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埃及的農業與人口,看“古埃及史”的真實性
收錄於話題
#西方偽史1
67個
在遙遠的古代,在任何一個地區,誕生、存在較高文明的前提,是擁有相當規模的人口;而存在相當規模的人口的前提,是當地的土地能提供相應數量的食物。也就是說,沒有足夠多的糧食,是不可能誕生較高文明的。
現行西方史中的古希臘、古羅馬史中,這方面的問題十分突出。例如,根據土地、氣候、糧食單產等稍加分析便知,古希臘時代,希臘大地上的總人口不到30萬,雅典至多5000人。以這樣的人口規模,“古希臘史”完全不具備存在的可能性。(詳見:結論2:古希臘時代,希臘不到30萬人,雅典僅5千多人)
現行的“古埃及史”,也是如此。( 為了保證文章的嚴肅性,本文中的引文,依然是全部取自近年的論文。引用的部分文字,只加引號,不註明作者和出處,請讀者諒解。)
一、現行古埃及中農業和人口的資料
1.關於古埃及的氣候、生態環境
“埃及的總面積為100.2 萬k㎡,沙漠約佔全境的96%以上,它的地貌大致可分為3 大部分或型別: 尼羅河及其三角洲、沙漠地帶和半島。此外,還有範圍不大的法尤姆綠洲和其他更小的沙漠綠洲點綴在埃及各地。埃及地處非洲沙漠地帶,氣候炎熱乾燥。但據考古學家證明: 古埃及原本也是氣候溼潤、植物茂密的國家,大約從一萬年前開始,氣候乾燥化,特別是從公元前2900 年以來至公元前2040 年,即中王時期開始,雨量絕對不足。”
“埃及......東面是海拔800 米的阿拉伯沙漠高原, 西面是難以穿越的撒哈拉大沙漠, 南部為山地, 北部為淺灘密佈、暗礁羅列的地中海海岸。埃及疆域, 自第一瀑布起, 直至地中海為止。全國除北部地中海沿岸年有50~200 毫米的降水量外, 其餘地區的年平均降雨量均在30 毫米以下。全境只有一條河流——尼羅河縱貫南北。古埃及氣候炎熱, 雨水稀少, 但是農業生產卻很發達。這與古埃及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古埃及90%以上的國土為沙漠所覆蓋, 只有尼羅河流域像一條綠色的緞帶從南到北貫穿其間。”
歸納起來,重點如下:
(1)埃及的總面積為100.2 萬平方公里,沙漠約佔全境的96%以上。即非沙漠地區(包括尼羅河河道、湖泊等)的面積,約為4萬平方公里。
(2)近五千年來,古埃及氣候炎熱,雨水稀少。
2.關於古埃及的農產品
“為了保證神權對王權的絕對支援,法老會向神廟獻上豐厚的祭品。如拉美西斯三世時期的《哈里斯大紙草》中就記載了法老送給神廟祭品的種類,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農產品,其中包括各種‘牲畜,13433(頭);土地,36012(阿魯爾);花園,11(座);工場,2(座);乾淨的穀物,7320(16倍小袋(海凱特));蔬菜,3300(捆);亞麻,3000大包)。’法老將大量農業產品用於獻祭的行為,無形中分配了大量農產品,這種分配不僅帶來了神廟對王權的支援,也從精神觀念中確立了法老至高無上的地位。”
“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 隨著考古開發的深入,埃及出土了大量的紡織品。其品種不僅豐富, 而且在織造、印染工藝技術上獨樹一幟, 充分反映了古埃及發達的紡織史和文化。”
“在古代埃及的染織物中, 最豐富最具特色的要數“科普特(Copt)織物” 。當年, 這些亞麻與羊毛的交織物被大量用來製作“套頭衣” ——用1 塊矩形或“十”字形布, 中間挖出領口後再一折為二而成的套頭式衣服。埃及亞麻布的另一用途是做披肩。”
歸納起來,重點如下:
(1)吃的,古埃及很豐富,雞鴨魚肉、穀物蔬菜,無所不產。
(2)穿的,有亞麻及製品、毛織品。
3.關於古埃及的人口
“首先,雖然我們還沒有關於托勒密埃及軍隊規模的精確統計數字,但據阿庇安記載:‘托勒密二世統治時,稅收是充足的,可以支援巨大的軍事建設,包括24萬名步兵和騎兵、300只戰象和3500只戰船。’也許這樣的數目並不算誇張。據狄奧多拉斯記載,克婁巴特拉七世統治時,埃及的人口大約700萬。”
歸納起來,重點如下:
(1)埃及豔后時期,即中國漢朝時期,埃及有700萬人口。
(2)中國戰國晚期,即蘇秦、張儀、戰國四公子活躍的那時候,埃及有近二三十萬人的軍隊。
4.關於古埃及的農業稅及稅率
“根據文獻記載,新王國時期國家的稅收以糧食為主,其中以‘豐收稅’ (Smw)最為重要。從埃及語詞彙的角度分析這種稅收的寫法和“豐收”(Smw)ー詞相同,與“夏季(Smw)同音而古埃及的豐收一般發生在夏季進行。由此推斷,‘豐收稅’的繳納應該是在埃及毎年夏季的糧食豐收之後。另外據該詞的限定符(一個測量穀物的量具,穀物從量具中倒出)可知該詞語與穀物或穀物測量有關同時結合文獻的記載,可以肯定,這種稅收應以穀物為主。在新王國時期在一般的土地上稅率大約為每阿魯爾土地收5小袋(海凱特)穀物,而平均每阿魯爾的土地的穀物收成大約為10小袋(海凱特),可見,此時‘豐收稅’的稅收量大約為收成的一半。”
歸納起來,重點如下:
(1)古埃及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農業稅。
(2)農業稅稅率為50%以上,即農民必須將收穫的一半以上交給政府。
二、案例解剖,看看“古埃及史”的真實性
下面,我們針對號稱古埃及糧倉的肥沃地區一個村莊,對現行古埃及史進行解剖。
“托勒密埃及對法尤姆土地的控制,主要是為了獲得稅收。我們可以齊爾克奧西里斯村為例。這個村莊共有4000阿魯拉土地,1520人。其中52%的土地是國王的,這些土地出租給當地農民耕種,收穫物的大部分都要作為稅務上交……在齊爾克奧西里斯村,殖民兵佔有1055英畝土地,其中希臘籍騎兵佔有740英畝,平均每個希臘騎兵佔有20阿魯拉(13.4英畝)至80阿魯拉(53.6英畝)”
這個村莊,共有1520人,按照戶均5口計算,共有304戶人家。
1阿魯拉合1.49英畝;1英畝合6.07市畝,即1阿魯拉合9市畝。全村百姓共有2680英畝土地,相當於16268畝,人均10.7畝,戶均50.5畝。
如果將國王的土地也算上,全村農田為3.6萬畝,則戶均118.4畝,人均23.68畝。
1.“古埃及史”中荒唐的稅率
如上所述,以古埃及的氣候和生態環境,其最好的農田,如果與同時期的中國相比,都將是最差的農田。但是,在當時的中國,正常年景裡,必須擁有上田33畝,或者中田60畝,或者下田100畝,才能養活一家人。 (詳見:結論2:古希臘時代,希臘不到30萬人,雅典僅5千多人)
中國的自然條件比埃及優越得多,中國古代的農業技術水平遠遠領先於世界,因此,糧食畝產量大大高於埃及。但是,古代中國的稅收標準僅為農田產量的10%。即便如此,遇上災荒,農民的生活依然十分困難。
古埃及農業稅稅率竟然超過50%!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不出3年,埃及農民全部餓死了。隨著農民全部餓死,埃及人也全部餓死了。
2.“古埃及史”中的古埃及農田面積
下面,我們根據這則“資料”測算一下古埃及的人口。
如上所述,古埃及戶均擁有的農田戶均118.4畝,人均23.68畝。
假設埃及的非農業人口(含官員、軍人、工商業人員)的生活質量是農民的2倍,即人均納稅的農產品可以養活0.5名非農業人口。
以此推算,即每23.68畝養活1.5人,如果古埃及有700萬人口的話,那麼,古埃及的農田總量為:
23.68畝×700萬÷1.5﹦11050.67萬畝
11050.67萬畝÷1500=7.367萬平方公里
這7.367萬平方公里,完全是農田,就已經大大超過當今埃及的非沙漠地區(約4萬平方公里)了。
這7.367萬平方公里,並不包含居民住宅、城鎮、國王貴族宮殿、神廟、國道、金字塔、尼羅河河面、沼澤、湖面等等等公共用地。這些用地,佔地的比例不會少於40%。如此說來,古埃及的非沙漠(含半沙漠)地區的面積,應該為:
7.367萬平方公里×1.4=10.3138萬平方公里
古埃及的非沙漠地區的面積是當今埃及的2.58倍?
眾所周知:
(1)埃及的核心地區是尼羅河三角洲,這裡是沖積平原。2000多年前,尼羅河三角洲遠小於當今。
(2)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透過持續的治沙,埃及的非沙漠地區的面積,才4萬平方公里。
無論以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說古埃及的農田和非沙漠地區面積大大多於當今,都是反科學的。
三、科學:古代埃及地區的氣候
科學研究證實,在近5500年以來,北非地區的氣候基本穩定,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吳文祥和劉東生《5500 aBP氣候事件在三大文明古國古文明和古文化演化中的作用》(《地學前緣》第9卷第1期,2002 年3 月):
“5500 a BP前後, 非洲全新世氣候發生重要轉變。這時, 撒哈拉沙漠中的綠洲開始消失, 湖泊變幹, 沙丘活化, 先民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嚴重乾旱使非洲撒哈拉中部和南部以前湖邊定居生活的先民被非定居的遊牧民族所代替 , 也促使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中的牧民遷徙至尼羅河河谷或三角洲平原。……在尼羅河流域,其西面是賴比瑞亞沙漠, 東面是阿拉伯沙漠, 南面是努比利亞沙漠和飛流直瀉的大瀑布, 北面是地中海,而尼羅河則宛如一條細的綠色生命線, 置於茫茫的沙漠之中。如今,埃及總人口的99 %都住在相當於全領土1/30 的尼羅河畔的土地上。”
按現行古埃及史,上埃及自古高度發達。據說,近些年來,在上埃及出土了大批古埃及文物。事實上,科學研究證實,近5000多年來,上埃及的生存環境極度艱難。江俊、Alaa Salem等《湖泊沉積物磁學特徵指示的埃及Faiyum 盆地全新世以來的環境演變》(《湖泊科學》,2016,28( 6),):
“最近大約5.4 ka BP 以來,尤其是最近約4.2 ka BP 沉積物總體表現為以細顆粒佔主導,但呈現磁性不斷增強、有機碳含量逐漸減少的特徵,同時巖芯中表徵蒸發強烈的石膏沉積開始出現,這也意味著即使尼羅河仍有水量進入盆地,但入盆地的水量總體上已經不足於補充蒸發造成的水量損失,指示尼羅河與盆地的自然水力學聯絡的開始呈現顯著的減弱,湖泊的演化進入新的逐漸退縮階段。……”
“隨著全新世中後期熱帶輻合帶向南遷移,非洲夏季風從北至南在撒哈拉地區逐漸衰退,造成了整個尼羅河流域降水的逐漸減少,沙漠地區綠洲的萎縮以及湖泊水位的下降。對Faiyum 盆地而言,流域來水的減少,降低了下游尼羅河氾濫的機率,進入盆地的水量和沉積物相應會減少,這也是巖芯記錄揭示的尼羅河與盆地水力學聯絡開始減弱發生在大約6.3 –5.4 ka BP 期間的主要原因。最近約5.4 ka BP 以來,隨著流域非洲夏季風降水的不斷減少,尼羅河河水進入Faiyum 盆地的機率也進一步減少,湖泊沉積物中蒸發性鹽類以及沉積物磁性不斷增加,正是對這一趨勢的反映。”
上埃及盧克索,羊腸綠洲寬度不到13公里
科學研究證實,近5000多年來,上埃及根本不適宜發展農業。事實上,上埃及也沒有像樣的農業。陳玭《非洲農業起源和傳播的路線與過程》(《華夏考古》2013 年第1 期):
“J. Desmond Clark 認為,公元前8000 ~公元前2500 年時非洲發生了比較大的氣候變化。具體表現為: 晚更新世( 15000 ~10000 年前) 非洲大陸的氣溫較低,蒸發量也較小,撒哈拉沙漠南部和低海拔地區......至公元前八千紀中期開始趨於乾燥,尼羅河洪水的水量明顯減少; 大約在公元前3000 年復出現一段氣候較溼潤的時期,沙漠綠洲中有大型動物和植被分佈,撒哈拉沙漠的分佈範圍遠小於今日; 然而500 年後(注: 也就是公元前2500年) ,該地區的大型動物和植被都消失了,土地也持續乾旱至今。”
近5000年來,埃及能否誕生髮達的農業,是否能養活足夠數量的人口,是否能創造高度文明?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四、中國古代的沙漠地區的人口
沙漠綠洲,有兩點是不變的:
第一,自然條件惡劣,尤其是氣候惡劣,這裡不可能養活大量人口。翻閱一下中國史籍關於古代新疆一帶的記載,直到公元前一、二世紀的中國西漢時期,一個個綠洲小國,人口皆為幾千人,過萬人的便是大國了!
《漢書.西域傳》:
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扞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萬四千一百......且末國,王治且末城,去長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戶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小宛國,王治扜零城,去長安七千二百一十里。戶百五十,口千五十......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
戎盧國,王治卑品城,去長安八千三百里。戶二百四十,口千六百一十...... 扜彌國,王治扜彌城,去長安九千二百八十里。戶三千三百四十,口二萬四十......渠勒國,王治鞬都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戶三百一十,口二千一百七十......于闐國,王治西城,去長安九千六百七十里。戶三千三百,口萬九千三百......
西漢時,鄯善國(樓蘭)人口14100,且末國人口1610,小宛國人口1050,精絕國人口3360,戎盧國人口1610,扜彌國人口20040,渠勒國人口2170,于闐國人口19300。
儘管中國新疆地區的自然條件大大優於“上埃及”,但是,西漢時期,在這約15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才五、六萬人。
第二,交通條件差,相對封閉。總而言之,由於人煙稀少,物資匱乏,生存艱難,很難誕生像樣的文明。
五、古埃及人口測算
現在我們測算2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的人口數。(相關內容請參閱結論2:古希臘時代,希臘不到30萬人,雅典僅5千多人)
當今埃及的非沙漠地區的面積為4萬平方公里。
2000多年前的古埃及顯然沒有完成對4萬平方公里土地的開發,原因有三:
第一,如果古埃及已經將土地全部開發,那麼,在此後的2000年中,埃及的人口就不會有任何增長空間了;
第二,當今尼羅河三角洲的許多地區,在古埃及時代是茫茫大海,尚未完成沖積過程;
第三,埃及這4萬平方公里土地中許多地方是半沙漠地區,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代毫無開發利用價值。
根據中國和歐洲古代的發展規律,我們假設2000多年古埃及開發出來的土地為今埃及非沙漠地區的30%,即1.2萬平方公里;再假設已開發土地中的60%為農田(其它為城鎮、村莊、道路、河流等),那麼,古埃及的農田數量為:
1500畝 × 1.2萬 × 60% ﹦1080萬畝
我們就高估算,假設古埃及的糧食畝產量與公元1600年的法國的水平相當,那麼,古埃及的年糧食總產量為:
17.962升 × 1080萬畝﹦19398.96萬升
公元1600年的法國農民必須將約四分之一留作種子,以年人均口糧450升計,那麼,古埃及的糧食可養活的人口總量為:
19398.96萬升 × 75% ÷ 450升﹦ 32.3316萬人
即便是按照公元1600年法國的生產力水平計算,古埃及的人口也才32萬人。
事實上,埃及的自然條件遠比法國惡劣,古埃及的生產力水平必然遠低於1600年的法國。無疑,古埃及的人口數量必定遠低於32萬人,很可能不到10萬人。
即便是按照32萬人計算,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1. 古埃及至多32萬人,以戶均5口人計約6萬戶人家,即共約6萬名成年男子。可見,古埃及以10萬奴隸用30年時間修建金字塔的說法完全不靠譜。
2. 根據約10%的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按總人口的10%計算非農業人口,那麼,古埃及的非農業人口至多3萬人。即便是他們全部集中居住在一個城市,這個城市也才3萬人。事實上,他們不可能集中居住於一地。因此,古埃及根本就沒有像樣的城市,其首都至多三五千人。
3. 古埃及從事非農業工作的成年男子至多6000人,分別是王公貴族及其僕傭、官吏、軍人、工匠、商販、地主等等。其中如果有做學問的人的話,至多二三十人。因此,古埃及根本不可能誕生像樣的科技文化。
4. 古埃及根本沒有可出口的糧食,即便是將進入流通領域的糧食全部出口,也只能養活3萬人。現行西方史中,古希臘羅馬從埃及進口糧食的說法,是完全不靠譜的。
六、結論
埃及自然條件惡劣,適宜人居的地方狹小。在2000年前的古代,埃及總人口至多32萬人。以這樣的人口規模,根本不可能創造出像樣的文明。
現行古埃及史中關於“古埃及史”農業和人口的論述,完全經不住任何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