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的誕生與結束實際上與中國之後的所有王朝沒有實質上的區別。往往開創者都是賢明精良的人,而亡國的都是殘虐無道之輩,
《史記·夏本紀》中所載:“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禹的父親鯀治水沒有成功被舜帝流放,而後禹仍接此重任選擇去治水,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氣魄就註定其有著不凡的成就。所以舜會將天下交予禹。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是禹將帝位交予給他的兒子啟,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而後舉益,任之政。”禹舉益但益並沒有使得天下的諸侯歸心。相反天下的諸侯都認為禹的兒子啟是他們所擁立的帝王的兒子所以也擁立,同時啟也是足夠的賢明所以就推舉啟。
所以,夏朝的第一個帝王是啟,這一點非常的特殊。
為何到了啟,禪讓制就不再存在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一個奴隸制社會了呢?要知道,一個社會的結構的改變絕非是一朝一夕所產生的,其後面必然有著無數的推動力。人們打破一個習慣往往會付出血淚的教訓,那麼對於啟來說付出了血淚的教訓了嗎?從《史記·夏本紀》中很難看出啟經歷了多少的磨難,相反其父親禹才是真正地經歷了艱難險阻。
那麼對於當時的社會結構以及整個天下,洪水是最為嚴峻的問題,禹治理了洪水這一點就改變了當時整個社會,甚至可以影響整個社會的結構,所以造成了社會的變革,進而其子啟才可以順理成章的能夠成為人們心中的帝王。
《史記·夏本紀》中言: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這段話的關鍵就是“吾君帝禹之子也”,試想禹的功勞究竟有多大。
私以為禹之功勞可通天。夏之前所處的時代,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實在是太低太低了,所以治理洪水不是今天治理洪水那麼“容易”。即使是21世紀的今天,2020年中國仍會有洪澇災害,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禹治理了洪水他可以同堯舜相提並論,所以舜會把天下交給禹。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花費了相當多的筆墨來闡述禹是如何治水,以及其產生的影響,甚至這個篇幅佔了一半之多。今天的人可能很難理解洪水的災害,但是縱觀世界文明裡,許多文明的滅頂之災就是洪水。只是他們並沒有如此幸運有一個人可以改變,而中國文明的延續就是因為我們的先人有這種氣魄和能力改變。
因為禹的存在其所做的貢獻以及其能力將當時整個天下的變革,這意味著生產力的進步,就像馬克思所說:“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然後中國迎來了第一個朝代——夏朝。同時中國也進入了奴隸制社會。
夏朝歷經了許多代的君主,到最後一代是暴桀,事實上夏朝的式微並不是從桀就開始了,可以說是從其太爺爺孔甲就開始了。《史記·夏本紀》記載:“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這就像明亡於萬曆。最後死於崇禎一樣。所以我認為桀的暴虐並不是真正推動夏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而是直接原因,因為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孔甲所導致的。
商湯伐了桀取代了夏。但夏的精神已經完全地融入到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夏是什麼意思呢?夏就是中國人的意思。所謂華夏,華本身其實是形容詞的意思,夏是指夏這個國家也指生活在夏的土地上的所有人。
數千年過去,一切都已經被時光消磨成灰燼。
但好在太史公寫下了《史記》讓這一切有了記憶,而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猜測與幻想便有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