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尚德君

街頭寫對聯

過春節當然要貼對聯,這是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當時,都是手寫對聯,由於當時國民平均教育水平很低,不是人人能夠寫對聯,因此一些人會在街頭擺攤寫對聯,平時也承接會代寫書信的生意,以此謀生。民國時期那些好看的字的春聯,會吸引許多人爭相購買。直到現在,我們過年也要貼對聯、福字。只是現在基本都買列印的對聯了,除了那些書法愛好者外,很少有人自己寫對聯了。

富裕家庭母親為孩子發壓歲錢

照片中的母親正在給孩子們發壓歲錢,從房間陳設、母親和孩子們的衣著,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富裕家庭,某些陳設在今天也不過時。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們更喜歡過春節。沒錢的大人怕過年,孩子們就不同了。過去無論是家窮家富,他們都盼著過年。因為過年不僅可以穿新衣裳,而且吃得好,玩得好。壓歲錢是孩子們一年期間最大的一筆收入,按照傳統,孩子除夕夜裡睡覺後,家長將壓歲錢放在孩子床頭或床尾,寓意驅除妖魔鬼怪,逢凶化吉。民國時期,父母用紅紙包一百文銅錢作為壓歲錢,取"長命百歲"的意思。今天,壓歲錢也稱紅包。

購買鞭炮

廟會上售賣各種泥塑的攤位

鞭炮攤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逛廟會是民國時期人們過年最大的樂趣。北京廠甸廟會是舊時京城唯一的官辦春節廟會,從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以廠甸為中心舉辦的廟會集市。廟會上經營著各種百貨,字畫、舊書,古董、珠玉綾羅、針頭線腦、花鳥魚蟲,還有許多日用之物、風味小吃、民間花會以及各樣技藝表演,吸引著不同階層的男女老少。人們走走逛逛,看能否買到自己稱心如意的東西或吃上想念許久的美食。

放鞭炮

放煙花

放鞭炮是中國年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傳統形式,鞭炮有驅魔、辟邪、消災的寓意,寄託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向往。民國時期過年都要燃放鞭炮,孩子們尤其喜歡,男孩子們拿了壓歲錢往往就去買鞭炮玩。放鞭炮創造出的喜慶熱烈的氣氛,給人們帶來了歡愉、喜慶和吉利。

祭祀祖先

祭祀先祖是中華文明的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不會忘記祭拜祖先。漢族在春節祭祖已沿習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在民國時期過春節一般要買香燭紙錢,給祖先燒紙。在富貴人家,都有祠堂或者家廟。在當時,富人的祭祀是非常熱鬧的,程式繁雜,規矩森嚴。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中就有祭祖情節的描寫。相比之下,普通人家的祭祖簡單很多,畢竟當時社會中貧富懸殊的程度很大。

灶王爺像

照片是紙質灶王爺像,石板彩印。照片上面是一年四季節氣表以及福神、喜神、貴神、財神的方位,正中為灶王夫婦和福壽善惡群神像。圖案鮮豔,繪製精美,是北方民間灶王爺像的佳品。灶王爺又稱灶神、灶君,是古代民間供奉在鍋灶邊傳說中能掌管一家禍福的神,無論窮富,每家都要供奉。民間傳說灶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日晚上天彙報人間功過,除夕返回人間定人禍福,因此在北方有"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一說。祭灶神這種民間禮儀活動,寄託了漢民族勞動人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是一種強化家族觀念並使家族香火永續相傳的宗教崇拜。民國時期的人們在迎接灶王爺的儀式時,都要行叩拜禮,以示誠心。

德君認為:歲月流轉,時光飛逝。今天已是2021年,春節被植入了許多新的內涵,一些習俗也在慢慢變遷,但改變的是過年形式,不變的是春節的傳統內涵:辭舊迎新、吉祥如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美好祝福,傳承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基因,凝聚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

PAGE

1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袁世凱的祖籍原來是即墨東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