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項羽燒了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火燒阿房宮”的故事在今天已被眾多傳媒炒得沸沸揚揚,小說、戲曲、影視劇,都將摧毀阿房宮的帽子戴在了項羽的頭上。起因可能是項羽一把火將咸陽城足足燒了三個月,使秦皇室統一天下后辛苦建立的所有檔案全毀於一旦!更為嚴重的後果是,秦始皇焚書只將民間的文物毀於一炬,除了少數隱藏起來的以外,幾乎所有的書籍都儲存在咸陽城的府庫中;如今這些典籍又被項羽粗野的一把火給燒光,於是先秦華夏文明數千年的記錄幾乎全完了!所以大家懷疑這場大火殃及了阿房宮,與咸陽城一併被毀。但近年來又有許多專家學者開始為縱火犯項羽翻案,各種考古學證據也在逐漸解開阿房宮被毀的謎團。
歷史上對阿房宮的記載並不多(大多數記載都被項羽燒掉了),我們也只能從《史記》中的隻言片語去推測了。
關於阿房宮的修建原因,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秦始皇在做秦王的時候愛上過一個美麗的民間女子,芳名阿房,但這段美麗的愛情終究沒有換來美麗的結局,為了紀念這位他深愛過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極度奢華的阿房宮;數十年後,項羽入關推翻秦朝暴政,聽說愛妾虞姬被擒,一時惱怒移恨於物,竟一把火燒掉阿房宮,大火燒了整整三個月,方圓百里盡成灰燼。如同美女般風華絕代的阿房宮,就這樣結束了它來去匆匆而又凝聚著無數血淚和情愁的生命。
傳說是美麗的,但畢竟不是歷史事實。根據史籍整理所出來的資料顯示,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力日益強盛,又沒有了戰爭對人口數量的損耗,因此咸陽城內人口增多,宮內的服務人員也隨之而呈現幾何數的增長。為了緩解這種居住壓力,同時也為了能夠更好地享受皇位所帶來的奢靡,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在秦惠文王於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所營造而未完成的朝宮基礎上,進一步大規模擴建,即阿房宮。
阿房宮遺址
阿房原來只是朝宮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宮建成之後再給他起個好名字。由於宮殿規模實在太大,雖然每天都有十幾萬苦役參加營建工作,但一直到秦朝滅亡時。此宮仍然沒有竣工。後來,秦末起義軍項羽率部進入咸陽,項羽的部下“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朝宮化為一片焦土。這樣,人們就它稱為阿房宮了。那麼,“阿房”這一古怪的名字究竟代表著什麼意思?對此,歷代記載分歧,說法不一:
第一種觀點認為阿房一名是由於宮址靠近咸陽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且號阿房。”
第二種觀點認為阿房一名是根據此宮“四阿旁廣”的形狀來命名的,阿,在古意中亦可解釋為曲處、曲隅、庭之曲等。阿房宮“盤結旋繞、廊腰縵回、屈曲簇擁”的建築結構就體現了這種“四阿房廣”的風格和特點。正是由於阿房宮建築的這種風格,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索引中解釋此宮為何稱阿房宮時說:“此以其形命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此宮所以被稱為阿房宮,是因為上宮宮殿高峻,若於阿上為房。這一觀點出自《漢書·賈山傳》,傳中的註釋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為房。”這就是說,阿房宮是由於宮殿建築在大陵上而取名。從考古發掘來看,這種說法也是言之有理的。西安市郊約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帶是古阿房宮的遺址所在地,從發掘的遺址可以看出,當年的阿房宮坐落在地勢高峻的丘陵上,這裡至今還殘存著宮殿的高大地基。在阿房村村南附近,有一個宮殿遺留的大土臺基,周長約31米,高約20米;在村西南還有一個據考證是阿房宮前殿遺址的高大夯土臺基,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長 500至600米,最高處約有8米。阿房宮就建在這些高峻的臺基之上,恰如《漢書》所言“高若干阿上為房”。
以上幾種觀點都是論有所據,言之成理,並且都能自圓其說。因此在沒有發現更新的確實有說服力的材料以前,誰也不敢輕下斷言。所以,對於這座千古留名的著名宮殿當時究竟為何取名阿房,阿房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麼,至今只能說仍是個沒有定論的歷史之謎。
阿房宮的工程及其浩大,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500步,南北50丈,殿中可以坐10000人,殿下可以樹起五丈高的大旗。四周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在南山的峰巔建宮殿,又修復道,自阿房宮渡過渭水直達咸陽。
秦代一步合六尺,300步為一里,秦尺約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佔地面積80000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
相傳阿房宮前殿大小殿堂共700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宮中珍寶堆積如山,美女成千上萬,就算秦始皇一生巡迴各宮室,一天住一處,到死時也不能把宮室住遍。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儲存著面積約60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可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甚至超過了今天的故宮,是世界建築史上無與倫比的宮殿建築。清代文學家曹雪芹也在名著《紅樓夢》寫道:“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雖然這其中主要是應用對比的手法,但也可以看出阿房宮的規模之大。
如此宏大的規模所耗費的民脂民膏可以想見,當時民間便流傳著一句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可見在百姓心目中,阿房宮的修建為人民帶來了多大的傷害。
秦始皇在位時,阿房宮只建成一座前殿。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直到項羽火燒咸陽城!
歷史上對阿房宮的評價極多,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唐代文學家杜牧的一曲《阿房宮賦》了。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粼粼,多於在庚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這曲《阿房宮賦》是千古名篇,至今仍在我國的中學教材中仍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首選。
在此文中,杜牧提到:“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就是說是項羽一把大火將阿房宮給燒了個乾乾淨淨,這就是火燒阿房宮最早的出處,而後人也一直將它當作歷史事實。然而隨著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專家們對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2005年10月,阿房宮考古工作隊展開了對阿房宮遺址的首次大規模科學發掘工作。經過一年多的發掘,考古工作者在這裡取得了一批重要收穫。
在阿房宮前殿遺址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夯土面積達541020平方米的夯土臺基,這是迄今所知的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夯土基址。以此可見《史記》中記載的阿房宮的規模所言不虛。
除此之外,他們還發現了前殿遺址的北部邊緣結構,在發現的宮牆附近發掘出土了一批時代應為秦和西漢早期的板瓦、筒瓦等建築材料,出土了兩枚銅鏃。這些板瓦有表面中繩紋、表面粗繩紋兩種,內素面;筒瓦有泥條盤築、模製兩種,表面都是繩紋,有的內留麻點紋。瓦片上有的戳印有陶文“左司”或“左宮”。
在“前殿”遺址夯土臺基的南部邊沿一帶,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距現代地面2.8米的秦代地面,發現一條現長285米的東西向壕溝,從中出土了大量漢代板瓦和筒瓦殘片以及三枚唐代的開元通寶。據推測,這條壕溝應該是後世所挖的防禦設施。因為據文獻記載,前秦和唐代都曾在阿房宮前殿遺址上面駐紮過軍隊。
在發掘之前,考古工作者針對阿房宮毀於項羽一炬的說法進行了大量的工作準備,如果能夠找到當時留下來的、被火燒過的痕跡(即紅燒土),便可以證明阿房宮確實是葬身於茫茫火海。
應該說,考古工作者的準備比較充分,發掘採取的方式也很先進:在20多萬平方米的範圍內,考古隊員每平方米打下五個探杆,探眼打到原來臺基的夯土地面,卻沒有一點紅焦土的痕跡!這就說明從目前來看,項羽當年放火焚燒阿房宮尚缺乏考古學依據!
另外,專家還舉出了歷史記載上的證據。在《史記》中,只說項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可沒說項羽燒的就是阿房宮,考古已經發現燒的“秦宮室”其實是秦咸陽宮;而且當時秦朝在關中修建的宮室別館有二三百處,誰能僅憑這句記載就斷定項羽燒的是阿房宮呢?同時,歷代史傳中除了《史記》外,關於阿房宮的記載還見於《三輔黃圖》、《水經注·渭水》、《漢書·賈山傳》等,但其中都只是說到了阿房宮的大小,並沒有項羽燒阿房宮的記載。因此我們只能認為,火燒阿房宮一事,其實是出自杜牧的想像。
《史記》中的記載是在秦之後100年,司馬遷的說法應該是可信的。杜牧是唐代詩人,《阿房宮賦》作為文學作品,允許有浪漫的想像,但不能將之看作歷史事實。杜牧在《阿房宮賦》說項羽火燒阿房宮反映的是他的歷史觀,是借歷史而表達自己的觀點。如同《三國演義》雖然描寫了三國時期軍閥們的相互征伐,但其中真正符合歷史事實的情節並不多一樣,這類文學作品的面世都是要為當時的政治環境所服務的,或借古諷今,或宣傳封建王朝的統治策略。如果將文學家的浪漫想像當作了歷史事實,那隻會讓他們的在天之靈偷笑。
既然阿房宮不是項羽所燒,那麼它究竟毀於何人之手呢、又是怎麼被毀掉的呢?這在歷史上沒有記載。現在只能認定,阿房宮毀於當時的戰火之中,很有可能是在楚漢爭霸之時變成了歷史的塵埃。
高秋鹹鎬起霜風,秦漢荒陵樹葉紅。
七國鬥雞方賈勇,中原逐鹿更爭雄。
南山漠漠雲常在,渭水悠悠事旋空。
立馬舉鞭遙望處,阿房遺址夕陽東。
——唐·劉兼《咸陽懷古》
已經不復存在的阿房宮對於中華文明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這座彙集了無數先人們智慧與心血的宏偉宮殿,即使在今天重建起來,也再難找回當年的氣勢與輝煌。中國歷史上,毀於戰火的文明已經太多太多,我們只能希望,歷史在今天、在未來不會重演!
阿房宮不在了,但不能代表著秦始皇留下來的輝煌也隨之而去。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中,長眠的秦始皇正在用無聲的語言,向今天講述著他當年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