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70年前的那場戰爭
我們的腦海裡會浮現很多英雄形象
用胸膛堵機槍的黃繼光
烈火焚身巋然不動的邱少雲
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楊根思
......
其實在我們身邊
也有這樣的英雄
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鴨綠江上白雪皚皚,巨龍般的志願軍隊伍徒步透過架設在冰凌上的簡易浮橋,夕陽將戰士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隊伍的前端已經步入朝鮮,後端還連線著祖國大地......”在遊仙區信義鎮,小仙見到了今年已經87歲的故事主人公白維弟。老人身著一件紅色中山裝,戴頂呢絨禮帽,坐在自己的茶園裡,語氣平緩的講述著過去的故事......
“您看,是這樣的情景嗎?”因為在採訪白爺爺之前,小仙已陸續走訪了多位參加過抗美援朝志願軍老兵,於是將提前列印好的這張曾頻繁出現在各大報紙、雜誌上的老照片給老人看。
“對!對!就是這樣的!”白爺爺眼前一亮,神情變得激動了許多。“照片上的浮橋就是抗美援朝期間著名的‘馬市浮橋’,位於丹東振安區九連城鎮馬市村,不過現在已經看不到有橋的影子了。”
白爺爺將照片緩緩放在桌上,繼續說道:“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多數浮橋是用數以百計的木製帆船相連,然後在帆船上鋪上很厚的木板。為了躲避轟炸偷襲,志願軍經常夜裡過江,浮橋也多是傍晚搭建、次日凌晨拆除。冬天天冷了水位下降時,我們就在封凍的冰面上鋪上土石、木板,為前線戰士運輸軍需物資.......”
“1958年,在如今懸掛著‘中朝友誼橋’青銅匾額的鴨綠江大橋橋頭處,曾架起過一座象徵勝利的‘凱旋門’。我還清晰的記得當年歸國時的情形,列車轟隆隆駛過凱旋門,一時之間,鑼鼓喧天、歡呼聲不斷,沸騰的人群被鮮花與彩旗淹沒,到處都是 ‘歡迎!歡迎!歡迎我們最可愛的人’...讓我一輩子記得,作為一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無上榮光...”說話間,從白爺爺泛著光的眼底,彷彿又重現了當初的盛況。”
像建設祖國一樣幫助他們建設
白維弟出生於1934年,家中世代從醫,是土生土長的綿陽遊仙區本地人,年幼時念過私塾,解放後在原遊仙區石板鎮當過衛生員。17歲那年,白維弟進城參加土改培訓,看到徵兵資訊,內心激起一陣漣漪,“當時心想,沒有國哪來的家!就去報名了。”說起當年入伍的原因,白爺爺只淡淡的說了兩句,“1953年,我們作為替補增兵從今遊仙區魏城鎮入伍,經山西,過吉林......2月入朝直抵三八線,編入23軍作戰......”
“初入朝鮮,正值冬天最冷的時候。開始做工兵,每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打坑道,後被分去上甘嶺做哨兵。印象很深,每晚站崗,都是齊腳踝的雪,每班大概站一炷香的時間,不能只乾站著,人要不停的踱小碎步,不然很腳快會被凍住,換崗後再去打坑道......”
“戰場上的事,許多細節都記不清了,只記得仗打到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還有聯合國軍三方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定》,歷時三年多的戰爭才算告一段落。不過事實上當年簽訂的只是停戰協議,雙方仍然處於交戰狀態。志願軍並沒有立刻撤離,而是繼續支援。從戰略上來說,也是出於給美國等國家造成軍事威懾力,以確保雙方不會再發生大的激戰......”
白爺爺長嘆一口氣,繼續說道:“不過當時戰後的朝鮮,目及之處早已一片廢墟,如同焦土,按照上級指示,我們所在的軍留下來援建......經過一個多月徒步來到平壤,我至今都清晰地記得當年的平壤,幾乎沒有一棟完整的建築......我們留下和朝鮮人民一起重建家園,幫他們修路、架橋、建民居......一直到1958年才陸續撤回。”
“您後來有再回過朝鮮去看看嗎?”出於好奇,小仙打斷了一下。
“沒有,一直有個心願,想再回去看一看...”白爺爺將略顯遺憾的目光投向遠方,“我還記得當年有句深入人心的口號‘像建設祖國一樣幫助他們建設朝鮮’......好在現在社會發展快,偶爾從網上搜到一些朝鮮的圖片,看見曾經的廢墟變作高樓,人們安居樂業,心中常感欣慰......”
一張張定格的照片,記錄流動的歷史。70年斗轉星移,抗美援朝的硝煙散去,老照片中的景觀在變,不變的,是中國人民保衛和平的初心和堅強意志。
回國後的白維弟,繼續從事祖業,當了30多年的醫生直到退休,沒事就在自己的小花園裡養養魚,種種花草。新年將至,小仙問及老人的心願,白爺爺對著鏡頭立馬忘了自己,脫口而出“只要國家需要,我還可以上前線!身子骨雖不及年輕人,但我有醫術!只要有需要,我會義不容辭,竭盡所能......”
審 核:洪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