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在寫《三國志》之前為諸葛亮編了一個文集,他把諸葛亮的文集上交給皇帝的時候寫了一篇表文叫做《上諸葛亮集表》,在這個表文裡面陳壽是這樣描述諸葛亮的:“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諸葛亮是一個少年天才,也是一個帥哥,身高一米八而且容貌甚偉,不僅僅是個子高,當時人都覺得他很特別。他的身世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一個孤兒,從小跟著叔父諸葛玄生長成人 ,諸葛玄來到荊州以後諸葛亮也來到了荊州,住在隆中。諸葛亮到了隆中以後過的是耕讀生活,所謂耕讀生活就是一邊種地、一邊讀書,後來諸葛亮在自己的《出師表》裡面是這樣描述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那麼這句話,【苟全性命、不求聞達】恐怕有點套話的意思,他【不求聞達】最後出山幹什麼呢?【躬耕於南陽】,這個事情看起來是真的,但是這個事情它也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靠種地來謀生,但是根據諸葛亮的家世來看倒不至於是一個普通農民,因此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參加農業生產在當時也是一種雅興,我們看後來嵇康,嵇康是打鐵的,你說他就是個鐵匠嗎?他不是。當然諸葛亮到底是謀生還是雅興現在我們弄不清楚了,但是我可以肯定一條,不管是出於哪一個原因,諸葛亮種地的時候一定十分認真,因為諸葛亮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我非常敬佩他的,就是他做事情一絲不苟,這個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而且他當了丞相以後事必躬親,所有的事情他都是親歷親為,我懷疑這是他在隆中種地的時候就養成的習慣。但是另一方面,諸葛亮讀書卻很馬虎,《三國志》的說法是【觀其大略】,就是說諸葛亮的朋友們讀書都非常認真,字字推敲,諸葛亮拿來一看,一目十行,觀其大略,相當於後來陶淵明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
這其實是會讀書,觀其大略就是能夠掌握精髓,不求甚解就是善於抓住要害,這叫做會讀書,而且在我看來,一個人只要不是做學問的,讀書就應該像諸葛亮和陶淵明說的那樣,觀其大略、不求甚解,不要去咬文嚼字,不要去摳那些很小很細的小問題,這正如一個要得天下的人不會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大氣的人。
除了耕田和讀書以外,諸葛亮還有兩個愛好,一個是抱膝長嘯,一個是好為梁父吟。“長嘯”是什麼呢?我估計是種導引之術,就是一口氣從丹田提上來,從喉管裡發出去;那麼“梁父吟”呢?梁父吟原來是一種葬歌,葬禮上唱的歌,是比較悲涼的。那麼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諸葛亮在隆中的時候,一個身長八尺、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山林之間,坐在一塊石頭上,兩個手抱住自己的膝蓋,望著那山林,一聲長嘯,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啊。我覺得在諸葛亮的嘯和他的歌裡面,體現了他博大的對人生、對社會的悲憫情懷,慷慨悲涼,它體現了諸葛亮對世事人生的深度關切。這就是典型的國士了,而且是無雙國士,國士的特點是什麼?以天下大事為己任,諸葛亮就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志向的人。
諸葛亮也有能力,他後來平治天下就是他能力的表現。那麼他有條件嗎?有。
第一,諸葛亮有一個好背景。
諸葛亮祖上是做官的,他的祖父官還做得很大,他的父親和叔叔也都擔任過地方官,所以他是官宦人家,官宦子弟,對於官場上的事情他是知道一些的,官場裡的關係他也是有一些的。
第二個,諸葛亮有一個關係網。
諸葛亮的岳母是襄陽地區最大的豪族蔡諷的女兒,蔡諷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這兩個女兒一個嫁給了諸葛亮的岳父,一個嫁給了荊州牧劉表,他這個兒子叫蔡瑁,也是權重一時的人。也就是說荊州地區最高行政長官是諸葛亮妻子的姨父,荊州地區重要的官員是諸葛亮妻子的舅舅,所以這個關係網是很了不得的。
而這件事情又有一個故事,諸葛亮的岳父叫黃承彥,這個人非常欣賞諸葛亮,有一天他就去找諸葛亮跟他說,孩子啊,我有一個女兒長得很醜,但是非常有才華,你願意娶她嗎?諸葛亮說願意啊,黃承彥馬上回家就把他女兒裝到車上,送諸葛亮家裡去了。這個事情它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說黃承彥的女兒不醜,黃承彥說家有醜女是謙詞,中國人嘛,比方說兒子叫犬子,女兒就叫醜女,你不能當真啊,我家有犬子,兒子就是狗兒子啊,不能當真;
另一種說法就說是考驗一下諸葛亮,看你是重才重德還是重色,諸葛亮經受了考驗,重德重才,還是娶了一個漂亮女孩回去了。但是我認為黃承彥的女兒恐怕是醜的,為什麼呢?黃承彥是這樣說的,他說:“身有醜女,黃頭黑色,才堪匹配”,12個字,如果是謙詞的話他不會說得這麼具體,黃毛丫頭,臉皮黑黑的,他不會說這麼具體,這是一個證據;第二個證據就是當時這個事情在荊州地區、襄陽地區傳為笑談,最後老百姓還編了兩句民諺,叫做“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就說挑老婆可別學諸葛亮,黃阿承家那個嫁不出去的醜丫頭,被他諸葛亮娶回去了,所以看來是個醜丫頭。
如果黃承彥的女兒真的是比較醜的,那麼就有問題了,什麼問題呢,諸葛亮為什麼願意呢?我們前面講過,諸葛亮是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有才有貌的一個大帥哥,他為什麼要娶一個醜姑娘呢?也有各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就是諸葛亮高風亮節,重德重才不重貌,不以貌取人,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相反,說諸葛亮看重的是黃承彥的這個關係網,因為黃承彥和荊州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劉表,是連襟,你要從政,你有這麼一個關係是極為有利的。
那麼到底是哪一種原因呢?我們現在也不能把孔明先生請來問問,而且歷史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我也不敢唐突古人妄下結論,請各位觀眾自己判斷吧。
第三個條件,諸葛亮有一個小圈子。就是荊州襄陽地區當時聚集了很多的名士,老一輩的有司馬徽、龐德公,年輕的有諸葛亮、徐庶、石韜、孟建,都是一時之選,都是人才,這些人經常在一起交 流切磋,而且都很看好諸葛亮,甚至送了他一個雅號,就叫做臥龍先生,而且當他們覺得時機成熟的時候,他們會隆重地推出諸葛亮。我們知道劉備認識諸葛亮,就是荊襄士人集團 介紹給劉備的,徐庶、司馬徽、龐德公等等這些人都做了宣傳推介工作,
所以諸葛亮從政的條件非常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