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自子玉,山東蓬萊人,家行二,少年聰慧,歲數不大便中了晚清的秀才。
那年月慈溪太后還在位,清政府還未倒臺。吳佩孚能從一個並不算太富裕的小商販家庭考上秀才,並且是在方過二十的年紀便考中,這其中所付出的努力自然是可想而知。
古時候有所謂的四民,士農工商。士,也就是讀書人被人們公認的排在地位榜第一位。吳佩孚年少得志,以他中秀才的年紀雖算不上有狀元之才的文曲星,但即便保守的來說也算得上是一塊天生適合讀書考八股的好材料。
照理來說,吳佩孚中了秀才之後本應該繼續苦讀,以當文官為人生的奮鬥目標,但因為一時衝動和人起了衝突,他不僅被縣老爺革了功名,還被朝廷發文書追捕,只能倉惶的拋家棄口跑往北平避禍。
為什麼他會這麼慘呢?
要說吳佩孚好歹也是個秀才,還曾在水師營裡當過學兵,認識的同年朋友也少不了官面上的人物。
若是一般事,他找找人掏些錢也就把這事給平了,總不至於鬧這麼大。
但因為他鬧事的地方背景實在是太特殊,是城內有名的鴉片煙館,那年月能開鴉片館的是什麼人物,那是手眼通天盤根錯節和官面上那些老爺們有說不清利益往來的豪紳們。
而且當時的清政府官員大多“談洋色變”,鴉片館又和洋人有扯不開的關係,相互之間利益往來頻繁。
吳佩孚掀了煙館的攤子得罪的不止是煙館老闆一個人,而是這一條暴利輸送線上的所有人,官宦豪紳洋人地痞俱有,他得罪了這麼多人,又沒深厚的背景,受到當時清政府的打擊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當渾濁成了常態,清白反倒成了罪惡。
吳佩孚在當時時局下,能覺悟鴉片的危害並勇於和其作鬥爭,雖有年少意氣的滋味,行為也太過幼稚,但從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幾分秉性,性情暴烈,有些原則性和自己的堅持,這也在他日後的從軍生涯中有所顯現。
記恩惠,受曹錕賞識而效忠不逆,孤高自傲,與同僚相處關係不佳,愛名節,宦海浮沉數十載卻無私蓄。
民國軍閥多如牛毛,吳佩孚在其中也算是頗為為特殊的一個。
最後,題一首其所作的詩句:
民國軍人皆紫袍,為何不與民分勞?
玉杯飲盡千家血,紅燭燒殘萬姓膏。
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
逢人都道民生苦,苦害生靈是爾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