢?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確定,不過,我們可以根據《史記》所記載“遷康公於海上”的地理地貌特徵排除那些與記載悖謬的疑似地點。首先可以排除的應是淄博市張店城區康王山,因為這裡既不為海島,又緊臨國都,繁華富饒,不會被選擇做流放貶謫罪人之地。這裡極可能是齊康公姜貸初襲王位時為自己開建的陵墓所在地,後康公被廢流放,此處由其舊臣改建而成衣冠墓。昆嵛山無染寺東北的齊王墳也可以排除,雖說這裡遠離國都,亦非繁饒之地,但卻不是海島。這樣就只剩下《登州府志》記載的膠東地另外三處了,就是今威海文登宋村昌陽故城、今牟平(今煙臺市牟平區,史稱寧海)莒城村與今煙臺市福山。

府志所說的這三處,我們還可以將前兩處排除掉。理由是文登宋村昌陽故城雖說歷史上也臨海,但是,早在1955年昌陽故城南的“康王冢”挖毀之時就被省裡到現場調查的專家否定了,當時專家給大墓下的結論是:“康王指的周代齊康公,與社稷壇說法都不正確。……據遺物和文字書體推證,大抵屬於西漢晚期。”(蔣寶庚 殷汝章:《山東文登縣的漢木槨墓和漆器》),今天我們明確所謂“康王冢”實為西漢末昌陽侯劉憲墓。無疑,昌陽城自然就與康王無涉。今牟平莒城村,《牟平地名志》認為牟平南北莒城是莒國被楚國所滅,莒人紛逃至齊國,被齊人所欺,無奈逃難來到膠東建城定居,取名莒城,此為其一。其二,牟平莒城村歷史上也不為海島,可以斷定非康公流放地。

文登石羊村“康王墓”遺址

這樣,就只剩下《登州府志》所載《城冢記》、《肇域志》所說的“在牟平城東十里”之城了。認定此城為康王城有沒有道理呢?應該說,這裡是理由最為充足的一處。理由如下:府志所說的“牟平城東十里”之“牟平”不是指今牟平,而是指今煙臺古現村,古現古稱古㡉,漢代為牟平縣治。按照府志所說康王城在古現東十里,“又二十里為清陽城”,清陽城即今福山,也就是說康王城位於古現之東臨近福山,而這個位置正好就處於海濱(大姑夾河下游入海口),這裡就有一個古海島——公雞島(夾河東岸,今演變為宮家島居民小區)。《乳山市志》的記載與此高度一致:齊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6年),相國田和變姜齊為田齊,“將齊康公遷海濱(今煙臺芝罘區西郊)。公元前379年,康公病逝,子孫將其葬於夾河下游公雞島,後遷葬芝罘島山頂(今煙臺芝罘島老爺山頂),俗稱康王墓,至今尚存。”這段記載所提到的“夾河”、“公雞島”兩個地名就在在今煙臺市福山區境內,正好臨近福山故城。

煙臺芝罘山康王墓西北海灣

而且,這個位置還與乳山姜姓族譜關於先祖遷來此地的記載一致。根據威海地方史志辦公室編纂《威海傳統村落》記載,乳山市大孤山鎮的萬戶村與徐家鎮的峒嶺村都是建於先秦的傳統姜姓村,他們皆自稱為姜子牙遠孫姜相伯後裔。《乳山市志.村莊》記載,萬戶村“秦始皇三十七年,姜姓由夾河下游公雞島(今煙臺市區西)遷通天嶺定居。初名山莊。南宋初年更名魯宋裡,元中統年間又更名萬戶。”又記載,峒嶺村“秦始皇二十六年,姜姓由夾河下游公雞島(今煙臺市區西)遷通天嶺隱居,始皇三十七年,擇此定居,念先祖隱居通天嶺歷史,取名峒嶺。”通天嶺,今稱寨山,兩村姜姓人認為他們的先祖本為齊國國王,故稱所居之地為通天嶺,後演變為通嶺、峒嶺。

以上資料可以簡要歸納為:《登州府志》記載康王城臨近煙臺福山城;《乳山市志》記載齊康公遷海濱(今煙臺芝罘區西郊),康公病逝,子孫將其葬於夾河下游公雞島,後遷葬芝罘島山頂(今煙臺芝罘島老爺山頂);乳山姜姓族譜記載其先祖由夾河下游公雞島(今煙臺市區西)遷通天嶺定居。三條歷史資料都把康王城位置指向同一地點——煙臺市福山,相同兩個地標——夾河、公雞島。這不是巧合,而恰恰反映了真實歷史。

夾河,也稱大姑(沽)夾河,史稱大姑(沽)河,俗名外夾河,位於今山東煙臺福山區福山城東南。上源有兩支,東支名外夾河,亦稱大姑(沽)河,是福山的主要河流。《漢書·地理志》稱其為“丹水”,《中國歷史地圖系》亦標識為“丹水”。西支稱內夾河,位於福山中、東部,舊稱清陽河。《漢書·地理志》稱“聲洋”河,新舊唐書皆作“清陽”,唐初設“清陽縣”於境,縣治“清陽城”(即今福山區府),後改為“兩水鎮”(兩水所指即內、外夾河)。“清陽”變音為“清洋”, 明《一統志》稱“清洋河”,沿用至今。

公雞島,今稱宮家島,位於今煙臺市西郊,夾河東岸,為一古海島,以其地勢高敞,形似島嶼,故名。島上村有宮、夏兩姓,原稱“宮夏島”,後改今稱。

不過,事情到此還沒有結束,《乳山市志》的記載止於齊康公去世的公元前379年,對於其後世子孫再無記載。而萬戶與峒嶺兩村族譜記載始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之後姜姓人遷居情況,之前情況也未提及,雙方記載間隔158年。這是為什麼?應該說,這種情況的出現並不影響對萬戶、峒嶺姜姓人為齊康公姜貸後裔的判斷,雙方記載同時提到的地理座標“夾河”、“公雞島”成為聯結點。其中間隔158年的原因可能是由於齊康公後人對於先祖被廢這段歷史諱而不提所致。根據《乳山市志》與乳山姜姓人族譜記載(萬戶、峒嶺兩村族譜記載時間稍有差別,但時間點一致)可以推知,齊康公姜貸被流放夾河下游公雞島,之後數代一直在此生活,直到165年(公元前221年)之後,其子孫才從公雞島南遷通天嶺,11年之後,康公後世孫姜相伯聞知秦始皇駕崩,偕兩子永泰、永通從通天嶺再徙萬戶與峒嶺分地而居。

據此來看,齊康公姜貸被廢黜後流放夾河下游公雞島是可信的,而這裡就應該是康王城所在地。這裡不僅與《史記》“遷康公於海上”的地理特徵完全相吻合,而且這裡又是齊東海濱蠻荒之地,遠離國都與其他諸侯國,對田和來說,也就斷絕了康公聯絡別國東山再起的條件與企圖,完全符合事件邏輯。田和並未將被廢的姜貸及其子孫趕盡殺絕,正如司馬遷《史記》記載的那樣,讓其“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康公逝後葬於芝罘島(老爺頂),芝罘島上康王墳也是真實的。乳山萬戶、峒嶺姜姓為康公姜貸之後無疑。

據《呂氏世系譜序》記載,康公姜貸正妻沒有生養,卻有“二庶子,曰綏,曰纓”。就是說今天這支姜姓人都是齊康公姜貸的後代,毋庸置疑他們也是姜太公姜尚的子孫,但是,卻不是他們的嫡長孫後代。膠東姜姓後來遷往東北與中原。

1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魏延官至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爵南鄭侯,含金量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