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實拍·稽古賞珍01氣候暖化
隨著新華社題為《寒冷乾旱的中國西北正在變暖變溼》一文的發表,網上掀起了刷屏討論的熱潮,有為西北欣喜的,有為東南捏把汗的,還有為整個地球憂心忡忡的。
實際上,氣候的變化在歷史上經常出現,以古氣候學上所講的“新仙女木事件”為例,此前是冰消期“幹、冷、溫、溼”氣候的數次交替;之後則是全新世的氣候回暖,氣候所引起的環境劇烈變化,確實給當時的先民生存帶來了無比大的壓力。
說到甘肅大地灣地區,它是中國西部黃土高原被雨水沖刷形成的典型河谷地帶。這裡緯度較低,在氣候乾冷惡化的時候,成為先民與動植物種群的天然避難所。正是在如此侷促的地理環境下,客觀上將先民的流動限制在了狹小的地域裡。
到了距今8000年前的時候,大地灣一帶的氣候暖化,明顯溼潤得多,氣溫都高出今天甘肅地區年平均氣溫2至3℃。如此溫暖的氣候,帶來了豐沛的降雨,使得森林茂密,草原肥沃,動植物種類繁多!今天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蘇門犀、蘇門羚、獼猴等,當年都曾歡快的生活在這裡。
此時的環境雖然改善了,但由於記憶中的冰期烙印,先民為了在有限空間中,獲得更多生存所需資源,儲藏足夠的食物,以應對人口膨脹、漫長的冬季和可能出現的氣候災難,開始從流動向定居的生活方式進行轉變。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伴隨著漁獵採集經濟向農業經濟的過渡。
02石器工具對農業的促進從後世的文獻來看,甲骨文中已經出現“農”字,很直觀的呈現出人拿著石質工具在進行耕作。《漢書·食貨志》曰:“闢土殖穀曰農”。《說文解字》則釋“農”為“耕也”。
從考古資料可以看出,大地灣先民最主要的生產工具是石器,他們當時除了使用少量的打製石器以外,磨製石器佔絕大多數,這也是他們處於新石器時代的一個特徵。
石鏟是翻地的工具,用來疏鬆土壤,它的使用說明以農業為主的時代已經來臨。這件石鏟邊緣有磕缺數處,說明當時使用的頻率很高。它頂部有一鑽孔,採用兩面旋鑽法,孔壁有臺階狀旋紋。這個孔的作用,主要是便於將石鏟捆綁在木柄上,方便人們使用。
想要獲得木材,那麼,必然需要石斧,它的作用在於砍伐樹木。實際上,在當時的社會,人們對木材的需求量很大,無論是製作工具,還是建造房屋,都不可或缺。
木材伐好後,還要使之平整,那要用什麼工具呢?也許您會說刨子,不過很遺憾,這個工具還沒有發明出來,那個時候主要用的是錛(bēn),它具有多種用途,也是開墾土地的主要農具。錛的平面和橫斷面均呈長方形,器身扁平,偏鋒,刃緣形態以直刃為主。
各種磨製石器農具的出現,令先民掌握了栽培野生作物必須的土壤開發能力,使野生作物進行規模利用成為可能。
03黍和粟成為農作物首選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存中發現有炭化的黍(shǔ),二期開始發現炭化的粟(sù)。黍和粟兩種作物在禾本科穀物中同屬耐旱的作物,由於分佈廣,籽實容易儲藏,生長期短、耐旱、易存活,使它們成為先民可以利用,易於改造,最能穩定獲得的禾本植物資源。
同時,由於冬季食物短缺,很容易帶來季節性饑荒,威脅先民的生存。因此只有提前儲備足夠豐富的食物,才能應對寒冷的冬季。那麼,在自然條件下儲存哪類食物呢?漁獵所獲的肉類太容易腐爛變質,採集得來的各種水果也難以長期儲存,通過不斷地反覆比較,先民最終選擇了種子最容易儲存的禾本科植物黍和粟。
在大地灣二期文化出現的粟數量還不多,但到了四期文化則以粟為主。粟也被稱為穀子,黍也被稱作糜(méi)子,它們曾是中國北方地區最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數千年後的今天,粟仍是北方地區乃至全國居民餐桌上常見的食糧之一。
除黍和粟之外,大地灣遺址中還發現了十字花科油菜籽的遺存,說明在農業出現的同時人們也開始了蔬菜種植,大地灣先民的餐桌上也隨著蔬菜的栽培而豐富起來。
04其他經濟行為與精神生活原始農業雖然已經開展,但是,漁獵採集活動仍然在大地灣先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如這枚骨魚鉤,是釣魚的工具。它用毛冠鹿大趾骨外側壁部分製成,表面留有較多的修整痕跡,近頂部有殘缺,頂部刻有凹槽,用來捆綁繩、線,勾尖銳利。這枚簡單的魚鉤是一個極富才智的創造,它和現在的魚鉤極為近似,雖然是骨制的,但精美程度完全可以和今天的鋼製魚鉤相媲美。
除了釣魚需要線,大地灣先民縫製原始的衣服、鞋子,也需要線!這件陶紡輪就是捻線的原始工具,是紡錘上的小輪。它為夾細砂紅褐陶,表面有交錯繩紋,周邊磨光,中間有一對鑽的穿孔,孔中穿上兩端削尖的木質直杆,就成了紡錘,可以用來捻線。
陶器的發明和使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與農業的產生、磨製石器等同是新石器時代的特徵之一。陶器的發明要早於原始農業的產生,並對農業的產生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儲存大批量黍和粟的種子,沒有陶罐、陶缸之類的容器是難以想象的。再比如,黍和粟的籽實,如果不放入陶器中炊煮成熟,也很難食用。
大地灣文化的陶器質地,主要是夾細砂灰褐陶和夾細砂紅褐陶兩種,製陶工藝還比較原始,陶胎普遍較厚。彩陶以罐、瓶等器型為多,杯子等器物十分少見。
這件陶杯為敞口,平底,當系生活用具。它的陶質疏鬆,器型很小,出土於大地灣一期文化,反映了大地灣先民初步掌握了製陶技藝。
再比如這件繩紋紅陶圈足碗,器表印交叉繩紋,這是大地灣陶器的典型裝飾特徵之一。
這種紋飾,一般在陶器成型後,用帶豎道的拍子拍打陶器表面,形成繩紋,或用繞繩的圓棒滾壓陶器表面形成繩紋,並可由不同方向的斜繩紋交叉相壓成交錯繩紋。這樣對器壁既起著加固的作用,又能具有裝飾美化的效果。
有趣的是,早在8000年前出現的圈足碗的樣式,至今仍被沿用,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
大地灣時期先民的生產力水平雖然還比較低,生活條件艱苦,但仍有較為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笄是一種緝住頭髮的髮飾,大地灣出土有玉質和骨質的笄,表現出大地灣先民美化自己的樸素觀念與情趣。
二期文化出土的玉笄整體呈丁字形,柄部有帽,帽平面呈橢圓形。主幹根部多扁圓,中腰部開始變圓,尖部圓尖。
四期文化出土的骨笄一端尖銳,表面砥磨光滑,它的出現說明大地灣先民已經有了強烈的審美觀念。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8000年前,面對氣候暖化,甘肅大地灣先民在氣候、環境、人口等因素的作用下,選擇了新興的原始農業進行積極應對,從而走出了一條蓬勃發展的新路。
-
1 #
-
2 #
文物中的甘肅農業起源!
-
3 #
氣候的變化是農業誕生的原因之一!
原始農業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