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592年的一天,萬曆皇帝接見了朝鮮特使。看到朝鮮特使風塵僕僕、急急切切的樣子,萬曆皇帝知道一定是朝鮮出了大事情,前來求援。
果不其然,朝鮮遭到了日本軍隊的侵犯。這時的日本國內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進而妄圖侵佔朝鮮。這年,豐臣秀吉首先走出第一步,向朝鮮提出了"假道入明"的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朝鮮政府的拒絕。於是,4 月13 日,豐臣秀吉大舉發動了侵朝戰爭,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中國稱為"壬辰戰爭"(萬曆抗倭援朝戰爭)。
日本侵略軍氣勢洶洶,率領大小艦船 700 餘艘,由對馬島渡海。第二日早晨在朝鮮半島的釜山登陸,分北、南、中三路發起進攻。只用了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就佔領了漢城、開城和平壤,使朝鮮陷入即將亡國的境地。於是,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作為朝鮮的宗主國,明朝政府當然有義務幫助朝鮮脫離險境,因為日本一旦攻陷朝鮮,中國就會面臨直接的威脅,而中國顯然不會讓事情發展到這一地步。
一、福船挺進,火炮待陣同年的12 月 23 日,在凜冽的寒風中,李如松率領明軍渡過黃海,入朝參戰。
黃海的跨度是不小的,明朝軍隊如何能越過黃海,遠赴朝鮮作戰,這就要說到明朝海軍的主要船隻福船了。福船因誕生於福建沿海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海船中的一種船型,是中國"四大古船"之一,在明代的遠洋航行、海上運輸和海戰中出盡了風頭。福船共有六號,海戰用的福船,是指一號和二號。一號稱大福船,"吃水太深,起止遲重",機動效能不好;二號稱福船,較一號稍小,吃水約 3.5米,機動效能稍好。
福船的特點有三個∶
一是船頭尖,船尾寬,兩頭上翹,首尾高昂。它的兩舷向外拱,兩側有護板。特別是福船有高昂首部,又有堅強的衝擊裝置,吃水又深,可達到四米,適合作為戰船。
二是船體高大,上有寬平的甲板、連續的艙口,船首兩側有一對船眼。作為戰船用的福船全船分四層,下層裝土石壓艙,二層住兵士,三層是主要操作場所,上層是作戰場所,居高臨下,弓箭火炮向下發,往往能克敵制勝。
三是操縱性好,福船特有的雙舵設計,在淺海和深海都能進退自如。
儘管如此,福船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機動效能不好,但跟朝鮮的龜船並肩作戰,剛好形成互補。
船好,但船上的武器裝備也至關重要。
明朝戰船上的常設裝備是虎蹲炮。這種火炮創制於嘉靖年間,長0.7米,重 18 千克,上加鐵箍,並配備鐵爪、鐵絆。發射前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好,每發裝小鉛子或小石子100 枚,頂部用一個較重大石子或大鉛子壓住。
虎蹲炮的威力還是不小的,但在另外一種火炮面前,就相形見絀了。
這就是佛郎機。
佛郎機於16世紀初由西方傳入,是一種新式火炮。佛郎機本是明代對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統稱。明正德末年,白沙巡檢何儒在來華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發現它的效能優於當時中國的火炮,於是便動員船上中國籍的槍炮匠上岸,為我國仿造了第一批西洋火飽,就稱之為佛郎機。
佛郎機的炮身外面用木包住,並加以防炸裂的鐵箍。腹部膨大,留有長口,另有子銃五個(子銃又稱提心炮,相當於火炮的藥室部分),在子銃內裝填彈藥,輪流安入腹部的長口內發射。佛郎機的特點是母炮和子銃分離,它是後裝炮的一種形式,但又不同於現代的後裝炮。前有準星,後有照門,可從照門孔內進行瞄準,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轉動。後來經過不斷的研製改造,製成大樣、中樣、小樣三種,有銅鑄,也有鐵鑄。大樣佛郎機身長近一米,重 150 多千克。各式佛郎機的射程,凡重在35千克以上的,可達兩三千米遠。
明朝開進朝鮮戰場的兵力約十萬人,佔到當時全國總兵力的八│分之一,可見對朝鮮戰場的重視程度。後來隨著戰爭形勢的加劇,逐漸增加到14 萬人。這 14 萬人中,水師約有1.3萬人,戰船500餘艘。戰船的種類繁多,除上述的福船外,還有樓船、百槽、沙船、蒼船、銅絞艄、海舫、八喇虎等,戰船的武器精良,除佛郎機、虎蹲炮等火器之外,弓、弩、刀槍、矛等冷兵器也都是裝備齊全。
鑑於遭受過日本人的侵略,朝鮮當時十分重視水軍,兵力約有八萬人,佔總兵力的四分之一,擁有船舶488 艘。可以說,這一時期的朝鮮水軍,在李舜臣的帶領下,不僅武器精良,而且訓練有素,是一支累敗日軍的海上勁旅,實力不可小覷。
而日本呢?日本水軍在開戰時,擁有1000 餘艘艦船,到戰爭末期已發展到3000 艘左右。這在數量上非常可觀,能夠佔到優勢,但是日本的艦船構造簡單,效能較差。裝備的武器為銃、槍、弓矢、倭刀。銃的射程只有100 多米,而明軍的火炮射程最遠可達 3000 米。
這樣,日本侵略者的命運如何,顯然可以預見了。
二、反攻的號角反攻的號角很快吹響。
明朝的水陸軍隊開進朝鮮後,聯合朝鮮的陸軍,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把平壤、開城給收復了。第二年(1593年)4月20日,終於攻克了被日軍佔據的漢城。這個時候日軍兵力都退居到朝鮮半島南部的幾個海島,力量甚微,便主張議和。
於是,戰爭期間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這個春天持續了五年,1597年7月25日,豐臣秀吉撕毀了停戰協議,增兵北犯。日軍取得了一些勝利,第二年,中朝聯軍開始大舉反攻,前方連續報捷,聯軍已經將日軍壓縮在朝鮮南部一隅。
日軍遭受的打擊不只是來自敵人。1598年8月,統一日本並對日本統治多年的 61 歲的豐臣秀吉病逝了。
10 月,豐臣秀吉的死訊才傳到朝鮮,日軍的內部炸開了鍋。在戰事節節敗退的時刻,統治者的病故顯然更加劇了軍心的渙散。豐臣秀吉的遺命是全線撤退,統治期間的他肯定想不通為什麼兩次侵略朝鮮,均以失敗告終,包括這次,顯然是毫無勝算的可能了。那麼,剩餘的兵力如何安全地撤回就成了一件急需解決的大事。
當時,蔚山的第一軍主力已先期撤退,盤踞在朝鮮東南一隅的日軍尚有兵力4.6 萬餘人,其撤退部署是∶東部駐西生浦、梁山、竹島各部,於11 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結,候船返國; 中部居昌之敵,就地上船逕返本國;西部駐順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待東部日軍撤離後,分頭到巨濟島集結,再乘船回國。
朝鮮西南海區地形複雜,島嶼星羅棋佈,水道縱橫交錯,便於水軍依託島岸,隱蔽機動地打擊敵人。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潮差大,平均可達十米,為遠東地區所罕見。漲潮時,水勢洶湧;退潮時,水位猛降,大片淺灘迅速露出水面,艦船如不迅速駛離,便有擱淺的危險。
明朝水師提督陳璘最先獲悉了日軍要撤退的重要訊息,依照當地的地理環境,決定在海上阻擊日軍,並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聯軍水師主力由古今島向前推進,前出到左水營、羅老島以東海面;在左水營建立基地和聯合作戰指揮所;以一部兵力佔領貓島,封鎖光陽灣,控制露梁津海峽,截斷小西行長所率第三軍之退路;以一部兵力在露梁海峽及其以東海域巡邏,監視泗州、南海、固城各地日軍之動向。
很顯然,陳璘的這個部署非常得當,不但能夠保障各個方位情報的及時準確,最重要的一點是能夠對日軍每一個撤軍的路線都能做到有效的阻擊。
1598年 11月,無心戀戰的日軍,在加藤清正率領下由蔚山出逃的時候,陳璘和副將鄧子龍、遊擊馬文煥等已經坐擁戰艦數百,分佈忠清、全羅、慶尚各個海口,等待著日軍的到來。
首先撤退的是日軍的先遣部隊,當他們行進到光陽灣口的貓島附近海面時,受到中朝聯軍水師的攔擊,退路被截斷。11 月11日黎明的曙光灑在海面上,日軍第二軍部隊登船待發。為了突破重圍,第二軍編組了一支衝鋒艦隊,連日向聯軍水師發起攻擊,但是均未奏效,第二軍統帥小西行長非常著急,只得向駐泗川、南海之日軍求救。
這個時候,駐紮在泗川、新城的日軍第五軍主力,在島津義弘率領下,已經登船,只待漲潮出發,駛往巨濟島。但是島津義弘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援信後,改變了計劃,當即率領這支龐大的船隊,│於18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峽疾駛,企圖突入光陽灣,解小西行長之圍。在行進中,這支船隊與從南海開來之宗智義部船隊會合,兵力大增,共有士兵萬餘人,艦船500 餘艘。
三、最後一戰午夜時分,島津義弘船隊浩浩蕩蕩地透過露梁海峽,顯然他並不知道前面等待他的是什麼。
陳璘、李舜臣獲悉日援軍西進的情報後,馬上著手調整部署,決心利用這個好時機,在露梁以西的海域,包圍和殲滅救援之敵。於是,鄧子龍率兵 1000 人,駕三艘鉅艦為前鋒,待日船隊透過海│峽後,迂迴到側後發起攻擊,切斷其歸路;陳璘率明朝水師為左軍,停靠在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待機出擊;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
12月19 日凌晨2時左右,島津義弘船隊主力大部已駛出海峽,進至露梁以西海面。這個時候,月亮掛在西山上,海面上可以看到山體影影綽綽的倒影,鄧子龍率領的船隊從幽暗的海面悄悄靠近日軍。鄧子龍年過七十,但是寶刀未老,仍然意氣風發,率三鉅艦向日軍進攻,並自為前鋒,與日軍決戰。於是,火炮響了起來,戰士的吶喊聲在海面上回蕩,日軍終於意識到從尾部遭到聯軍先鋒的船隻襲擊,一時鳥銃齊發,聯軍只聽見飛丸像雨一樣落在水中。有戰士應聲倒下,但大部分依然在堅持戰鬥。一艘朝鮮的戰艦即將被日軍佔領,鄧子龍攜壯士300人跳上去救援,直前奮擊,令日軍死傷無數。但是由於雙方懸殊太大,鄧子龍帶領的這三艘鉅艦很快就被日軍包圍,即使陳璘已經派副將陳蠶率艦前往支援,但仍敵不住敵眾我寡,又加上其他戰艦誤擲火器到鄧子龍的戰艦上,戰艦起火,鄧子龍無路可退,因而壯烈犧牲。
後來副將陳蠶、季金等領軍趕至,中朝聯軍水師左右兩路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大島以東海面之日船隊主力展開了猛烈的攻擊,陳璘率主力與李舜臣所率領的船隊密切配合,施放噴火筒,焚燬日軍大部分戰船。沒來得及逃脫的日軍要麼被燒死,要麼被淹死。
李舜臣身先士卒,率龜甲船衝入敵陣,不想卻被日軍包圍,結果不幸身中流彈而亡。李舜臣死前叮囑不許張揚,並把軍旗交給部下代為發號施令,以繼續戰鬥。
這時劉艇方進攻小西行長,並奪取橋寨,陳璘以艦隊一同攻擊,再焚燒日軍戰艦百餘艘。島津義弘引艦隊來援,陳璘亦將其擊敗,結果來援日軍只得揚帆退去,立花宗茂則作為殿後接應小西行長讓其餘日軍成功撤退。然而對日軍而言,此戰的目的僅是救出被圍困在順天的小西行長並撤退回日本,並非求戰勝。
到中午時分,日軍已停止抵抗,大部分艦船或焚燬沉沒,或被聯軍俘獲,只有小西行長率餘部逃脫。棄船上岸的日軍,也被陸上聯軍殲滅。
在露梁海戰中,中朝聯軍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切斷敵人後路,爭取全殲敵軍。雖然這場海戰最後以勝利告終,但損失了鄧子龍和李舜臣兩員名將,確實叫人惋惜。然而無論如何,這次海戰給日本海軍以殲滅性的重大打擊,給朝鮮帶來了200年的和平局面,居功甚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