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春節是中華民族特有的重大節日,它的習俗代代相傳,形成了濃濃的中國風。那麼,古代人究竟怎麼過年?與現在有區別嗎?人們對此可能會感到好奇。史料關於春節習俗的記載是不少的,但文字畢竟還不如畫面更逼真形象。為此,我特意蒐羅了一些以春節為題材的古代畫卷和照片供大家欣賞。鑑於這些題材的繪畫,尤其大場面描繪春節大年的以清代居多,攝影技術更是1844年以後才引入中國,因此我這個圖片集就做成了清代專輯。

01 皇宮裡面如何過年清帝新年賜“福”字

康熙親書“福”字

康熙親書“福”字

清宮從康熙開始,過年有個習俗,每當新年之際,皇帝總要在內廷親筆書寫一些“福”字。這些“福”字,除了宮廷所用,更多的則是賞給文武寵臣,用來聯絡君臣感情。皇上書寫“福”字用的紙,大多是黃色絲絹製成的,上面還繪有金雲龍紋。

貼福這個風俗,皇室是非常隆重的。在盛大輝煌的場面背後,皇室也有節儉的一面。比如,皇家過年時用的對聯採用掛的方式,而非民間百姓們常用的貼上。過了初四,對聯和福字收藏起來可以多次使用。目前陳列在瀋陽故宮的一副皇家對聯,就是光緒年間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清朝皇帝向京城內的王公大臣賞賜“福”字,都是在農曆十二月二十日之後。頒賜時,兩名太監面對面地手持“福”字,受賜大臣在“福”字下面叩頭謝恩,寓意滿身是“福”。

上面這幅“福”字,鈐印有“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但並不是慈禧本人所寫。慈禧太后文化水平不高,她的書法水平不令人恭維。現在世間流傳的慈禧書法,都由他人代筆,完成後蓋上她的印章而已。

宮廷歲朝行樂

古代把大年初一也叫“歲朝”,也就是一歲的開始,象徵著除舊佈新,否極泰來。清代歲朝,皇宮裡都有哪些活動呢?下面請看幾幅《乾隆帝歲朝行樂圖》。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

這幅畫描繪乾隆帝與眾多皇子在宮苑內慶新年的情景。

我們來看一下細節: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區域性之一

臺階下懷抱芝麻稈的小皇子把芝麻秸往地下鋪,這叫“踩歲”,是當時的民俗。芝麻秸鋪到院子裡後,小孩子們在院子裡亂跑玩樂,踩得芝麻秸噼啪作響,所以叫“踩歲(碎)”。一般都是除夕子夜時,孩子們拿到長輩給的壓歲錢後,紛紛到屋外去踩芝麻秸。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區域性之二

一位小皇子蹲在火盆前,把柏樹枝放在火上“熰”(冒煙、不起火苗地燒),這叫“熰歲”。因為松柏長青,所以“熰歲”,就是祈求讓天地爺給全家人增壽。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區域性之三

這幅畫的主人公就是乾隆皇帝,他懷抱小皇子坐於廊下,右手去敲掛於戟上的玉磬,用慈愛的目光看著小皇子,顯現出他身為帝王之外,作為普通家長的一面,此刻也在享受天倫之樂。

畫面的魚燈和掛於戟上的玉磬,取“吉慶有餘”之意,表達對新年美好的祝福。

這幅《乾隆帝歲朝行樂圖》有好幾個版本,在另外一個版本中,還有堆雪人的畫面:

郎世寧等人所繪《乾隆帝歲朝行樂圖》

再來看細節:

郎世寧等人所繪《乾隆帝歲朝行樂圖》 區域性

這不是簡單地“堆雪人”,而是雪雕藝術了,雕塑師肯定是宮廷好手,但是會讓宮內小孩子們參與其中。

以上的《乾隆帝歲朝行樂圖》是由中西畫家共同創作的,擅長人物肖像寫實畫的原籍義大利的郎世寧畫乾隆帝像,中國宮廷畫家沈源、周鯤、丁觀鵬等人畫小童、房舍、樹木。畫中的乾隆皇帝具有寫實風格。

02 民間怎樣過年歲朝歡慶

我們來看一幅清代姚文瀚畫的《歲朝歡慶圖》:

清代姚文瀚《歲朝歡慶圖》

此圖描繪清代人家闔家歡慶過年的景象。男女主人端坐廳堂,孩童們有燃放鞭炮的,有玩耍傀儡的,有敲鑼擊鼓的,嬉戲於庭院中。家中僕人有端茶倒水的,有擺盤送食物的,穿梭於迴廊中。中庭院落房內婦女們正忙碌準備年飯,遠處閣樓上有男人在懸掛燈籠。院中火盆前,有人在燒松枝“熰歲”。這幅畫雖然描繪的是大戶人家,但反映出來的習俗具有普遍性。

清代張儼《歲朝圖》

張儼的這幅《歲朝圖》非常有趣,孩子們竟然在屋裡放鞭炮,人物形象非常活潑可愛。

拜年與春市

春節期間,大街上是最熱鬧的。男女老少出門拜年,互相作揖,恭賀新歲。到了初五,集市開張,稱之為“春市”。集市街道貨攤林立,賣爆竹燈籠點心的,打太平鼓的,跑旱船的,曲藝雜耍表演的,這些節日場面,都從清代的一些繪畫作品中窺見一影。

清代丁觀鵬傳世畫作《太平春市圖卷》,描繪了京城城郊鄉人互相作揖拜年,攤販賣百貨,街頭藝人表演等迎春活動景象(由於該畫卷是橫幅長卷,為不影響閱讀順暢性,先選取了幾張區域性畫面,將這幅畫全圖附在文末,用手機橫屏觀看)。

《太平春市圖卷》區域性之一

《太平春市圖卷》區域性之二

《太平春市圖卷》區域性之三

《太平春市圖卷》區域性之四

《太平春市圖卷》區域性之五

03 晚清時期,老照片記錄的春節圖景

到了晚清,攝影技術引進到中國。一些老照片記錄了清朝末年的春節景象。

1860年焚燬前的圓明園。那時的圓明園也是皇帝春節期間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

這是當時大家在街上拜年打招呼方式,百姓會相互之間作揖表示祝福。當時作揖是一種特有的禮節,行禮的時候,雙手互握合於胸前。拱手時一般左手在外,表示真誠與尊敬。每逢過年出門,不管認識與否,都要進行作揖,祝賀對方新年好。

這是照相機記錄下來的“踩歲”風俗。芝麻秸噼裡啪啦被踩碎,象徵著歲歲平安。

凳子上冒煙的東西是煙花,人們站在門口等待著煙花的綻放。煙花在我國的歷史還是非常悠久的,但一般都是宮廷和大戶人家才買得起。照片中從院落來看,這戶人家不是平民百姓,應該是有地位或者有錢的門戶。

過了初一,人們會帶著孩子出去走親戚拜年,大人孩子穿戴一新,歡歡喜喜出門去。那時候的親情似乎要比現在更濃厚。

正月初五在這一天,那時民間有“破五”的說法,家家戶戶吃餃子,女人也沒有了約束和限制,這一天之前婦女們一般都不出屋,現在可以大方出門玩樂。初五也是迎財神的日子,集市在這天開張,街上一片熱鬧的景象。

這張照片中,大街上人群熙熙攘攘,似乎和現在差不多,人們都要出來轉一轉逛一逛。

趕廟會

廟會一角

街頭小販

街頭藝人

透過以上美術作品和老照片,我們可以看到,清朝時的春節風俗與現在的風俗基本相差不大,一些很典型的風俗習慣都延續了下來,比如貼春聯、掛紅燈籠、吃年夜飯、拜年等等。也有一些風俗隨著歷史變遷而消失了,比如“踩歲”“熰歲”等。其中,延承幾千年的燃放鞭炮傳統,現在出於安全與環境保護考量不得不禁止,從大局看是完全合理的,但從民俗角度來說,也算一種遺憾。

不論地域,不論古今,春節這個中華民族最重大的節日,把華夏祖先與後世子孫緊密聯絡在一起。雖處不同的時空,但人們都秉承同一個心願:新的一年,闔家團圓,生活美滿,吉祥安康。

附:清代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卷》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戰國的權力遊戲——薅羊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