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錦衣衛、東廠實際上沒有電影裡演的那麼可惡,他們根本不管普通百姓(我們P民不夠格,人家都不稀得管,我們主要是刑部管),他們負責的是可能威脅國家和皇權的人和事,是一種維護國家穩定的特務組織,類似美國的FBI和CIA(好像是錦衣衛更類似FBI,東廠更類似CIA,這個我忘了……),他們是正面存在的,不是邪惡組織。例如,壬辰戰爭時錦衣衛就積極活動,刺探了大量的敵軍情報,為戰爭勝利起了很大作用。
明朝是在崇禎手裡滅的,史書上說崇禎非亡國之君,前幾位才是。
“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
封建社會的幾大權力——君權、後權、宦權、相權。到明朝時,后妃制度的獨特之處在於:(1)后妃選自民間,不重門第重品行,而且透過選秀女產生,不準大臣推薦;(2)妃嬪沒有品級,女官的品級也較前代大大降低,到了中葉以後,女官逐漸淡出,其職責大都轉由宦官承擔。所以,明朝不存在後宮干政,就剩下三大塊,宰相雖然廢了,但是出了個首輔代表相權。
再鋪墊一下。明朝宦亂厲害麼?宣傳上很厲害,其實不厲害,他們根本威脅不到皇帝的安危,皇帝要滅他們只需一句話,甚至只需要一個紙條,看看唐末那才叫宦亂!
明朝之所以出名太監,那是皇帝默許的,因為明朝的相權(在明朝為文官集團)到後期時太強大了,強大到無論是皇權還是宦權都不頂個,所以皇權和宦權被迫聯合,所以後期才出現個魏忠賢,那是皇帝默許的結果,他需要個太監跟文官集團對抗,否則太孤單。而話語權在文官集團的是手裡,所以,東廠(歸太監管)和錦衣衛(監管百官)才會名聲那麼不好。
囉囉嗦嗦鋪墊那麼多,終於到重點了。
崇禎前面的幾個皇帝,嘉靖和萬曆足夠牛,他們的智商足以對付文官集團(方法竟然是不上朝,也就是不理文官那幫孫子,不知該哭該笑),所以嘉靖朝和萬曆朝加起來80多年竟然沒出一個名太監,很簡單,皇帝不需要(從這看出,明朝的太監完全是為皇帝服務的,皇帝要你,你就有生存市場,不要你,你就只能做奴才的活兒)。泰昌時間太短,略過。天啟(也就是那個木匠皇帝)也是一個聰明之人,他看出當前與文官集團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但是他的智商不如他祖父和高祖,自己對付不了整個文官集團,所以他培養出個魏忠賢當前臺,他當幕後,這才有了整個天啟朝小女真幹鬧騰沒成果。
可惜天啟早死,接下來的崇禎智商嚴重不足,看不出當前主要矛盾。天啟的遺言(善待客氏,相信魏忠賢)他也沒聽,自以為是把整個宦官集團除了,接著在文官的建議下,把東廠和錦衣衛也閹割了(相當於把皇帝的眼睛搞瞎耳朵搞聾),工商業稅也廢了(斷了主要經濟來源,靠農業稅能收幾個錢啊),文官也忙於內鬥,出工不出力,正經活沒人幹,崇禎又多疑,殺人太多,再加上明末超多的天災,明朝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你說的錦衣衛不見作用,歸根是因為內鬥導致了錦衣衛的名存實亡,還起作用個P啊。
末代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之子,世襲父位,錦衣衛在崇禎年間尚無太大劣跡。官至左都督。崇禎十六年(1643年)揭發周延儒督師出京與清軍交戰,一矢未發,竟謊報大捷。李自成陷北京,與中官負起守衛京城之責,城陷後投降,被追出贓銀3萬兩,多爾袞入京後,降清,多爾袞派他巡撫天津。駱養性任天津總督時請豁免明季加派錢糧,只徵正額及火耗。多爾袞說:“著嚴行禁革,如違禁加耗,即以犯贓論!”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五日因擅自迎接南明弘光帝使臣左懋第革職。仍加太子太傅、左都督。後授浙江掌印都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