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字藥師,京兆三元人,唐朝名將。他曾以三千騎兵殲滅東突厥勢力的成就而被廣為稱頌,本人留有兵書《李衛公問對》數卷,在軍事史上的名氣不亞於《孫子兵法》。
貞觀三年十一月,突厥軍進擾河西,被肅州(治酒泉,今甘肅酒泉)、甘州(治張掖,今甘肅張掖)守軍擊敗。唐太宗以此為藉口,詔命幷州都督李績為通漢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城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檢校幽州都督衛孝傑為恆安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率兵共計10餘萬,各方受李靖排程分6路反擊突厥。
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驍騎從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進屯惡陽嶺(今山西平魯西北),乘夜襲佔襄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頡利可汗認為李靖之所以敢孤軍深入,一定是因為有大量主力隨後,倉促決定下將牙帳撤至磧口(今內蒙古善丁呼拉爾)一帶。就在此時,頡利的心腹大將康蘇密挾隋煬帝皇后蕭氏及其孫楊政道至定襄投靠唐朝。頡利見康蘇密降唐便不敢停留,繼續率部向陰山撤退,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李績大軍截擊,不多時即大敗。頡利又退屯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一帶),聚集餘眾數萬以待回覆元氣。頡利自覺不是唐軍對手,就派遣執失思力為特使,到長安向唐太宗請降,還表示願意舉國內附。但是在實際上,頡利企圖轉移到漠北,伺機東山再起。唐太宗見突厥已降,便派鴻臚卿唐儉等去撫慰突厥,令李靖率兵接應。
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與李績會合,二人認為頡利雖敗但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則很難追殲。如今唐儉在突厥,頡利必定懈而不備,如選精騎襲之則可將其不戰而擒。李靖親率精騎萬名,各備20天口糧連夜出發向鐵山疾馳,軍至陰山時,李靖軍隊遇突厥營帳千餘,當即發動攻擊,將敵人全部俘虜。頡利見唐使前來撫慰便以為安然無事,對李靖軍隊未加戒備。初八,李靖派蘇定方率200騎兵為前鋒,至頡利牙帳七里才被發現,頡利見狀立即逃走。李靖率大軍突進,突厥軍被殲萬餘人,被俘男女10餘萬。
此戰過後,突厥對中原的襲擾得到了有效遏制,還對周圍的其他少數民族政權起到了有力的震懾作用,突厥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削弱,從而保障了中原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創造了安定的環境,也為後來的殲滅西突厥創造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