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Hello,我是小情,咱們又見面啦

重刷《鐵齒銅牙紀曉嵐》時,有一段和珅與紀曉嵐,在牢裡,爭論如何救災、為官之道的對話非常經典,不由得讓人深思:

貪官,到底算不算是好官?

先來回顧一下和珅與紀曉嵐的對話內容:

紀:和大人,咱們還是得說點正事吧。

和:說。

紀:燕城這幫貪官啊,把人吃的糧食換成了牲口吃的麩糠和草料,這件事和大人可知道?

和:我知道。

紀:那和大人不覺得慚愧嗎?

和:我倍覺欣慰!

紀:為什麼?

和:紀先生有所不知啊,這一斤口糧可以換三斤麩糠。這就等於原本能救活一個人的糧食,現在可以救活三個人了!

紀:可麩糠是給牲口吃的啊,不是給人吃的!

和:哎呀,災民還算人嗎?

紀曉嵐聽後大驚:你說什麼?

和:哎呀,你不要把眼睛瞪那麼大!你知道不知道,行將餓死的人已經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生,只要能活著,還什麼麩糠啊!那是好東西!草根,樹皮,泥土都可以吃。

和:紀先生,你見過吃觀音土活活脹死的人嗎?

紀:什麼是觀音土啊?

和:你看看,你不知道。我再問你,你見過這千里平原,所有樹木的樹皮都被啃光的情形嗎?

紀:哦??

和:易子而食,你當然聽說過,那是史書上的四個字而已。我是親眼見過的呀,這換孩子吃啊,呵呵,那就是鍋裡的一堆肉啊!

和:你以為我毫無人性,是不是?你以為我只知道貪錢斂財,是不是?我親自到災區去過,到那一看我心都涼了。我這才知道,不管朝廷發下多少救災的糧食,永遠也不夠!如果我不設法變通一下,那你在災區看到的就不是災民,而是白骨嘍!

紀:我看了他們的賬本了,大大小小的官員全都在侵吞這救災的糧款。

和:救民先救官!官都活不了,還救什麼民?

紀:荒唐!

和:這是事實!千千萬萬的災民哪,誰去發給他們賑災糧款?是你發,還是我發?還不是得靠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啊?餵飽了他們,他們才肯給我去賣命!

紀:哼,真乃曠古之謬論!貪汙受賄居然還有了大道理?

和:這是幾十年官宦生涯換來的大道理,這是千千萬萬血淋淋的事實換來的金道理呀紀先生!你怎麼就不懂呢你?

紀:食君俸,為君分憂。點點滴滴,皆是民脂民膏哪和大人。你怎麼忍心在這饑民口中去扣出一粒糧食呢?

和:又來了,又來了!!!官字怎麼寫?上下兩個口,先要餵飽上面一個口,才能再去喂下面一個口。

紀:宋有包公,明有海瑞,康熙朝有施公,代代清官,愧殺大人也!

和:對對對,清官的確令人敬!可清官也令人畏呀!

紀:和大人,您就是無敬無畏,所以才無法無天了!

和:那我問你,古往今來多少清官多少貪官?

紀:清官如鳳毛麟角,貪官如黃河之沙。

和:對呀,那我不依靠他們那我依靠誰呀?我這個軍機大臣,要是沒有他們撐著,那就是個屁,我容易嗎我?

和珅是大貪官,這一點毋庸置疑。

從前看這段對話時,覺得和珅句句都是在詭辯,為自己的“貪”找各種冠冕堂皇的藉口。

可如今再看,不免有些猶豫:

貪官是否都是十惡不赦?貪官就一定不是好官?

乾隆死後,嘉慶掌權,在喪期就頒旨誅殺貪官和珅,抄家後所得白銀八億兩。同時,嘉慶帝還頒佈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打擊貪汙,整頓吏治,興修水利等。

但清王朝仍舊是強弩之末,亡國之勢無可挽救。

究其根本原因:對內,階級矛盾尖銳;對外,閉關鎖國,使得封建社會遠遠落後於時代。

而和珅當權處於乾隆晚年。當時,內憂外患幾乎已成定局。即便和珅“貪腐”的程度已經到了世間罕至的地步,可仍不至於左右一個國家的衰敗程度。

如果“清廉”是為官的基本底線,那和珅絕對不是一個好官。

可如紀曉嵐說的那樣,“清官如鳳毛麟角”,甚至還有更極致一點的說法——無官不貪。

可見,“貪”是官場的大勢所趨,也可說是為官之道的“潛規則”。

那在規則之內,為百姓著想的官,算是好官嗎?

曾國藩也是清朝數一數二的名臣,他與和珅的風評是兩個極端。

他一輩子都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日常穿著樸素,甚至很多時候都穿邋遢的破衣。

曾國藩官居要職,位高權重之時,生活也很清苦,甚至還為自己訂下“夜飯不葷”的規矩。

曾國藩的行為作風無疑是一個清官,但他確實一個非典型清官。

因為他收禮。

曾國藩剛當上兩江總督,去安慶上任時,地方官員為了巴結曾國藩,給他置辦了公館,還送了傢俱,以及金銀細軟。

曾國藩看到後怎麼說?

他對那些官員誇讚了一番,說他們當差很謹慎,很用心。

送來的禮物,他沒有全收,但也沒有全部不收。曾國藩只拿了七領草蓆,其餘的便退了回去。

鮑超是曾國藩手下的一員猛將,行軍打仗時,會搶奪戰利品。

有一次曾國藩過生日,鮑超帶著16大包的禮物來慶生。曾國藩一看,好東西真不少,什麼古玩字畫,奇珍異寶,一大堆。

然後他挑來挑去,挑中了一頂繡花小帽,剩下的都完璧歸趙。

有意思的是,期間,曾國藩並沒有問鮑超,這些東西是怎麼來的,更沒有教訓他要清廉,最後收下一件禮物後還將鮑超禮送出營。

據說,這種點到即止的收禮方式,也曾國藩為人處事的原則之一,即:不讓他人難堪。

清官可敬,但也讓同僚可畏。

至於“敬”,敬的人品與德行。

而這“畏”,無外乎兩點:

1,大家都貪,都收禮,有人清廉,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尤其是身為領導,與下屬離心,誰還能真心實意地相信他,聽從他的指令呢?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明察秋毫,眼裡容不下沙子的人,是沒有人敢跟隨他的。

2,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的著想。

古代做官之人,無不十年寒窗,才等來一朝及第。

而“升官”也與“發財”劃上了等號。

古代不比當今社會,求生的門路多,掙錢的機遇也多。那時,唯有做官才是飛黃騰達的唯一途徑。

當官如果除了微薄的俸祿外,其他一點油水都沒有,還會有那麼多人想當官嗎?

世人大多都有私心,都有貪慾。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著想,適當略施好處,也是為了讓對方更有動力去做好本職工作。

而曾國藩的收禮原則,就是摸透人性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至於和珅,他的為官之道看似沒有問題,但與曾國藩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和珅被抄家後,光是白銀就搜出八億兩。而乾隆年間的每年稅收不過才7千萬兩。

曾國藩當了10年的兩江總督,2年的直隸總督,總共收入才180萬兩白銀。

他們二人都收禮,但曾國藩更為“節制”。

恰恰是“節制”,讓兩人的收禮動機發生了實質的變化。

一個被說是“不讓他人難堪”,一個就成了“只為一己私慾”。

再加上二人平時的生活作風,一個清苦,一個奢靡,直接導致了“貪”與“廉”的兩級風評。

和珅親自走訪過災區,體察過民情,更深諳官道。得出了結論:

要讓官吃飽,民才能吃的上飯。

這點沒錯。

錯就錯在,他貪得不知節制,貪得自私自利。

利用官場的“潛規則”,在一次次的權益交換中迷失自我,越陷越深無法自拔。最終,遭到反噬,遺臭萬年。

真是可恨又可嘆啊……

——END——

1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懸案:宋太宗趙光義真的會在燭影斧聲中弒兄篡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