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青年統制開始擔任主將,他按照自己的意圖和風範,塑造了一支抗金勁旅。人民稱這支雄師為“岳家軍”。
在岳飛的精心治理下,他的軍隊變得紀律嚴明起來,並很快贏得了老百姓的衷心擁護。百姓鄉親為了表示岳家軍與其他作風惡劣的軍隊相區別,他們甚至設立祠堂,繪上岳飛畫像,經常供奉祭祖,祈禱岳家軍儘早趕走金寇,使老百姓恢復正常的生活。
從此,百姓不再一味地拒絕參軍了,送子送夫參軍者絡繹不絕,他們也不再堅壁清野了,草食壺漿者隨處可見,更不冷眼觀戰了,帶路送情報者主動踴躍。
在緊張的整軍、練兵之餘,岳飛不忘擠時間學習。他深知,若沒有諸葛孔明之謀略以及淮陰侯韓信之武才,僅憑匹夫之勇是很難扭轉當今危局、救民於水火的。這就需要向古代的聖賢學習,汲取他們的經驗。
岳飛喜歡讀的仍然是《孫子兵法》,常把這本書置於身側,有空即摩拳研習。與少年時的誦讀不同的是,他現在有豐富的軍事經驗,對書中那些精奧的道理有更深的啟悟。他經常將這些體會在具體的戰鬥中加以運用。當然,他並不盲目迷信、機械照搬。
著名愛國詩人陸游詩云:“劇盜曾從宗父命,遺民猶望岳家軍。”岳家軍當時尚不是一支大部隊,無力挽狂瀾於既倒,但在江南的抗金戰場上,已不愧為中流砥柱。威名遠揚志雪國恥
建康大捷,極大地鼓舞了大江南北愛國軍民的抗金斗志和必勝信心,從此,岳飛和他的岳家軍也威名遠揚。
此刻,縈繞在岳飛心頭的,是一個更為宏大的戰鬥目標,他拿起毛筆,揮灑自如,岳飛在駐地張清鎮房東的一架屏風上,題了長長的一段詞:
近中原板蕩,金賊長驅,如入無人之境,將帥無能,不及長城之壯。餘發憤河朔,起自相臺,總髮從軍,小大曆二百餘戰,雖未及遠涉夷荒討蕩巢穴,亦快國仇於萬一。今提一壘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當深入虜庭,縛賊主喋血馬前,盡屠夷種,迎二聖復還京師,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時過此,勒功金石,不勝快哉!此心一發,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
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飛書
這段詞的大意是說:自從中原遭受戰亂,金賊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而朝廷將帥無能,根本不配稱作保衛國家的長城。我憤而從軍,從故鄉出發,直到現在,經歷大小二百餘戰,雖然還未能掃蕩敵巢,但也多少實現了我的為國雪恥之志。建康一仗,我以孤軍迎敵,一舉收復城市,將金賊趕入大江,倉皇逃遁,可惜的是沒有能殺他個匹馬不回。倘吾朝廷能賜賞我兵器盔甲,獎勵三軍,我一定要直搗敵人的朝廷,將敵首擒獲,迎取徽欽二帝重返故都,使喪失的國土重新為我所有!
可是,南宋小朝廷並沒滿足岳飛的願望,而是將他派往通泰任鎮撫使,通泰就是現在江蘇的南通和泰州。看起來,這也是獨掌一面的大官,可這裡偏處東海之濱,遠離抗金的第一線,與岳飛的志願大相徑庭,為此他上書請求辭去這一職務,而要求朝廷派他到戰略地位更為重要的淮南東路任職,並允許他招集兵馬,以實現他的偉大的志向。
為了表示必勝的信念,岳飛甚至提出將自己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兒子作為人質,交給朝廷看管。
南宋小朝廷沒有答應岳飛的請求,對金的戰爭日趨緩和,他們的心思又放在平定內亂上了。
岳飛自從青年投軍,效命疆場,至今有整整十年,他的足跡,從北到南,從東到西,抗外敵、平內亂,轉戰數千裡,身經大小几百次戰鬥,身上負傷多處,立下了汗馬功勞。
岳飛從一個窮鄉僻壤的農家孩子,成為一名令敵人聞之喪膽,同僚為之遜色的著名戰將,使得皇帝對他不得不另眼看待。10年來,他走過了一條輝煌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