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俗話說得好,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

大年三十的年夜飯,是我們一年當中,最重要的一頓飯。一家人團團圓圓坐好,餐桌上滿滿當當擺的,都是幸福和儀式感。

孔子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年夜飯和孔老夫子的精神,完美契合。作為過去一年的總結,和新一年的開始,年夜飯必須吃好喝好。

我們常說,“年”是一頭上古怪獸,每到年末要降臨人間興風作浪。所以,才有了放爆竹驅趕年獸的習俗,這就是“過年”。而年獸又名“夕”,年末最後一天,才會稱為“除夕”。

以上是傳說版本,在《爾雅》裡,對於“年”有另外一個說法。

《爾雅》是中國第一部詞典,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在《爾雅·釋天》裡,記載“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歲為名。”

禾苗稻麥成熟,就是“年”。

過年,是收穫成熟,是豐衣足食,是民之食,是天大的事兒,孕育禮法、形成秩序。

要說真的能過上“年”,這事兒還得感謝漢武帝劉徹。

漢代以前,春節的日期還未統一,直至漢武帝時,才將春節固定為正月初一,並一直沿用至今。“年”固定下來了,“年夜飯”也就固定下來了。

《荊楚歲時記》記載,南北朝時,人們過年吃年夜飯,就很有牌面了。

“歲暮,家傢俱餚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家家置辦酒席,自不必說,期間不但要開懷暢飲,還得把好吃好喝往街面上潑灑,“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

人們出門拜年,左腳踩著過油肉,右腳踢著獅子頭。

到了唐朝,年夜飯儀式感翻倍,美食上的追求,要次於精神追求。

西安有個車家巷,這裡在唐朝的時候,就是太常寺所在地。

每到大年三十,太常寺都要安排專門的敬神儺舞,大唐皇帝陛下要率領嬪妃,共同觀摩虔誠禱告,向上天祈福,求得風調雨順萬民安康。等到儺舞儀式結束後,才是大排筵宴、吃好喝好。

大詩人孟浩然有一首《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記錄的正是大唐年夜飯的場景。

《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

疇昔通家好,相知無間然。

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

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

客行隨處樂,不見度年年。

張少府就是張子容,他是孟浩然同鄉兼好友,有通家之好的情誼。

大年三十,孟浩然到張少府家裡一起飲宴守歲,美味佳餚自然必不可少,大家喝著新釀的柏葉酒,唱著時下流行的小調《梅花曲》,簡直是美滋滋~~~

大唐的這杯柏葉酒,一直喝到了大宋。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巔峰,那時的人們也非常會享受。

宋代詩人毛滂作有一首《元日·玉樓春》,“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酴酥沉凍酒”,“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每個字都那麼舒坦,充滿高階的享受感。

到了我大明朝,無論是紫禁城裡的皇帝,還是尋常巷陌的百姓,都萬民一體,大年三十要守歲,大年初一吃餃子、飲柏椒酒。

到了清朝,這年夜飯就有點上下脫節了。

尋常百姓家還是好好團圓守歲,可紫禁城裡的愛新覺羅一家人,就過得很擰巴。

眾所周知,滿清得國不正,奪得江山定都北京後,依舊按照女真原始部落方式生活。過年時,就直接在坤寧宮大殿裡殺豬。

坤寧宮本是皇后寢宮,代表著母儀天下,在滿清一朝變身屠宰場。平民百姓家裡,新桃換舊符,皇帝家裡直殺得肥豬嚎叫、豬血橫流。

而且,愛新覺羅一家人殺豬之後,其做法和吃法,實在不敢恭維。

這道皇家年飯叫做“白煮肉”,把大塊豬肉放在白水裡煮,略微熟了但還沒熟透就撈出來,不加任何作料直接吃,名副其實的白水煮肉。所以,過年時坤寧宮不但殺豬,還添置了三口大鍋,兩口鍋白水煮肉,另一口鍋蒸年糕。

這種吃相一直到乾隆時期才得以改觀,愛新覺羅一家人吃“白煮肉”時,終於學會了往肉塊上撒點兒鹽,或者蘸著醬油吃。

至於“滿漢全席”,那都是大清亡了以後,廚師們自主獨立研發的選單子。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時間流轉,歲歲年年,年夜飯,始終是我們永恆的情感磁場。

雖然今年春節,大概很多人要“就地過年”,但是,這頓特殊的年夜飯,所蘊含的親情和團圓,同樣,永遠不會改變。

給大家拜年!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漢末三國時期歷任江夏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