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原著、學原文】其1後/楚急攻,絕/漢甬道2,圍/漢王/於滎陽城。久之3,漢王患之4,請/割滎陽以5西/以6和。項王/不聽。漢王謂陳平/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大王/誠7能/出捐/數萬斤金,行反間,間其8君臣,以疑其心9,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漢/因10舉兵/而11攻之12,破楚必矣。”漢王/以為13然14,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15所為,不問/其16出入。
——《史記·陳丞相世家》
1.其:代詞,它,指“盜嫂受金”那件事。
2.甬道:這裡指運糧的專用通道。
韋昭說:“起土築牆,中間為道。”應劭說:“恐敵抄輜重,故築垣牆如街巷。”
3.之:助詞,起補足音節的作用,無實際意義。
4.之:代詞,它,指被圍於滎陽這件事。
5.以:表示方位的界限。
6.以:介詞,用。這是省略句,完整的是“請割滎陽以西以之和”,省略的“之”字,代詞,它,指“割滎陽以西”。
7.誠:表示假使,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果真”。
8.其:代詞,他們,指項羽君臣。
9.以疑其心:以:介詞,以便。疑:懷疑,這裡是使動用法,使……懷疑。其:代詞,他們的,指項羽君臣的。
10.因:介詞,趁著。
11.而:連詞,表示承接關係。
12.之:代詞,他,指項羽。
13.以為:認為。
14.然:認為……是對的。
15.恣:放縱,無拘束。
16.其:代詞,他,指陳平。
翻譯
後來楚軍加緊進攻,切斷了漢軍的甬道,把漢王圍困在滎陽城。過了很久,劉邦很擔憂這件事,請求劃分滎陽以西(即滎陽西面歸劉邦、滎陽東面歸項羽)用來講和。項羽不同意。漢王對陳平說:“天下紛紛擾擾,什麼時候能安定呢?”陳平說:“……大王如果能拿出幾萬斤黃金,施行反間計,離間項羽君臣,以便使他們相互懷疑。項羽為人猜忌多疑,聽信讒言,內部一定會互相殘殺。漢軍趁機發兵攻打他,擊敗楚軍是一定的。”漢王認為陳平說得對,於是拿出黃金四萬斤給陳平,任憑他使用,不過問他的支出。
【悟原理】
解惑
1.據《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盜嫂受金”這個故事之後,發生了這件事。
2.在提出自己的方案之前,陳平還透過對比分析了劉邦和項羽各自的特點。
3.這件事之後,陳平成功地使用反間計,離間了項羽君臣關係,迫使范增離開了項羽。
啟迪
1.這個故事一開始為我們介紹了事情發生的前提,即劉邦被項羽斷絕糧道,圍困在滎陽很長時間。古時候打仗,由於通訊不發達,所以一方如果被另一方包圍,被包圍的一方即便糧草充足,心理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容易出現消極情緒,進而影響軍心。此時的劉邦不但被圍了很久,而且糧道被斷。
2.《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彭城戰敗之後,收兵再戰,在滎陽和項羽對峙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即從漢二年一直相持到漢三年。由於項羽屢次侵奪劉邦的甬道,導致劉邦的軍隊缺少糧食,戰鬥力下降,所以項羽包圍了滎陽。
3.劉邦的部隊內部缺乏糧草,外部被項羽重重包圍,面對內憂外患,想到了和項羽劃定疆界求和這個辦法,但是項羽不同意。這個解圍的辦法,史書中沒有記載是誰想的,按劉邦的做事風格來分析,應該是是別人告訴他的。是誰告訴他的這個辦法我們姑且不論,單就可行性法來說,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大:
第一、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了一年多的時間,這就說明,滎陽以西就是劉邦的地盤,以東就是項羽的地盤。否則,由於在別人的地方作戰,糧草輜重的運輸無法保障暢通無阻,所以持續的時間不會這麼久。
第二、當時的形勢是劉邦處於被動地位,項羽處於主動地位。劉邦的糧道被斷,又被圍困了挺長時間,所以,即便雙方不交戰,就這麼耗下去,項羽最後肯定也能拖垮劉邦的軍隊。
所以,在項羽具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劉邦用既定的疆界去和項羽講和,無異於空手套白狼,所以被項羽拒絕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4.劉邦的這次無本求利的打算失敗後,他又問陳平。大家如果自己讀《史記》、《漢書》的話,就會發現劉邦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劉邦自己很少想辦法,一般都是徵求別人的意見,再做定奪。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他不可能是隻諮詢陳平一個人,而是詢問了很多人,最終覺得陳平的辦法最好,才採用了他的方案。
5.陳平在提出自己的方案之前,分析了一下劉邦和項羽各自的性格特點。最重要的一點,他指出:項羽任人唯親(這一點在“盜嫂受金”這個故事中有所提及),他手底下就那麼幾個人是項羽信任的。而這幾個受項羽信任的人能力又很強,所以項羽集團現在還是很強大的。分析完重點之後,陳平便根據自己的分析,說出了自己的行動方案。
6.由於項羽任人唯親,所以他重用的只有那麼幾個人而已;又由於項羽猜忌多疑,所以容易聽信讒言。針對項羽的這兩個致命缺陷,陳平說出了自己的行動方案——反間計!因為項羽猜忌多疑,所以反間計可以實施;一旦反間計實施,離間了項羽他們的君臣關係,他們內部自身出了問題,必定會削弱項羽集團的戰鬥力和凝聚力。當項羽內部政治不穩定,出現問題之後,劉邦再趁機舉兵討伐項羽,給他實施外部軍事打擊,一定會勝利。
7.陳平的這條“反間計”太“陰險”了!
第一、離間君臣關係,使項羽集體內部高層出現信任危機,必然會影響中下層員工的情緒,使得項羽集團從上到下人心惶惶。項羽集團的精力都在勾心鬥角了,必定使部隊失去戰鬥力。這就是為什麼蘋果都是從內部腐爛的原因。
第二、在離間計奏效之後,趁著項羽集團軍心渙散,戰鬥力低下,舉兵相加,便能摧枯拉朽般擊潰項羽。
陳平的這條計策,既有陰謀詭計的政治手段,又有真刀真槍的軍事手段,軍事手段是在政治手段奏效的前提下才能實施的,而政治手段的實施又是建立在項羽的性格缺陷基礎上的。可以說這個方案是直指項羽的命門所在。所以陳平作為從項羽集團跳槽到劉邦集團的員工,對項羽是瞭如指掌的,這也是為什麼劉邦和陳平僅僅一面之談就委以重任、面對讒言反而更加信任陳平的原因。
8.陳平在講述自己的行動方案時,還提出了方案實施的啟動資金——數萬金,即用重金實行離間計。這應該是借鑑春秋戰國時期離間計成功實施的經驗。陳平的實施方案為劉邦集團以後的行動提供了指導方向,正是陳平這種“政治謀略與軍事打擊”相結合的方式,使得劉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9.劉邦在聽完陳平的方案之後,覺得他的方案很好,於是立即拍板決定,按陳平的方案實施,並做了兩項措施,保證陳平離間計的順利實施:
第一、毫不猶豫地給陳平黃金四萬斤。雖然那個時候的黃金有很多是黃銅——但是我們不能現在的價值標準去衡量當時的價值標準。就如同不能拿現在的一塊錢的購買力和一塊銀元的購買力相比一樣。所以劉邦這次給陳平的四萬斤黃金,可以說是鉅額專案啟動資金(有經濟學家算過,大約相當於現在27.5億人民幣)。
第二、任憑陳平自己處置,劉邦不過問。他這樣的態度,才是對陳平的最信任,才能讓陳平沒有後顧之憂、盡心盡力地為劉邦服務;同時他這樣的態度,自己不參與不掣肘,才能讓陳平盡情地自由發揮,才能讓陳平順利地完成計劃。
劉邦正是這麼大方地把鉅額專案啟動資金完全信任地交給了陳平,讓其自由發揮不加干涉,才能為將來取得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應用
1.側重於劉邦,我們可以學習以下幾點:
第一、在被項羽圍困於滎陽時,可以說是內憂外患並存。面對這樣的困境,劉邦想用了一個與項羽講和的辦法,結果沒用;於是他又向陳平詢問。《易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正是劉邦此時此刻境遇的完美體現。對於我們任何個人、任何團體來說,當遇到困境時,求變是最好的辦法。
第二、劉邦用人不疑。對陳平的方案認可以後,立馬下撥鉅額啟動資金,任其自為,不加干涉。這是我們當今多少“領導”難以做到的事情啊!當今很多甚至絕大多數領導都是認為自己既然是領導,就高人一等,就比下屬強,對下屬的工作指指點點,如果指點得對還說得過去,可很多時候……哎!劉邦這種對待下屬的方法就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第三、劉邦喜歡讓別人想辦法而他自己只負責拍板決定。他這樣的特點,與我們當今許多“領導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劉邦自身謀略不足,所以他不想辦法,但是他可以依靠自己的智囊團為自己出謀劃策,最終由他來拍板決定——這是絕頂聰明的揚長避短的辦法。反觀我們當今許多“領導”,自身能力不足,還自以為是、剛愎自用,不但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甚至不允許別人提意見——這是極其愚笨的自欺欺人的辦法。
第四、超一流的領導藝術。事無鉅細,親力親為就會像諸葛亮一樣累死五丈原;小事不管,大事拍板才會像劉邦一樣垂拱而治。
2.側重於陳平,我們應該學習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陳平透過對項羽本人性格缺陷以及項羽團隊管理缺失的分析,發現了項羽團隊的本質問題,找到了解決當時困境的關鍵所在,最終讓劉邦在他的方案的實施下,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滅掉了強大不可一世的項羽,不可謂不是一項奇蹟。所以,深入分析、探求原委、看到本質、發現關鍵、周密謀劃、堅決執行,是我們從陳品身上應當學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