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宰相趙普有一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這種話根本不可信,如果《論語》本本論能治國平天下,就不會有後來宋朝的靖康之恥,更不會有宋高宗趙構和孟太后的狼狽逃躥。
中國數千年人文演繹,造極於趙宋時期。趙太祖重文抑武的策略,給了儒生揚眉吐氣施展抱負的機會。可是《論語》卻無法阻擋朝代衰亡與覆滅。
當然推崇孔夫子的不僅只有趙普宰相。
早在漢武帝時期就推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直至清朝覆亡,歷代封建君王爭相尊崇孔子。漢高祖、魏文帝、唐玄宗、宋仁宗、清聖祖等11個皇帝,親至曲阜朝拜19次之多。
漢武帝為什麼尊孔?難道 孔子真是“天縱之聖”“萬世師表”無人可以替代?
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只是漢武帝手中的一尊佛像,用於鎮壓他認為的妖魔鬼怪。如果不能為其所用,就算身邊的功臣也會毫不猶豫地誅殺。
西漢大臣竇嬰,三朝元老,竇太后親侄。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居功至偉。並且不惜得罪竇太后,利用丞相的身份和田蚡、趙綰、王臧積極倡導儒術,為漢武帝清除黃老外戚干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竇嬰的後果讓人扼腕嘆息,“武帝乃命調閱尚書大行(秘書處檔案),不見此遺詔原件。惟有詔書藏於竇家,家丞封存,報上。大行乃彈劾竇嬰偽造先帝詔書,罪當殺頭棄市。遂以十二月晦日,棄市於渭城(咸陽)。”
無論你是功臣還是元老,只要沒有利用價值,會毫不猶豫地摒棄。最終竇嬰還是被漢武帝找一個藉口而誅殺棄市!
漢武帝剛剛繼位,大權旁落,內有黃老學術的阻撓、及諸侯國君虎視眈眈,外有匈奴犯境、南越趙氏離心。因此需要借用孔子的學術進行治國。
孔子是剷除外戚、攻克“黃老術“的工具
西漢初年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四位皇帝近60年的時間,都在尊奉黃老學術。“無為而治”是治療戰爭創傷,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的需要。
然而60年的“黃老“治國也是矛盾叢生、內憂外患。漢武帝執政初期,“黃老派”在竇太后的支配下,外戚掌握朝政的一切。無論軍權還是其它國事,漢武帝都沒有話語權。竇太后仙逝,清除“黃老派”痼疾成為漢武帝的首要目標。攻破“黃老”學術堡壘最銳利的武器就是孔子的儒家學術。如果剷除“黃老”之後,沒有其它學術意識的填充,形成意識真空,很容易死灰復燃。因此儒家學術的影響力成為漢武帝的最佳選擇。
孔子是忠君教化的工具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尚書》,探幽發微爾後給予新的使命,這是漢武帝對孔子學術“周禮”的期許。周禮對臣民的奴性化教育具有意識引導作用。也是因打擊外戚產生震盪後的穩定器。藩邦的日益壯大讓漢景帝為之焦慮,然而削藩卻引發巨大動盪,有七個諸侯國叛亂。為了不重蹈覆轍,漢武帝聽取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變換手法削弱藩國勢力。“君為臣綱“是國家的凝聚力的保證,也是君王施展意志的工具。
漢武帝利用孔子的學術意識,削弱了“黃老派”的實力,清除外戚勢力,並且對地方豪強以及外姓列侯土地進行兼併,加強了集權統治。
因此無論是漢武帝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還是其他君王的尊孔行為,都是統治階級自身的需求。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溥儀,共經歷了2132年。封建王朝皇帝總數為422人,沒有哪個皇帝的文化影響力超過了孔子。他創立儒家學術對中國甚至對於世界文化的貢獻都不亞於西方的《聖經》。他生前不能與貴族為伍,死後的靈魂卻遊弋於天堂與地獄的兩個極端。有時是金光閃閃的“聖人”,有時被人痛打“落水狗”。
孔子是個教育家,時隔二千多年,他的教育理念及政治理念依然綻放光芒。欣賞偉人也要包容他的意識侷限性和認知錯誤。統治階級抬出孔子神像,只是利用其學術而愚民,是在借用孔子學術的影響力。
封建沒落的孔家店需要砸爛,因為全是統治階級為自己量身定做的產品用於迷惑民眾,只不過貼上“儒家“的商標而已。店內產品可以銷燬,但孔子學術的精華一定要傳承、要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