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舉措,我們往往會首先想到他對權傾朝野的重臣的大肆殺戮,以及對於貪贓枉法的貪官的格殺勿論,這些都在我們心中刻畫了一個殺伐果斷的君主形象。
但我們也能夠發現他對親人關愛呵護的一面,他給予皇室宗親的獨家特權在封建統治時是絕無僅有的,大概朱元璋自己也沒有設想到這樣的結局,絞盡腦汁設想的宗室制度竟然成為明朝滅亡的推進器。
在皇室宗親如蚜蟲般將明朝的營養吸入自己體內時,明朝像一株徒有其表的參天大樹內部卻早已腐朽潰爛的大樹,只需輕輕一推,便化作一捧黃土,不堪一擊,煙消雲散。
凌駕於世俗之上的皇親國戚《明史》:"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可以看出,早在明初的洪武年間,朱元璋就將封藩制度作為明朝自始至終保持不變的祖訓。
在明初朱元璋將四十九位親王、將軍分封於各地,這些人奠定了此後日益龐大的宗室制度的基礎。
1.皇權特許,超人一等
這些封藩制度下的皇室宗親們,享有無需參加任何職業活動的世襲特權。既不被世俗的法律限制,又不受地方政府的管制,甚至大臣們見了都要“伏首拜見”,養出了一批批無法無天、橫行無阻的“小霸王”也就不足為奇了。某些蠻橫慣了的貴族仗著特權欺男霸女、魚肉百姓,強搶民女、殺人取樂也成為了其中一部分人的消遣之事。
2.富可敵國,自成一統
世世代代享受朝廷的豐厚俸祿,在洪武年間親王們的每年會得到萬貫家財的俸祿。後雖有所縮減,但朱元璋規定所有皇族後代的全部消費都由國家承擔,可以說他對兒孫的“親親之恩”實在豐厚到了極點,與一些曾和朱元璋出生入死後被其“清除”的將軍的待遇相比真可謂是天壤之別。
對於宗室的特權不僅體現在俸祿上,皇室宗親無需繳稅,甚至可以在地方自行收稅,並被允許經營鹽業等被朝廷壟斷的產業,經濟的絕對自由成為皇親國戚的專屬特權。
盛世大明陰影下潛藏的危機明朝在歷代皇帝勵精圖治的統治下迎來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等十多個盛世局面,輝煌的大明煥發出蓬勃向上的生機。同時皇室宗親的規模也隨著國力的強盛日漸壯大,明裡暗裡一場規模宏大的“繁衍競賽”悄然進行,他們化身為一座座“生育機器”。
自此皇室宗親的存在開始真正影響到朝廷國力的興衰昌盛。
朱元璋在建國初期總結宋朝和元朝滅亡的原因在於,皇家與官員無法得到制衡形成了“主弱臣強”的局面,宗室藩屏無法得以實現。因此,朱元璋效法前人,重建分封制,由宗室為中心規定了封藩制度。
“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而後封藩制度在明成祖朱棣的改良下被剝奪軍權和參政權,宗室子弟整日無所事事,於是“開枝散葉”成為其生活的主要活動。
另一方面,朱元璋作為貧苦人家的出身,勢必不願讓自家人再經歷那般艱苦,對自家親人尤為的愛戴呵護,親王的地位上僅次於天子,財產更是富可敵國的存在。
1.始料未及的“繁衍競賽”
在明初,宗親雖享有僅次於皇帝之下的地位和財產,但畢竟數量稀少且分散於全國各地,以明朝廣闊無垠的肥沃國土供養他們自然是不成問題。後來,宗室成員的數量遠遠超過了當初明太祖預想的數字,給國家的財政造成了巨大的負擔,有些省份需要供給宗室的俸祿遠遠大於該省的總稅收,造成了朝廷入不敷出的局面。
比如慶成王兒子的數量就達到上百人之多,以郡王為例,郡王嫡子世襲郡王,餘子皆封鎮國將軍,只慶成王一人之力便讓明朝需要憑空增添出上百人份的鎮國將軍俸祿,日積月累起來明朝國庫所面對的壓力可想而知。
根據明末的相關記載,歷經二百多年的繁衍生息,當時宗室子弟數量已經超過一百萬人。
2.只增不減的永久貴族
明朝封藩的宗室等級自上而下可以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其中親王、郡王的嫡長子可以直接世襲其父原有的爵位,其餘爵位會隨世代進行降級,但最低降至奉國中尉。這一制度在明代不同的年代會稍有不同,大體上遵循以上的說明。
後來多位皇帝面對朝廷不堪重負的宗室俸祿壓力時不斷地削減俸祿的數量和封地的範圍,試圖挽回中央財產的大量流失,但在數以萬計增加的宗室人數的影響下收效十分有限,始終沒有出現一位敢於大刀闊斧挑戰太祖祖訓的統治者。
這樣一來,宗室的數量永遠有增無減,這倒是正和了朱元璋當初廕庇子孫、繁衍壯大的初心,只是無形中流失了許多本應發揮更大價值的財物與人員,在盛世年間這般姿態當然無傷大雅,一旦到了動亂時期,許多由此引發的矛盾就會爆發出來,帶著無限唏噓留下悔不該當初的淚水。
自掘墳墓,百萬人的亂葬崗1644年,崇禎皇帝上吊身亡的那一刻,明朝的歷史在此走向終焉。李自成的起義軍攻陷北京城,明朝宗室子弟的生命也似乎走到了盡頭。祖祖輩輩世代享受的榮華富貴,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大明寶藏,這一代將會用他們的鮮血作為這場劇目的完結。
1.富可敵國的宗室與捉襟見肘的朝廷
到了明朝末期,每年用在宗室子弟上的俸祿就要佔到朝廷總收入的一半左右,自己的辛勤勞作平白無故要養這些閒人,百姓對此也是敢怒不敢言,朝廷除了一次又一次略微削減俸祿數目之外也沒有實行更進一步更有效地舉措。正趕上明末的氣候條件發生重大轉變,嚴寒冰冷的空氣極大程度上影響了農作物的種植。
農民種不出莊稼,自然沒有錢去納稅,朝廷的收入被再次壓縮,隨數量不斷增加有增無減的宗室子弟的開支越發的窘迫。一方面對百姓的步步緊逼必然會激起農民起義的發生,另一方面一旦起義爆發國庫空虛的朝廷連發軍餉都成了一件困難事,富得流油的宗室子弟便理所應當的成為了起義軍眼中唾手可得的一塊塊“肥肉”。
2.名為封藩,實乃無用的宗室子弟
在明太祖朱元璋剛剛建立封藩制度時,一開始的設想是依仗其作為動亂時期的勤王勢力來穩固統治,因此在封藩時還賜予受封人大量的軍隊來作為自身軍事力量和戰時勤王的武裝力量。但這種局面只持續了朱元璋這一時期。
到了朱棣統治的時期,由於朱棣本身就是假借勤王的的幌子藉機叛亂當上皇帝的,他對封藩這種能夠嚴重威脅到自身統治地位的制度感到十分畏懼。在位期間對於封藩制度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藩王成為了一個有名無實的身份,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動,也無全權對封地的軍隊、財政進行任何參與。
這一改變違背了當初朱元璋設立封藩制度的初衷,造就了上百萬只會放縱享樂的社會蛀蟲,他們這也導致就算崇禎皇帝已經身亡,人人皆知自己馬上成為起義軍的下一個目標,宗室子弟也還是無法走出自己的封地,在祖先廕庇下逍遙二百多年的宗室子弟也不可能會甘願被扣上叛國的帽子,也不願脫離這種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們中的大多數寧願在榮華富貴中走向死亡也不願卑微著隱姓埋名苟且偷生。
3.任人宰割的待宰羔羊
伴隨著明朝正式退出歷史的舞臺,一百多萬名宗室子弟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無論是他們富可敵國的萬貫家財還是本身皇親國戚的身份,起義軍和清軍都把趕盡殺絕、永絕後患作為教條嚴格恪守。
除了少部分隱姓埋名、背井離鄉、過著寄人籬下、苟且偷生的生活,大部分都隨著那段血雨腥風的殺戮埋葬在歷史的長河裡。他們可以將全部責任推到將藩王軍權剝奪的朱棣身上,但以我們的角度來看,他們不過是歷史裡許許多多本就不該出現的人罷了。
總結在明朝輝煌時宗室子弟們仗勢欺人、無惡不作,在明朝有難時只做累贅樣拖垮整個國家。縱觀宗室制度在明朝的發展,朱元璋的初心本是想將前車之鑑當做後事之師,不料弄巧成拙,一手造就壓死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合理的制度常常會在黑暗深處緩緩將整個國家拉入深淵之中。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進步的思想終究會突破腐朽的黑暗散發出明亮的光,宗室制度在朱元璋對於自己經歷和前朝歷史的雙重考量下誕生,卻只造就了封建社會中最富有的一批皇親國戚。
但其更多的意義在於將滿目瘡痍的明朝徹底拖垮,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都能在宗室制度中找到其日漸衰敗的影子,對於我國乃至全世界的制度確立和探索都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宗室的供養拖垮了明朝》
2.《明朝宗室旌表制度的確立》
3.《明代藩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