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明初四大案與朱元璋統一全國的程序聯絡起來,我們會發現,這四大案根本就不是互相獨立的事件,而是朱元璋有計劃、有預謀的按照事先的規劃推動的。
全文3000字,我們將洪武朝三十一年的時間全部串聯起來,分析四大案發生的潛在動機。
首先,明初四大案除了空印案,其他三大案都有明確的發生時間,只有空印案時間有多種說法,這裡我們採用洪武九年的說法。
1368年,隨著明軍攻克元大都,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為明,但此時朱元璋尚未完全統一全國。
洪武二年六月,常遇春逼近北平,元順帝北逃應昌(在今內蒙古達來諾爾湖西岸)。八月,徐達克慶陽,斬元將張良臣,佔陝西。
洪武三年,徐達為帥,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為副將軍,分路出擊,控制甘肅。
洪武四年,傅友德圍成都,夏丞相戴壽以城降。
洪武十五年,藍玉、沐英取雲南全境,沐英鎮守雲南。
洪武二十年,馮勝率軍20萬徵遼東,納哈出降。
洪武二十一年,藍玉擊敗北元主脫佔思帖木兒於捕魚兒海(今俄羅斯貝兒湖)。次年,脫古思被殺,餘眾投降明朝。
從朱元璋稱帝算起,基本完成全國統一用了22年。
經過整理朱元璋統一全國的時間表可以得出,洪武五年以前,明朝控制了除雲貴、遼東以外的大部分地區,這些地區就是古代王朝的基本盤。
而從洪武五年到十五年這十年間,基本沒有大規模的戰爭。這期間基本以休養生息為主。由於朱元璋紅巾軍起家,隨他打天下的武將不少,並且都是頂級武將。能治理的天下的頂級文官也有不少,比如李善長、劉伯溫、胡惟庸等。
但這裡有個關鍵的問題,地方上呢?地方武官很簡單,大明軍隊幾十萬,想找可以在地方掌軍的太多了,但文官不同,全國十幾個省,一千多個縣,想要勝任主印官及副手等職務都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如果讓一幫大老粗去治理地方,那非亂套不可。
這就是問題所在,地方官員嚴重不足,所以,明朝初期的地方官員是以元朝殘留的人員關於為主,而朱元璋童年時期的悲慘經歷,註定他是不信任甚至痛恨這些前朝官員的。這裡要劃重點。
隨著洪武三年開科取士。至洪武九年空印案發前,國家已經培養及儲備了足夠的中低階官員。這就給了朱元璋底氣!
那邊老朱睡覺想要個枕頭。這邊就給老朱送來了,也正是因為時機成熟,朱元璋於洪武九年舉起了他的屠刀。
洪武九年,朱元璋接到報告,各地自布政使司及以下各府縣的審計官吏來戶部核對賬目時,為了防止資料出錯,都備有事先蓋過印信的空白書冊以備使用。朱元璋聞後大怒。認為這是地方官員相互勾結,是欺君的大罪。
這時所有的官員都寒蟬若噤不幹說話,唯獨一個太學的學生,他上書朱元璋說,其實啊,不是各地官員想期滿您,是因為賬目繁多,難免出錯,哪怕差了一分一毫,按規定也要回到原地重新核對並用印,再回戶部提交。大明實在太大了,如果在邊遠地區,這一來一回非幾個月不可,況且,這麼幹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從前朝的時候大家就都這麼幹。大家是為了提高效率。這事不是您的錯,也不是官員的錯。
朱元璋看完,更憤怒了,為什麼呢?我朱元璋推翻元朝,就是因為元朝朝廷無能,官員貪贓枉法,我建立大明,除了驅除韃虜,更是要給天下百姓一個朗朗乾坤盛世。地方官員竟讓拿前朝那一套糊弄我?這還了得。
於是朱元璋下旨:所有掌印的官員處死,副職一律杖責一百,發配遠方戍邊。
這就是空印案的前因後果。
而在此之前,經李善長推薦,胡惟庸在洪武六年任右丞相,洪武十年也就是空印案第二年,任左丞相,居百官之首。
而此時朝廷中主要都是些什麼人呢?朱元璋建國時,文官集團主要是以李善長、胡惟庸為首的淮西集團,以及劉基為首的浙江集團。
雙方互相看不順眼,今天你給告我的狀,明天我高你的狀,你來我往,好不熱鬧。最終雙方的勝利者我們都知道,胡惟庸贏了。
胡惟庸的才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的驕縱跋扈也是事實。他任相的這幾年,生殺予奪,甚至大臣呈個朱元璋的奏摺,他都先拿來看了再說,凡是對他不利的一律扣下。
淮西集團也在這幾年的時間裡,成長為一個龐然大物。上上下下,關鍵職位把控甚多,而此時地方基層官員已經完成大換血,外部因素已經成熟,是時候清理朝廷中樞了。
洪武十二年,占城國來南京進貢,胡惟庸竟使人扣下,不告訴朱元璋,使臣進京正好被宦官碰到了,便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聞後大怒,召胡惟庸,汪廣洋問罪,二人將事情一推六二五,說這是禮部的責任,朱元璋更加惱怒,將各臣僚全部關押起來,要一審到底。
中間細節不談,次年,朱元璋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處死胡惟庸,包括開國第一功臣韓國公李善長等大批元勳宿將皆受株連,牽連致死者三萬餘人...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已經統一了除遼東外的所有傳統王朝統治地區,透過多年的鼓勵農耕,休養生息,明朝已經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但是真的這樣麼?理論上是的,但實際上,最關鍵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那就是大量土地被地主隱瞞。沒有把賦稅上交給國家。
洪武14年(1381年)曾經做過一次全面的戶籍普查,編制了《賦役黃冊》,其中包括家庭的土地資訊。此時的土地耕種面積是3.6億畝,稅糧2610萬擔。看著不少吧。
但到了洪武24年,土地耕種面積達到了3.9億畝,較洪武十四年增加了2000萬畝,稅糧3228萬擔,增加了600萬擔。
洪武十四年到洪武二十四年,這期間明朝的國土可沒有增加多少。而跟耕種面積直接掛鉤的勞動人口,十年的時間也無法達到質變。這期間更沒有什麼發明能大面積提升土地產量。
那麼,我們可以推斷出,增加的這兩千萬畝耕地,除了正常的增長外,大部分跟洪武十八年郭桓案有關。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懷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彧、趙全德夥同戶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吞盜官糧,於是下旨查辦。
朱元璋令審刑司拷訊,此案牽連全國的十二個布政司,牽涉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麥至德等。總計一共損失精糧兩千四百萬擔,兩千四百萬擔啊,同志們。這基本是明朝一年的稅糧,且不說資料真假,反正透露的資訊的,這是個驚天大案。不單單是官僚集團可以完成的,其中必然有地方鄉紳參與其中。
這件事又提朱元璋回憶了他的悲慘童年。老百姓飯都吃不飽,而那些土豪劣紳酒池肉林,好不自在。想到這,朱元璋再次提起了他的屠刀。
"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贓七百萬,詞連直、省諸官吏,系死者數萬人"大戶糧商富戶卻被定罪為了協同者,遭到了殺頭抄家的命運。"核贓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正是當年此案的真實寫照。
至此,朱元璋登基為帝的近二十年的時間裡,完成了前朝地方官員大換血、淮西毒瘤集團割除手術、清算土地人口,增加國家稅收的三項KPI指標。
原本後面的日子就應該風平浪靜了,但是隨著一個人的意外逝世,已經年過六十的朱元璋不得不為了他一手建立的帝國可以萬代傳承而再一次提起他的屠刀。
洪武二十五年,大明的繼承人,太子朱標,因風寒病逝。朱標的死對朱元璋的打擊真的太大太大了,具體在我另一個回答中已經詳細說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因為太子朱標的意外逝世,在朱元璋決定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時,就已經決定了藍玉的下場。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擬乘朱元璋藉田時發動叛亂。朱元璋遂下令族誅藍玉等,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殺者約兩萬人。
以上,就是明初著名四大案的前因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