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欣(?—前203年),程姓,司馬氏、程伯休父的後裔,曾為秦朝獄吏、長史,秦國夏陽人。司馬欣是無良官員的代表人物,司馬欣之流對秦亡有重要責任,從中也可以看出秦朝法治、吏治、政治存在的嚴重問題。
1.地方法治不彰。《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梁因罪被櫟陽縣逮捕,他動用關係網,請託蘄縣司法局長曹咎修書一封,與櫟陽縣獄椽,將案子擺平,被無罪開釋。
皆言秦法嚴苛,執法如山,搖手觸禁,但在曹咎和司馬欣身上折射出的是秦朝一些地方法治不彰,官員徇私枉法已達到肆無忌憚的地步。項氏世世代代為楚將,項梁乃項燕之子,大將項燕在抗秦衛楚中被殺,其族應為嚴厲監管物件,曹咎和司馬欣卻敢壞法釋奸,況且項梁還是個殺人逃犯,問題何其嚴重。這在歷朝歷代都是不可想象的。項梁逍遙法外,在社會款渡如魚,廣聚人氣,暗蓄力量,伺機而動,埋下了秦王朝覆亡的禍根。曹咎和司馬欣徇私枉法而得逞,也凸顯了秦朝法律監督的缺失與乏力。
對此,王夫之曰:“孰謂秦之法密能勝天下也,項梁有櫟陽逮,曹咎書抵司馬欣而事得免,其他請託公行,貨賄相屬而不見於史者,不知凡幾也。項梁楚大將軍之子,秦之猶忌者,欣一獄椽,馳書而難解,則其他位尊權重者,抑孰與御之,法愈密,吏權愈重,死刑愈繁,賄賂愈章,塗飾以免罪罟,而天子之權,倒持於椽吏。”
不僅曹咎和司馬欣,其他一些官吏比之有過之而無不及。項梁曾因在泗水郡下相縣殺人,帶著項羽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吳中每有大徭役及喪事,項梁嘗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一個危險家族的危險人物、殺人犯,官府本該揪住不放,趁機剷除禍根,卻讓他越郡而逃。吳中賢大夫等更與之沆瀣一氣,王法何在?沒有項梁奠基領路,項羽雖力能槓鼎,也只是呈匹夫之勇而已,更不會有決定秦朝命運的鉅鹿之戰。真乃滴水之波,掀起吞舟巨浪。
那麼,如何看待秦朝的法治?應該說,老秦故地自商鞅變法後,一直重視法治建設,至秦王朝建立早已形成了法治傳統和法治文化,而秦並天下後,國家初創,原六國又缺少法治傳統,法治建設任重而道遠,其地官員壞法現象易發多發,不足為奇,不能因此而否定老秦故地的法治成效。
荀子在秦昭王時期西入秦地,看到秦國風土人情,由衷地說道:“入境觀其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楛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 ,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2.秦朝吏治不嚴。秦末農民造反,朝廷命章邯率被赦免的驪山刑徒和奴產子,大敗楚軍,周文自剄,軍遂不戰。此時二世派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
這個無良的櫟陽獄吏,不知組織部門是如何考核的,竟屢屢升遷至長史。長史司馬欣是丞相李斯的秘書長。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李斯有才無德,看上無良的司馬欣,也很正常。司馬欣佐章邯,應是丞相李斯所薦。
至於原六國屬地的一些官員之種種劣跡顯於社會,反映了秦王朝在吏治上的諸多問題。秦並天下,需要大量官吏充實原六國屬地,選拔任用和訓練管理官員之倉促粗疏,難免魚目混珠。
秦朝對官吏實行保舉連坐、上計考勞;禁用廢官和罪犯為佐、吏;為防結黨營私,官員轉任不得除舊官佐;嚴防政出多門,違制相授;嚴懲“不直”“失刑”“縱囚”之官吏,不一而足。但這些在原六國屬地未必得到嚴格執行與遵守。尤其是對這些地方的官吏缺乏強有力的監督和約束,使得司馬欣之流敢於因私廢法,言行無忌,甚至與原六國王族貴族同流合汙。
秦王朝任用的這些官吏,輕德重才,缺少對朝廷的忠誠度,豈知立身一敗,萬事瓦裂。這方面的問題,在趙高、李斯身上反映的更為突出,其嚴重危害性,讓人齒寒骨冷。秦治理大國沒經驗,尚未認識到治國就是治吏,以及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波的道理。
司馬欣鼓動章邯降楚,自己後又降漢,再後又降楚,立身無節,反覆無常,終於無路可走,自剄於汜水河畔。
3.政治脫軌與紛爭更為致命。章邯軍與項羽軍相持不戰,二世使人責備章邯。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至咸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長史欣恐,還走其軍,不敢出故道。趙高果使追之,不及。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不能勝,不免於死。願將軍孰計之。”司馬欣和章邯都是丞相李斯的人,而趙高與李斯爭鬥不已,致使章邯在緊要關頭,得不到用事於中的趙高支援。為防止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加之孤立無援,失敗機率很大,章邯被迫降楚。這意味秦王朝即將土崩瓦解。
回溯秦並天下過程中對待六國王族貴族的政治策略,也有嚴重問題。秦二世而亡,與秦始皇對原六國王族貴族過於仁慈與寬容有直接關係,其婦人之仁所體現的政治幼稚,無以復加。秦滅六國,對其王族貴族並沒有大開殺戒,斬草除根,只是剝奪了他們的封地特權,使其成為帝國治下的普通編戶齊民。秦統一天下後,對原六國王族貴族的防範,也僅僅是遷徙其或至偏遠之地,或至關中咸陽附近而已,對危險人物幾無有效監管,真是網漏吞舟之魚。
不開殺戒可以,但缺少嚴厲的監管和防範,絕對不可以。陳涉舉義,那些潛水的六國王族貴族勢力,迅速浮出水面,加入反秦陣營,最終推翻了秦王朝,歷史教訓何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