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明朝中後期,文臣帶兵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出現了很多文臣執掌兵權,他們上馬征戰下馬讀書,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三個人最具代表性,因為整個大明王朝,他們是僅有的憑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這三個人是靖遠伯王驥,威寧伯王越,新建伯王陽明。

三人中靖遠伯王驥是第一個以軍功封爵的文臣,這個人無論功績還是名氣都比不上那兩位,但是他的一生可不簡單,值得我們深思。

王驥字尚德,是保定府束鹿(今河北辛集)人。明成祖朱棣當政時候,他考中了進士,被安排到兵部做了一個小官,雖然是在兵部工作,但依然是一個文官。到了朱棣的孫子朱瞻基明宣宗時期,王驥已經成為兵部尚書了。

那時兵部主要負責掌管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等工作,並不需要親自帶兵對敵,上陣征戰。但王驥雖然是文人出身,卻性格剛強勇敢,有膽量,懂兵法,通曉軍事。

幾年之後,明英宗朱祁鎮繼位,王驥的機會來了。這位明英宗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活捉的那位。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二年,蒙古部落多次侵擾邊疆,不到十歲的小皇帝命令王驥親自去邊關,督帥守軍抗擊蒙古軍隊。這給了王驥大顯身手的時機。第二年王驥就率軍分道夾擊,轉戰千餘里,大敗蒙古軍隊,迫使他們遠逃。這一戰王驥聲名大顯,回朝繼續管理兵部事務併兼任大理寺卿。

這時大太監王振深受明英宗朱祁鎮的信任,專權跋扈,喜好功名,而王驥也願意迎合奉承,二人一拍即合,恰好此時雲南麓川少數民族反叛,給了他們顯示自己的機會。其實那些南方少數民族叛亂根本不可能對大明的統治產生威脅,大明真正的威脅一直都在北方。對於這些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只要責成當地官員認真對付,剿撫並用就可以了,況且由於地理.氣候等方面的原因,也根本不適合派大軍出征,勞民傷財卻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但是明英宗朱祁鎮哪裡去考慮這麼多,於正統六年(1441年)正月命令王驥總督軍務,發兵十五萬去麓川討伐叛亂。經過一年多的討伐,正統七年(1442年)四月,明軍暫時平定了雲南邊疆少數民族的叛亂。因這一戰王驥被封為靖遠伯。但是其後的正統八年(1443年)和正統十三年(1448年),王驥又兩次率大軍出征雲南麓川,始終無法真正解決雲南邊疆少數民族的叛亂問題。這時就有大臣以勞師廢財等罪名上書彈劾王驥,因為王振從中庇護,王驥沒有受到任何責罰。

第二年,即正統十四年(1449年)四月,王驥又奉命到湖廣、貴州一帶討伐叛亂的苗人。八月份正當王驥率軍作戰的時候,“土木堡之變”發生了,明英宗被俘,明代宗朱祁鈺繼位。朝廷開始清算王振一黨。王驥看到這種形勢,便停止進攻,屯兵辰州和沅州,手握重兵養寇自重。朝廷這時沒有其他辦法,只得命他繼續負責討伐苗人。景泰元年(1450年),朝廷又增派兩路軍隊,最後終於平定了苗人的叛亂。

回到朝廷以後,清算王振同黨的運動已經結束,考慮到王驥確實有一些功勞,而且他在治軍方面也確有獨到之處,因此朝廷也就不再追究他了,但是不久之後,他就被解職了。

據說後來的“奪門之變”,他有參與,因此明英宗復位以後,對他又大加封賞。

後來王驥去世,明英宗還追封他靖遠侯,諡號"忠毅"。

王驥這個人,在軍事方面具有非常高的才能,雖是文臣出身,但堪稱一代名將。在保全個人方面,王驥也表現出高人一等的智慧,無怪乎有人評價他“精於謀身”。

2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胡適與張謇傳不同尋常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