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燕國貴為戰國七雄之一,但存在感一直不強,它的滅亡故事卻很有戲劇性。燕國在戰國中後期一直是秦國的盟友,這也是它能生存到最後的重要原因。隨著秦國掀起滅國狂潮,本身就實力偏弱的燕國自然無法獨存。

秦燕的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的策略並不是秦國獨有的,同秦國一樣偏居一隅的燕國也奉行著這一國策。但沒有足夠實力支撐的“遠交近攻”,最後只會淪為笑話。

秦國為了能夠集中精力攻略緊鄰的魏韓兩國,減少阻力,同相隔較遠的國家保持友好關係。燕國是秦國最理想的合作伙伴,燕人可以在北方牽制對秦國霸主地位威脅最大的齊國和趙國,而且本身實力又偏弱,不至於養虎為患,為自己培養一個潛在的對手。

燕國在秦國的影響下,自戰國中期以來,同齊趙兩國一直關係不佳,雙方惡戰不斷。秦國“遠交近攻”是為了擴張,燕國施行此策對自身其實並無多少益處。

齊趙兩國的實力遠超魏韓兩國,燕國也遠比不上秦國,燕國和這兩國交惡討不到多少好處。雖然燕國組織的樂毅伐齊大破齊國,並使之一蹶不振,但到了最後,燕國並未從中得到多少好處。齊國因衰落放棄的部分領土和霸權都被秦趙楚等國繼承了,燕國得到的唯一好處是燕齊邊境的長久和平。但這一優勢是各國共享的,而且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優勢”轉變成了劣勢。

齊國沉寂後,燕國對外的主要敵對目標轉為趙國。秦趙長平大戰後,燕人就曾落井下石,出兵侵佔趙國領土,結果被殘趙打了個落花流水。燕趙的關係至此沒了轉圜餘地,後來趙國屢屢在秦軍面前受挫,趙人轉而就會去奪燕國的土地,以彌補損失。

燕國如同秦人放在關東諸侯中的攪屎棍,每次抗秦合縱都難以心無芥蒂地組織起來,最終的後果,自然是被秦人各個擊破。這也某種程度解釋了秦滅六國時,為何各國很少相互救援。

燕太子丹的奇計

秦始皇嬴政親政後,很快展開了滅六國的歷史程序。實力最弱的韓國成為秦國拿下的第一滴血,秦軍隨即撲向抵抗最為頑強的趙國,邯鄲城破,趙國滅亡。至此,秦軍的兵鋒抵達昔日的燕趙邊境。燕人對秦軍摧枯拉朽般的攻勢震驚不已,全國上下充滿了對秦人的恐懼。燕國太子姬丹決定為自己的國家做點什麼。

太子丹認為燕國不能把延續的希望寄託在秦燕兩國的歷史情誼上,要想挽救燕國,還是要組織合縱共同抗秦。這裡面有兩大現實問題,一是秦軍攻勢凌厲,各國沒有進行合縱的空間和時間;二是各國互不信任,都怕對方把自己賣給秦國,所以不敢聯盟。太子丹最後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鵰的主意——派荊軻刺殺嬴政。

荊軻若是能成功,秦國群龍無首必然大亂,對外作戰也會隨之暫停,殘存各國有了踹息的時間。同時燕人的投名狀也向各國表明了抗秦的決心,有利於他們走向聯合。當然風險和機遇總是並存的,若荊軻失敗,很有可能會將秦軍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燕國身上,燕國的形勢就將更加危急。也正是有這層顧慮,太子丹才會獨自策劃此事,到了最後一步還可以將刺殺一事與燕國撇開,為燕國保有一線希望。

歷史最終走到了太子丹預想中最後的一步,荊軻失敗了,秦軍的報復馬上到來,包圍了燕國都城薊城。燕王喜不得不交出了刺殺案主謀太子丹,以求秦軍息兵。秦人雖然沒有就此原諒燕人,但在攻破薊城後,並未追趕逃走的燕王喜,算是給了燕國多幾年的活頭。

姬姓諸侯的最後輓歌

燕王喜在城破前就逃走了,逃到了當時秦人認知之外的遼東,繼續苟活了四年。太子丹的“奇計”換來的不只是這幾年的陽壽,還有代燕聯盟。

秦軍攻破邯鄲後,雖然俘虜了趙王遷,但還是有很多貴族和遺民跑到了北方的代地。趙王遷的兄長趙嘉自立為代王,繼續抗秦。秦軍第一次攻燕時,燕人向代國求救,趙嘉感受到了燕人的誠意,摒棄前嫌,與燕人講和,合兵抗秦。然而雙方實力差距明顯,秦軍在易水一戰大敗聯軍,趙嘉逃回代國,燕人則回薊城固守。

燕代兩國的努力,也為南方的魏楚齊三國爭取了時間,秦國滅趙後,本來想繼續拿下魏國,然後南下攻楚的。可出於報復燕國的需要,秦軍滅魏的計劃推遲了兩年。可惜,這兩年的時間並沒有帶來結局的任何改變。

燕魏兩國從根上說,屬於同姓親戚。燕國由周文王的長子召公建立,魏國的始祖則是出自文王的十五子畢公高一脈。兩國和先前滅亡的韓國都是姬姓,巧的是這三國又是戰國末期實力最差的三國。魏韓兩國祖先本是晉國的卿族,戰國初期才立國,而且還是逼迫周天子承認的,合法性上是要打個折扣的。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有燕國算姬姓諸侯。

燕國代表姬姓活到了最後。

公元前222年,秦滅楚後,主力北上,深入遼東,俘虜了燕王喜,燕國最終滅亡。第二年,秦滅齊,完成統一天下的偉業。

燕國作為除楚之外傳承最久的老牌國家,其王室後裔本應最多。奇怪的是,在秦末的復國運動中,齊楚趙魏韓五國都有昔日的王室子弟冒頭,只有燕國王室一直很安靜,最後復立燕國的竟然是一個趙國人。這或許暗示著秦始皇對燕國王室下手最狠,太子丹的刺殺計劃令燕國王室亡了種。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老妖雜談之史記故事:執著而虔誠的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