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普蘭戰爭是二戰末期芬蘭與德國爆發的一場戰爭,此戰雙方都保持克制,戰爭規模不大,雙方總共只損失了不到2000人。相比二戰中的許多大規模戰爭(蘇德戰爭中的一場莫斯科會戰雙方損失就高達200萬)來說可以說是一次小規模的戰爭。那為何拉普蘭戰爭中雙方如此剋制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德芬結盟
冬季戰爭
1939—1940年蘇聯發動了入侵芬蘭的冬季戰爭,迫使芬蘭割讓了卡累利阿地峽、雷巴奇半島等地並將漢科租借給蘇聯。雖然芬蘭在冬季戰爭中失敗,但給蘇聯以沉重打擊,使得蘇聯付出了傷亡32萬多人的沉重代價。德國從冬季戰爭中認識到蘇軍“指揮官素質較差、通訊系統差勁、運輸工具不佳、部隊良莠不齊”,增加了入侵蘇聯的信心。芬蘭也在戰後徹底倒向德國,一直希望藉助德國的力量收復被蘇聯霸佔的土地。
蘇德戰爭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芬蘭也趁機進攻蘇聯,開始了繼續戰爭。德國則派兵進駐芬蘭,幫助芬軍進攻蘇聯。11月德國將駐芬蘭的所有德軍統一編成第20山地集團軍。由於芬蘭參戰的主要目的是收復失地,所以芬軍在收復卡累利阿地峽和東卡累利阿後,便停止了向蘇聯的進攻。
二,芬蘭求和
盟軍反攻
1943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失利,二戰的勝利天平自此偏向同盟國。芬蘭擔心蘇聯在擊敗德國後吞併芬蘭,便向蘇聯求和,試圖結束雙方的戰爭。但由於蘇聯提出極為苛刻的停戰條件,芬蘭被迫繼續與蘇聯作戰。德國擔心芬蘭與蘇聯單獨議和,便將駐紮在芬蘭的德軍收縮到拉普蘭一帶,以保護佩察莫附近的鎳礦。
1944年初蘇軍不僅將德軍逐出蘇聯境內,還逐漸向德國本土逼近,4月德軍開始秘密制定退出芬蘭的計劃。6月蘇軍對芬蘭本土發動進攻,芬蘭立即向蘇聯求和,以期望儘早結束戰爭。8月蘇芬雙方達成初步停戰協議:芬蘭同意與德國斷交,德軍必須在9月15日前撤離芬蘭,逾期仍未撤離的德軍必須由芬軍驅逐或解除武裝,然後移交給蘇軍。
三,戰爭爆發
拉普蘭戰爭
9月2日芬蘭單方面宣佈對蘇聯停戰,德軍第20山地集團軍司令洛塔爾·倫杜利克因此加速了從芬蘭向挪威的撤軍。由於德軍在芬蘭儲備了大量的物資,因此德軍撤軍緩慢。德軍與芬軍都不想發生衝突,因此芬蘭努力配合德軍的撤退行動。9月15日由於德軍仍未完全撤離芬蘭,所以芬蘭對拉普蘭的德軍開戰,拉普蘭戰爭爆發。芬軍與德軍在戰爭初期都保持克制態度,避免直接發生衝突。
洛塔爾·倫杜利克
9月28日芬軍在蘇聯的強大壓力下,被迫對德軍發起進攻,雙方爆發第一次大規模衝突。德軍一方面拒絕芬軍的勸降,一方面死守交通要道以確保大部隊順利撤退。10月希特勒下令放棄佩察莫的鎳礦,稍後洛塔爾·倫杜利克下令實施焦土戰術。初期德軍仍保持克制,僅摧毀必要的軍事目標,後來擴大到許多民用設施,使得許多芬蘭建築被毀。德軍邊打邊撤,埋下了許多地雷以阻止芬軍追擊。芬軍因為實力有限(最多時只有7.5萬人),雖對德軍(21萬多人)發起追擊,但推進緩慢。
四,戰爭結束
芬軍勝利
11月德軍第20山地集團軍大部已撤出芬蘭,僅有少數部隊留在芬蘭與挪威邊境。芬軍也停止了對德軍的追擊,雙方保持對峙狀態。1945年4月最後一支德軍撤出芬蘭,拉普蘭戰爭結束。此戰德芬雙方的總傷亡僅有8000餘人,陣亡不到2000人(德軍陣亡約1000人,芬軍不到800)。
總的來說拉普蘭戰爭是德芬雙方的一次小規模戰爭,戰前德芬是關係友好,親密合作的盟友,共同對抗蘇聯。在1944年德國大勢已去,芬蘭為了保持獨立而不被蘇聯吞併,被迫對德開戰。芬蘭同蘇聯停戰後,雙方都不想爆發大規模衝突,盡力保持克制。最終拉普蘭戰爭德芬雙方只爆發了幾次較大且短暫的衝突,此後一直保持長期對峙直到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