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今天是新年第一天,強哥先給朋友們拜年啦!祝各位朋友闔家歡樂,萬事如意,事業有成,家庭美滿!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俗稱“過年”。每年的春節都是濃墨重彩的日子,也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程序中,我國的“春節”經歷了萌芽、定型、裂變、轉型的發展過程。今天,強哥就給大家扒拉扒拉春節的發展歷程。

春節的起源

春節最先不叫春節,而是起源於商朝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過年的日期定在秋末,目的是適合慶祝豐收,新年習俗處於萌芽階段。此時的慶祝活動主要是在一年農事完畢之際,為報答神的恩賜而舉行的“臘祭”,規定每年十月初一為元旦。

西漢初期,漢武帝太初元年時,經司馬遷提議,漢朝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創立“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初一為歲首改為以正月初一為歲首,從此後世沿襲不改,祭祖是漢朝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此後,中國一直沿用陰曆(農曆),直到清朝末年。

春節的定型

據晉朝周處所著的 《風土記》記載,晉朝已有除夕大年夜守歲的習俗。而東晉的開國皇帝晉元帝認為,在這一個晚上守歲到來年,預示上年與次年必會首尾相接,來年的生命延續不息,福運連綿不斷,既可佑自己長命百歲,又可保福貴永存。為此,民間紛紛效仿,從而傳承開來。此習俗,經唐宋相襲,並沿襲至今。

春節的裂變

新年習俗到了唐朝發生裂變,新年習俗漸漸從祈禱、迷信的神秘氣氛轉變成娛樂、禮儀型節日,年也有了節日的味道。人們拜年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有點兒像現代的“賀年片”。民間多用梅花箋紙寫祝賀詞,互相贈送。

春節的轉型

中國人的春節習俗很多源於宋朝,比如過年開始吃餃子。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聲通宵不絕。

到了明朝,過年習俗十分隆重,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盛行。

清朝已經非常重視過大年,從臘月開始就忙碌起來。過年時,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清朝拜年形式根據各個階層人士的社會地位不同,習俗也不一樣。當時拜年也稱“辭歲”。有特殊關係的人,新年辭歲必須遵例而行。

民國時期新式的拜年方式是很簡單:把自己的名片塞到人家門縫裡,或者交到人家的僕人手裡,就等於拜過年了。因為民間的傳統習俗根深蒂固,所以1914年內務部門提出:擬定陰曆元旦為春節,最後由袁世凱批准,春節的名字也算固定了。所以算算日子,也不過100多年。

新中國成立後,元旦和春節都成了法定節假日,但是春節的節日色彩是任何一個節日也比不了的。千百年來,慶祝春節的形式一直在變,但我們對春節的那份情結一直沒變。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一戰後的“戰敗國”德國憑什麼再次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