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吃喝拉撒乃人之天性,世人概莫能外。此四字雖以天性並列,卻於社會角度無法等而視之。因拉撒二事,只合幽獨自閉而親力為之,無法登堂入室,難以啟齒談論,宋人梅堯臣早起上廁所看到烏鴉啄蛆有感寫詩賦之,成為他一生乃至後世的無盡槽點,可見一斑。

然而吃喝則不同,以其可獨可眾,可雅可俗,上得廟堂殿閣,下得百姓人家。既是天性,又可以引為樂事,更兼其社會功能有如天高——“社稷”的本義無非是土地和糧食,但經常用來作為一切國家大事的總稱,這就體現了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當今網路穿越文學盛行,無數寫手懷秦緬漢追唐慕宋,想回到嚮往已久的朝代體驗一下,但是寫出來的東西卻多有與起時代不符的地方。

假如穿越到宋朝某個人物,想要吃點東西,剛坐定就要來十斤牛肉下酒,這就顯然是不知天高地厚了,連皇宮裡都很少敢這麼吃牛肉的。牛作為重要畜力,在宋朝是不允許私自宰殺的。雖然人們仍有一些機會吃到牛肉,但這種大碗吃牛肉的做派估計是受了《水滸傳》的影響,但《水滸傳》反映的社會生活往往宋、元、明都有,並不準確。

所以無論是寫穿越小說,還是真想穿越,都要具備一定的古代社會生活常識。首先就要從吃喝說起。

不過,在介紹宋代飲食之前,先賣一個關子。

縱觀兩宋史,在軍事和外交上一直在與半封建化的外部民族周旋,故不得不提及契丹、党項、女真等主要民族的飲食。我們先介紹周邊民族的飲食,再介紹宋朝美食。

契丹飲食

契丹所掌握的疆土內民族雜居,除契丹族外,還有奚、渤海、女真等,不同民族的風俗不盡相同。自耶律德光得到漢地幽雲十六州後,使起民族構成更加複雜化,於是契丹很多制度上都採取了一國兩制,統治漢民仿照漢制,本族則用本族體制。

契丹人的先民的飲食主要來自於漁獵,冬春之際鑿冰取魚,春季捕殺大雁、天鵝、野鴨等鳥類,夏季捕麋,秋季射鹿,冬季射虎。

然而隨著契丹部族一天天的壯大,漁獵已經滿足不了食物供應,於是自然而然地興起了畜牧業。但是這種按不同季節外出漁獵的習俗被保留下來,並且制度化,成為契丹王族恪守的傳統——四時捺缽。捺缽就是契丹皇帝的行營。

契丹皇帝的四時捺缽

馬、羊、牛、駱駝是契丹人蓄養的主要牲畜。其中牧羊不設柵欄,採取完全放養,以千百為群,聽其自就水草。除牛羊肉外,羊乳也是契丹的重要美食。

契丹人在沒有得到幽雲之前就開始重視農業,把漢民移屯契丹,開闢了農田,但是由於緯度高,氣候寒冷,產量有限。故而契丹的普通人吃喝的仍然是牛羊的肉與乳酪,上層契丹人可以吃到粟米、果瓠,也是從幽雲地區轉運來的。

奚人的居住地比契丹人更南,所以與漢人更接近,其傳統仍然是畜牧業為主,但農業也搞得有聲有色,除了吃肉,還用穀物熬粥。

幽雲十六州自石晉割給契丹,仍然保留農耕習俗,穀物以粟為主。

渤海人聚居的地方也是農耕文明,同樣是遼國的一大糧食產區。

西夏飲食

党項人以畜牧、狩獵為生,故而偏肉食乳飲,主要吃肉、乳、乳渣、酪、脂等。但也有部分黨項人,或者西夏境內的漢人,以麵食為主。《番漢合時掌中珠》中羅列了細面、粥、乳頭、油餅、胡餅、蒸餅、幹餅、燒餅、油球、盞鑼、角子、饅頭、炒米、蒸米等吃食。

番漢合時掌中珠

夏漢字典

西夏的主要飲料為茶和酥酪。不過西夏由於戰爭頻仍,農牧業很不穩定,底層人民經常需要以野菜、草籽充飢。

女真飲食

女真人在與宋朝海上之盟的時候,還是個很原始的部族,在比契丹還要苦寒的地方,忍飢耐寒,吃生肉,用麋釀酒,用豆做醬,飯是半生的米,泡著生狗血,加點蔥和韭菜。餐具都是木製的。

而且女真人在飲食上有個習慣,看到誰家做好吃的了,不請自來坐下就吃,主人還要在一旁招待著,沒法落座,這裡體現了他們的淳樸好客。

完顏阿骨打跟諸位酋長一起飲宴,直接在炕上用木盤相接,每人有一碗稗飯,菜都是用鹽醃漬過的韭菜、野蒜、瓜之類。還有木楪裝著豬、羊、雞、鹿、兔、狼、獐、狐狸、牛、驢、犬、馬、鵝、雁、魚、鴨等肉品,有烤的、有煮的,還有生的,多用芥汁或蒜汁漬泡。赴宴的人直接用自己的佩刀切肉下飯,吃完了再喝酒,這就是他們的“御宴”。

女真人最具特色的“茶食”和“肉盤子”。

“茶食”包括大軟脂、小軟脂、蜜糕。大軟脂、小軟脂為油炸的麵食,蜜糕為糯粉浸蜜製成。

“肉盤子”是用極肥的豬肉切大片,狀如大肉山,用生蔥、棗、慄點綴。

女真著名美食肉盤子

這兩樣還算可以吃的,還有一道“芼以韭菜”的“心血髒瀹羹”,“汙穢不可向口”,讓人無法下嚥。

等到女真人佔領了遼地,他們的飲食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加入了麵食,如饅頭、炊餅、胡餅。

女真人雖然很早就懂得釀酒,但自從來到中原就如同開啟新世界的大門,開始中原地區的釀酒業。茶也是女真人酷愛的飲料,不過需要從宋朝進口。

總體上看起來,還是大遼的老百姓吃得最好。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2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共和國後期的行省治理制度有何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