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作為清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從25歲起兵,奮戰了40多年,為大清後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一生也先後生下了16位兒子。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努爾哈赤的兒子們。

(一)努爾哈赤子嗣簡介

長子褚英(1580-1615年),被努爾哈赤處死,年僅36歲,廣略貝勒;

次子代善(1583-1648年),兩紅旗旗主,和碩禮烈親王;

三子阿拜(1585-1648年),追封為奉恩鎮國勤敏公;

四子湯古代(1585-1640年),三等鎮國將軍;

五子莽古爾泰(1587/1588-1633年),四大貝勒之一,死後爵位被奪;

六子塔拜(1589-1639年),三等輔國將軍、輔國愨厚公;

七子阿巴泰(1589-1646年),追封和碩饒餘敏郡王;

八子皇太極(1592-1643年),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第一位皇帝;

九子巴布泰(1592-1655年),鎮國恪僖公;

十子德格類(1592-1635年),因罪奪爵,子孫降為紅帶子;

十一子巴布海(1596-1650年),鎮國將軍;

十二子阿濟格(1605-1651年),和碩英親王;

十三子賴幕布(1611-1646年),追封奉恩輔國介直公;

十四子多爾袞(1612-1650年),和碩睿親王;攝政王;追封成宗義皇帝

十五子多鐸(1614-1649年):和碩豫親王,染天花去世,年僅36歲;

十六子費揚果(1620-1640年),因犯罪被賜死。

努爾哈赤的這些兒子們當中,有能力的不在少數且很多人都為後金的建立和大清的穩定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褚英是努爾哈赤的元妃佟佳氏所生,是努爾哈赤的第一個兒子,他出生時努爾哈赤還沒有什麼勢力,四年以後努爾哈赤才以十三副遺甲起兵。所以幼年的褚英便跟著努爾哈赤顛沛流離。長大後褚英開始跟著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在戰爭中褚英英勇善戰,屢立戰功,封號“阿爾哈圖土門”,人稱“廣略”貝勒。

褚英被審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憑藉嫡長子的身份和赫赫戰功,褚英成了後金政權的繼承人。但是他生性殘暴,心胸狹隘,加上他戰功赫赫,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以致於得罪了開國五大臣和其他的兄弟們,後來褚英被五大臣和其他兄弟控告,努爾哈赤權衡利弊之下將褚英圈禁在高牆之中,兩年之後努爾哈赤以不思悔改的名義處死了褚英,年僅36歲。

褚英

代善也是元妃佟佳氏所生,比褚英小3歲。少年時期的經歷跟褚英基本一致。年輕時隨努爾哈赤征戰哈達、輝發、葉赫等部落,論軍功被封為貝勒。後來成為四大貝勒之首。褚英被廢后,代善在努爾哈赤的諸位子侄中年歲居長,又驍勇善戰,軍功卓著此時又擁有兩紅旗,所以努爾哈赤屬意代善為褚英之後的繼承人,並說:“等我百年之後,我的諸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指代善)收養”。因此此時的代善權勢顯赫,不出意外的話努爾哈赤去世後後金的第二位大汗非他莫屬。

代善影視形象

但是,後來發生的事情使代善失去了繼承人的資格。代善先是因為長子嶽託新修建的府邸比自己的好,意欲霸佔嶽託的府邸,後來在繼妻的慫恿下,代善的次子碩託因無法忍受代善的虐待而突然失蹤,有人懷疑碩託叛逃到明朝,但是代善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一口咬定碩託投明,後來找到碩託後本人證明沒有叛逃之心,但是代善請求斬殺碩託,最終沒被努爾哈赤允許,碩託也得以釋放。

代善影視形象

後來努爾哈赤開始調查代善給予前妻兩個兒子與其他兒子的待遇問題,結果是嶽託和碩託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後努爾哈赤讓嶽託和碩託與代善分家並公開宣佈廢除代善的太子之位。

然而代善的結局比褚英要好很多,儘管太子之位被廢,但是代善仍然是四大貝勒之首,仍然可以參與朝政。代善及其兒子仍然握有八旗中的兩紅旗,在八旗中佔有很重的分量。

阿拜是努爾哈赤的庶妃所生,在努爾哈赤時期沒怎麼受到重用,1626年才因功被授予牛錄章京。

湯古代為努爾哈赤庶妃鈕鈷祿氏所生,在努爾哈赤時期也沒怎麼受到重用。

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的繼任大妃袞代所生。年少時期便隨父兄征戰,英勇善戰,是後金不可多得的一員大將,1616年與代善、阿敏和皇太極一起被封為四大貝勒,位居第三位。

莽古爾泰雖然英勇善戰,但是卻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起因便是其母袞代與大貝勒代善關係曖昧,努爾哈赤不忍心殺她便以私藏財物為名將其休了,但是莽古爾泰為了取悅父汗便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如此殺母行為使得他在後金的地位直線下降以致於天命十一年眾人推舉大汗時沒有人提名他。

莽古爾泰影視形象

塔拜為努爾哈赤庶妃鈕鈷祿氏所生,在努爾哈赤時期並沒受到大用,天命十年(1625年)才因功被授予三等輕車都尉之職。

阿巴泰為努爾哈赤庶妃伊爾根覺羅氏所生,努爾哈赤時期雖然他也隨軍出征,但是受到的待遇並不高。甚至他的爵位都在他的諸弟子侄之下,這一度使得他臉上無光。

皇太極為孟古哲哲所生,從小就生的聰明伶俐。皇太極耳目所及,一聽不忘,一見即識。他很愛看書學習,在努爾哈赤的諸將中惟有他識字。當父兄長年累月忙於出征作戰時,七歲的皇太極就開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裡日常事務、錢財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條。特別是有些事情不煩努爾哈赤操心指示,皇太極就能幹得很出色,與自己想的一樣,因而努爾哈赤對皇太極更是愛如“心肝”。

努爾哈赤時期皇太極也曾隨父兄征戰,因功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一起被封為四大貝勒,因年齡最小居於第四位。

皇太極影視形象

巴布泰為努爾哈赤庶妃嘉穆瑚覺羅氏所生,在努爾哈赤時期也沒怎麼受到重用,天命年間也沒有顯赫的爵位,只是在天命十一年命理正黃旗事。

德格類生母為富察大福晉,早年間被授予臺吉的稱號,天命十一年(1626年)被封為多羅貝勒。

巴布海,除被授予牛錄章京,在努爾哈赤時期基本沒怎麼受到重用。

阿濟格為努爾哈赤最後一任大妃阿巴亥所生,努爾哈赤時期因從軍作戰有功被封為貝勒。

賴幕布在歷史上留下的資料非常少,可謂是“打醬油”的角色。

多爾袞為努爾哈赤最後一任大妃阿巴亥所生第二子,努爾哈赤時期多爾袞還是個孩子幾乎沒有戰功,由於努爾哈赤愛屋及烏,所有多爾袞在天命年間也擁有部分牛錄,他所有的戰功及成就都是在皇太極繼位以後獲得的。

多爾袞影視形象

多鐸為阿濟格與多爾袞的同母弟,幼年也是得到努爾哈赤的寵愛,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三歲的多鐸被封為貝勒,統領正白旗,其所獲戰功和成就也是在皇太極繼位以後獲得的。

費揚果是努爾哈赤最小的一位兒子,努爾哈赤去世時他才六歲,根本沒有什麼展示的機會。在皇太極時期因罪被賜死。

(二)為何是皇太極脫穎而出

從以上對努爾哈赤的所有兒子的生平簡介中可以看出,受到努爾哈赤重用的基本上都是他的嫡子,庶出的兒子們幾乎沒有什麼顯赫的展示。而在努爾哈赤逝世的當年(1626年),能夠參與汗位爭奪的其實只有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和多爾袞三兄弟以及四大貝勒中的阿敏。

四大貝勒

我們可以用排除的方法來分析一下為何是皇太極脫穎而出。

努爾哈赤逝世時,多爾袞三兄弟中阿濟格最大,也才21歲,雖然他雖代善等人征戰有功,但是他的功勳在四大貝勒眼裡只是沙海一粒,不值一提。多爾袞時年14歲,多鐸時年12歲,他們兄弟倆當時還是個孩子,由於努爾哈赤的喜愛才擁有一定的牛錄,但是他們倆當時一點戰功都沒有,四大貝勒也決不允許沒有戰功的多爾袞兄弟成為新一任的大汗,所以多爾袞三兄弟被排除在汗位繼承人之外。

多鐸影視形象

此時只剩下四大貝勒,確實努爾哈赤去世後出現過一段四大貝勒共同執政的時期。而四大貝勒中最先出局的是二貝勒阿敏,因為阿敏是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兒子,努爾哈赤的汗位不可能讓自己的侄子繼承。阿敏在皇太極時期因罪被囚,幽禁致死。

阿敏影視形象

其次出局的是三貝勒莽古爾泰,之前說過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的繼任大妃袞代所生,論地位不輸於皇太極,但是弒母一事是他一生的汙點,也使得他在後金的地位直線下降以致於當初推舉新的汗位繼承人時沒人提他。後來在皇太極時期莽古爾泰因罪被奪去和碩貝勒的爵位,後來抑鬱成疾,暴病而亡。

莽古爾泰與阿敏劇照

第三個出局的便是代善了,我們在分析代善時說過,褚英去世後代善一度成為努爾哈赤的繼承人,如果不出差錯肯定是後金的第二位大汗,但是由於虐子事件,代善被努爾哈赤廢除了繼承人的資格,但是他還是四大貝勒之首,仍然握有兩紅旗,他的勢力也是最大的,他擁有五個能征善戰的兒子和侄子(嶽託、碩託、薩哈璘、瓦克達和侄子杜度(褚英之子))。在四大貝勒共同執政期間,他確實是說法最有分量的一位。

代善影視形象

在最關鍵的時刻,代善長子嶽託和三子薩哈璘勸說代善擁立皇太極繼位。權衡利弊後代善放棄自己等位,轉而擁立皇太極。因為代善心中很明白,他的勢力最強,他的威望最高,他的年齡最大,他是努爾哈赤第一個大福晉所生的唯一皇子(兄長褚英已死),他是最有可能繼承父位登基為汗的,其他貝勒不會也不敢起來反對。但是,他對幾個弟弟的性格、抱負、才幹、勢力和當時的國情,也同樣是十分清楚,深悉這個新汗肩負的擔子之重。他知道,阿敏素有野心,莽古爾泰桀驁不馴,皇太極胸懷大志,阿濟格剛強好鬥,多爾袞雖小,也不願甘為人下,何況還有汗父宣佈確定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自己沒有力量把他們制服,使他們如同汗父在世那樣聽從國主的管轄。

皇太極畫像

因此在以代善為首的擁立之下,皇太極成為後金新一任的大汗。而代善也得到了豐厚的回饋,一家出了三個鐵帽子王,這就是後話了。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與其他的兄弟們相比,皇太極確實是繼任大汗最合適的人,這其中固然有其他各兄弟各自不利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皇太極的個人能力非常出眾。皇太極自幼行動穩健、舉止端莊,七歲便開始主持家政,想想現在的小孩七歲還在幹嘛,也僅僅是剛上學而已。而他胸懷大志,從當時後金所處的環境來看也只有皇太極才能帶領後金走向強大。

所以最終皇太極勝出是必然的。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老照片中的民國春節:祭祀祖先和灶神,寫對聯,放鞭炮,逛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