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3年,數千太學生親赴宮門,請求漢桓帝釋放朱穆,見到如此聲勢浩大的“學潮”,桓帝被嚇得馬上釋放朱穆。公元162年,學生張鳳聯合同學三百人前往宮門請願,再次迫使桓帝做出讓步,釋放了皇甫規。為什麼學生要請願釋放朱穆和皇甫規?為什麼學生可以逼迫朝廷作出讓步?
要解釋這些問題,就得先了解了解東漢末年的政治格局。在內,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權,在外,形成了士人集團。但無論是外戚還是宦官,都破壞了原有的官員選拔制度。原先,東漢時期的官員選任主要有三個途徑,即察舉、徵辟和考試。但東漢末年的朝廷由於是宦官和外戚輪流把控,他們只會提拔自己的親信,所以普通人要走上述三條路為官,根本行不通。
面對宦官、外戚近乎壟斷官場的行為,士人們自覺團結起來,形成宦官和外戚之外的第三方政治集團。
雖說,東漢末年朝廷腐敗,但多少還是有點“清流”的,比如朱穆和皇甫規。朱穆出任冀州刺史的時候,不少宦官私下聯絡朱穆,賄賂他給自己的親屬安排職位。
朱穆是何許人也?怎能和宦官同流合汙呢?於是朱穆馬上查清宦官親屬,並實施懲罰。不僅如此,朱穆還嚴厲打擊地方豪強,維護平民百姓的利益。太學生們紛紛把他視為榜樣,為了和宦官、外戚等“濁流”區分開來,稱朱穆為“清流”。
宦官們知道朱穆和自己不一樣,馬上以各種罪名安排朱穆入獄。得知朱穆入獄的訊息後,太學生劉陶鼓舞上千同學上街遊行,請求桓帝釋放朱穆,見到如此聲勢浩大的“學潮”,桓帝被嚇得馬上下令釋放朱穆。
很快,第二次太學生請願活動在洛陽爆發。因皇甫規平定羌亂有功,理應封侯,可是他卻因為拒絕賄賂宦官而被投入監獄。得知皇甫規入獄的訊息,太學生張鳳聯合同學再次請願釋放皇甫規,再次逼迫政府作出讓步。
兩次太學生的集體請願活動讓士人意識到,太學生已經成為一支足以影響政局的集團了。朝廷中像朱穆那樣的“清流”開始主動和太學生聯絡,太學生們也依據道德標準篩選出精神領袖,而這些領袖的必備素質就是敢於和宦官抗爭,比如李膺、範滂等人。
為了壓制剛剛崛起計程車人集團,宦官們決定對太學生的精神領袖下手,他們誣陷李膺拉幫結派,散佈對朝廷不利的謠言,請求漢桓帝下令逮捕士人。出人意料的是,被朝廷列入逮捕名單的官員變成了太學生的榜樣 。
太學生的力量同樣引起外戚的注意,竇武為了壓制宦官,決定和士人集團合作,甚至和陳蕃密謀徹底剷除宦官。
難道宦官就這樣消失在漢朝歷史的末班車中嗎?不!宦官獲知竇武和陳蕃的密謀,隨即發動政變,竇武和陳蕃相繼被害,連竇太后都遭到幽禁。後來,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止宦官的為所欲為,他們以桓帝的名義下令打壓李膺、範滂等士人,最慘的時候打壓物件涉及六七百人,連士人親屬都難逃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