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唐朝開國之時名將眾多,不滅個小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時名將,李靖,李勣,程咬金,秦瓊,牛進達之類如過江之鯽,因此打造了一個錦繡盛唐,但是一個朝代的強盛不僅需要強大的軍事實力,優秀的成熟將領,也需要更多年輕將領注入新鮮血液,李世民即位之時,百廢俱興,但是經過多年征戰,平定東突厥,安定四方之後,當年那些功勳卓著的老將或者和李靖一樣功勞太高,不得輕出,或者和秦瓊一般,臥病在床,休養生息。但是唐人尚武,兵源並不缺少,自然而然地就會踴躍出現一大批的軍事人才。那一年,李世民為報前仇(楊廣三次兵敗高句麗),開始全國徵兵討伐遼東,經過多年休養生息後的唐朝,也有能力出兵遼東。也因此,湧現出了無數名將。其中有一位,愛穿白色戰袍盔甲,騎白馬,使得一杆方天畫戟,現在都還流傳著非名將不穿白袍,非猛將不用方天畫戟的留言,可想而知,這個年輕人,定非等閒這輩。可以說是寒門出身,一朝軍功勳貴的典範,接著,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寒門將軍。

薛禮,字仁貴。通常別人喊他薛仁貴,年少時家境貧寒,以種田為業,素來力氣過人,又學習武藝,但是當時唐軍對外作戰,多是邊軍,薛仁貴也在鄉間和妻子度過了多年,直到唐太宗下令征討遼東,全國徵兵,這個時候薛仁貴的妻子勸他前去從軍,也好封妻廕子,光宗耀祖。薛仁貴也深以為然,於是投靠當時的大將軍張士貴麾下為將,步入軍旅。因為長相魁梧,加上聰明,薛仁貴就在張士貴麾下做了一名衛士,相比起招收的龐大軍隊來說,薛仁貴算是不錯的了。當時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糧草需要數量龐大,最主要的是進攻遼東需要渡水,當時唐軍精銳都不習水性,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有點暈船,李世民自己也有點暈船,所以拖著在江邊遲遲不進軍,薛仁貴就想了一個主意。他建議張士貴把運輸軍隊的大船都放在岸邊,連線起來,上邊搭上帳篷之類的偽裝成接待換底和軍隊的地方,然後張士貴邀請皇帝舉辦宴席,李世民帶著眾臣來到後,酒宴開始,樂器聲和觥籌交錯的聲音遮蓋了行船的聲音,十萬大軍已經在海上行駛,遇到風浪的時候,船隻開始搖晃,李世民等人才意識到已經開始渡江了,笑問張士貴,才知這是新軍薛仁貴的計策,又名“瞞天過海“。因此薛仁貴在太宗皇帝心中有了一點印象。之後到達遼東,開始薛仁貴的揚名之路。

當時,唐軍的策略是兩路並進,張亮的水軍,李勣的陸軍同時進攻高句麗,當時陸地作戰戰況激烈,郎將劉君邛率軍突進,被高句麗圍困,情勢危急,薛仁貴騎著白馬,拿著方天畫戟衝出去直接斬殺了高句麗一員將領,因此高句麗士兵感覺到畏懼,士氣下降,劉君邛乘勢突圍逃出,薛仁貴也因此名滿唐軍。之後,唐軍緩慢推進,不斷擊敗攔截的高句麗各處軍馬,直到安市城下,安市城城池堅固,而且守軍眾多,唐軍開始首次遇到挫折,李世民視察地形後,認為久攻不下在於軍力問題,命令諸將齊頭並進發起進攻,親自督戰,這一戰約人貴身著白衣,手持方天畫戟,腰胯雙弓,箭無虛發,隨後大喊衝陣,可以說因此唐軍聲威大振,攻破安市城,高句麗舉國震驚,附近的城池皆望風而逃,薛仁貴因此得到李世民的接見,升為遊擊將軍,賞賜若干。隨後唐軍在高句麗作戰不利,加上李勣的那句”城破之日,屠城之時“讓高句麗軍民齊心抵抗,遼東戰略補給又比較困難,因此撤軍而歸,李世民開心地對眾臣炫耀薛仁貴,認為大唐軍方後繼有人,因此再次擢升薛仁貴為中郎將,鎮守玄武門,信任與寵信可見一斑。隨後太宗去世,高宗登基,這時候的薛仁貴還在鎮守玄武門,有一日天降大雨,引發山洪衝到了玄武門,士兵紛紛逃散,唯有薛仁貴冒死登門框向皇宮示警,李治因此得到訊息後撤離,隨後看著洪水淹沒皇宮,李治感慨薛仁貴的忠心。

高宗時期對外戰爭也是很多,657年,蘇定方奉命進攻西突厥,薛仁貴獻上計策,以懷柔分化敵人,李治聽從,因此得到了泥孰部落人的效忠,西突厥實力削減。次年,程名振征討高句麗,薛仁貴作為副將出徵,一路高歌猛進,在貴端城擊破高句麗的軍馬,策應主力,斬首三千。隨後薛仁貴會合唐軍諸多將領,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在橫山大戰,薛仁貴手持弓箭一馬當先,但凡弓弦響起,必有敵軍中箭,因此唐軍士氣大振,隨後在石城和高句麗大戰,高句麗軍中有神箭手,射殺唐軍十幾人,無人敢衝鋒,薛仁貴縱馬而出,單騎突入,將其生擒。十二月的戰鬥中,又生擒了契丹王,因此被封為左武衛將軍,拜男爵。

661年,和唐朝友善多年的回紇發生內亂,新繼任的回紇首領決心和唐朝為敵,這對唐朝來說時不可以容忍的,於是李治決心出軍討伐,薛仁貴再次作為副將出徵,不過這次目標是天山的九性鐵勒。臨行前一般君王都要為將士踐行,李治在酒宴上對薛仁貴說,我聽說古代善於射箭的人能射穿七層鎧甲,你今天射五層給我看看,薛仁貴得令後取過弓箭,彎弓搭箭,弓弦響過,箭穿五甲而過,李治大喜,命人賜薛仁貴堅甲。隨後大軍出擊,當時的九性鐵勒自持悍勇,又聽說薛仁貴箭法高超,於是派出十幾人勇士向薛仁貴挑釁。當時派出最為勇武的三個人和薛仁貴比試箭法,結果薛仁貴三箭射殺敵軍三人。要知道在草原上的民族騎射是基本功夫,而其中出眾者可以射鵰,被稱為射鵰手,薛仁貴能輕鬆射殺三人,功力可見一斑。因此敵軍氣勢大跌,薛仁貴乘勝追擊,大破九性鐵勒,坑殺投降的敵軍,隨後繼續追擊,直到擒獲其首領,方才收兵,由此軍中盛傳: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九姓鐵勒經此一戰元氣大傷,至此衰敗。

666年,一聽這個年號,就是建功立業的一年,這一年高句麗的權臣淵蓋蘇文病故,三子奪權,引發內亂,李治明白這是一個大好時機,於是決心發動滅亡高句麗的戰爭,調集各方軍隊,並出動大將軍李勣為統帥,親征高句麗,薛仁貴也隨軍出征,建功立業。李勣率軍從新城揮師而下,勢如破竹,連連大勝,高侃的軍隊卻沒有這麼順利,在金山被高句麗阻擊,薛仁貴引誘敵軍,隨後將高句麗軍隊攔腰斬斷,分成兩部分,使其首尾不能兼顧,大破高句麗,勇氣不減當年。記載中有一次薛仁貴帶著兩千士卒進攻高句麗重鎮扶余城,當時部將都認為兵力不足,而薛仁貴認為這恰恰是機會,身先士卒,又是突襲,竟然攻克了扶余,附近高句麗軍本來抵抗心思就不強,又經過投奔唐朝的皇子的宣傳,幾十座城池紛紛投降。隨後薛仁貴一路勢如破竹,和李勣的主力大軍合圍了高句麗的都城平壤,大破,一戰滅亡高句麗,隨後的幾年薛仁貴作為留守將領鎮守這裡,也算是太平無事。

隨後薛仁貴率軍出擊吐蕃,當時的高原反應還不為人所知,再加上種種原因,薛仁貴大敗而回,還是和吐蕃大相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因此被罷官在家,百戰百勝的將軍也只能在家歇息幾年,等待君王的任命。結果沒過幾年,高句麗的軍隊叛亂,薛仁貴被起用前去平叛。隨後薛仁貴幾年間起起落落,也算是宦海沉浮,之後的雲州一戰算是最後的輝煌,突厥人發兵雲州,薛仁貴奉命征討,突厥人詢問唐軍主帥,得知是薛仁貴,他們以為薛仁貴在之前象州(被流放)已死,因此大驚失色,薛仁貴脫去頭盔看著他們,因此突厥人慌不擇路,有的害怕的下馬拜見,有的逃竄,薛仁貴乘勢追擊,大破之,又名”脫帽退萬敵。只能說是長時間在朝中為官改變了這位猛將,不在和以前一樣無所畏懼,多次流放在他心中留下了恐懼,於是薛仁貴回到長安後次年就去世了。李治追封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而在民間傳說中,薛仁貴除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脫帽退萬敵之外,還是有雪茄五代精忠報國,他的兒子薛丁山,孫子薛剛等,不過這都是百姓對英雄的敬仰,最後的最後,這位猛將還是回到了故鄉。封妻廕子,榮歸故里,可惜當年的白袍名將,如今已經拿不動方天畫戟了,時間能消磨一切,尤其是英雄當年。

2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清雍正文字獄:呂留良案,就是不讓人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