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實錄》中記載:“火器營馬步軍迴圈連發鳥槍,略無間斷,其聲震地。”迄今為止,仍有很多人以為清軍的武器裝備很差,否則也不會輸給西方列強,畢竟裝備上的差距是難以彌補的,割地賠款已經算“仁義”了。但實際上,中國的冷兵器時代早就過去了,明朝時就已經出現了火槍、大炮,到了清朝之後,熱武器更是得到了長足發展,不信的話,筆者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
18世紀的清軍,就已經把火繩槍和弓箭作為遠距離攻擊武器了,而長槍兵和刀盾兵,也能起到一定保護作用。此外,軍隊中還部署了幾門輕型火炮,廣泛適用於野戰機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廷認識到了先進武器的厲害,於是派人遠走海外,奔走於各大軍火市場。後來,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淮軍使用了大量熱武器,比如恩菲爾德M1853和斯普林菲爾德1855步槍、12磅至108磅不等的野戰滑膛炮等,配備率大約在71.6%,這已經是一個極高的數值了。
1870年之後,隨著西方國家武器的更新換代,清軍也購置了一批最新的裝備回來,其中就包括克虜卜、阿摩士莊等炮、呍啫士得、哈奇開思、毛瑟等槍。李鴻章作為晚清的對外代表,自然能接觸到這些新型武器,而他手下的淮軍也成了清軍的中流砥柱,在武器裝備上,淮軍已經能算得上是世界一流軍隊了。然而,再先進的武器也要有一個優秀的指揮官和軍紀嚴明、訓練有素的軍隊,否則的話,便會一擊即潰。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打入北京,由於慈禧等人已經先一步出逃,所以大清的軍火庫也被佔領了。沒想到的是,當聯軍開啟軍火庫的時候,竟被裡面的裝備驚到了。一般來說,清軍如此不堪一擊,應該是裝備太差的緣故,可是這軍火庫中的武器,卻是格外先進。當時,聯軍指揮官西蒙上交了一份軍火庫武器詳單,其中提到了克虜伯大炮、馬克沁機槍和加特林機關槍三種武器。
克虜伯大炮乃是德國軍隊的核心,這是一口重44噸、口徑280毫米的大炮,其有效射程可以達到19760米,輕而易舉就能穿過65.8mm的鋼板,若是把它搬出來,八國聯軍必會遭到重創。1866年,大清派出的外交使團訪問了德國,而當時的德國並無入侵中國之意,所以在交易軍火這一塊,雙方談得也比較順利。1871年,李鴻章購買了328門克虜伯大炮,德國軍官還負責教授如何使用。可是,克虜伯大炮被運回大清軍火庫之後,卻沒有在戰場上發揮威力,實在令人惋惜。
馬克沁機槍也是一樣,這是世界上第一款自動武器,從理論上來說,只要彈藥充足,就會一直打下去。另外,馬克沁機槍採用的是水冷槍管,能迅速消除因連續射擊產生的熱量,每分鐘600發以上的射速,能在戰場上起到極大的壓制作用。當年英國軍隊在非洲作戰,一支50人軍隊憑藉4挺馬克沁重機槍,便擊殺了3000多名敵軍,從這一點來看,若清軍使用了該挺機槍,將會取得多大戰果。
加特林機關槍乃是美國人研製出來的,這款機槍的射速能達到每秒1000發以上,不僅被大範圍應用,還在1874年被引入中國。然而,無論是克虜伯大炮、馬克沁機槍,還是加特林機關槍,都沒有引起清軍的足夠重視,當年李鴻章見識到馬克沁機槍的威力之後,曾為其恐怖的耗彈量而發愁,大清已經賠償了太多銀兩,就算有先進武器,也沒有錢購買子彈,這便是一味依賴進口,沒有實現“自給自足”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