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簡單介紹過李克用的一些情況,在他初次登場的時候,形象實在是不夠閃亮,沒多久就以叛亂分子的身份被大唐帝國打得慘敗,最終不得已逃進了大沙漠。
可舉追至藥兒嶺,大敗之,琢軍夾擊,又敗之於蔚州。沙陀大潰,克用父子亡入韃靼。
後來,大唐帝國政府調動沙陀人圍剿黃巢時,沙陀人就勸他們把李克用請回來。
友金乃說陳景思曰:“今雖有眾數萬,苟無威信之將以統之,終無成功。吾兄司徒父子,勇略過人,為眾所服;驃騎誠奏天子赦其罪,召以為帥,則代北之人一麾響應,狂賊不足平也!”景思以為然,遣使詣行在言之;詔如所請。友金以五百騎齎詔詣達靼迎之,李克用帥達靼諸部萬人赴之。
李克用最初回來的時候,應該只是想著趁亂撈一筆,所以他的心思並不在圍剿黃巢上。在這種背景下,沿途的大唐軍政長官和軍閥們,都像防賊一樣防著李克用。
李克用牒河東,稱奉詔將兵五萬討黃巢,令具頓遞,鄭從讜閉城以備之。
因為李克用後來修成正果了,所以後世讀者總認為,大唐帝國的軍政長官和封疆大吏都不是東西,李克用一心幫助大唐帝國剿匪,他們竟然像防賊一樣地防著李克用。
可大家想一想,李克用率軍進入大唐腹地,真是來當活雷鋒的嗎?在黃巢之亂初期,李克用就趁亂奪取了雲州,這本身就表明:李克用這種人並沒不值得大唐帝國信任。
眼下只是無法可想,大唐帝國才捏著鼻子任用他,但必要的防備一點都不會少,甚至還會更多。
沿途大佬對李克用的態度非常簡單:如果你願意報效國家,我們會提供物資資,但你千萬不要提出進城修整,我們是不會答應的。
克用屯於汾東,從讜犒勞,給其資糧,累日不發。克用自至城下大呼,求與從讜相見,從讜登城謝之。癸亥,復求發軍賞給,從讜以錢千緡、米千斛遺之。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李克用就是不值得大唐帝國信任,他進入大唐腹地後,並沒有直接去剿匪,而是在山西北部地區四處攻城掠地。
李克用雖累表請降,而據忻、代州,數掠並、汾,爭樓煩監。
後來,大唐皇帝點名批評李克用,讓他不要再玩這套趁火打劫的把戲,如果惹怒了我們,當初能把你打進大沙漠,現在照樣能辦到,你要不要試試看?
義武節度使王處存與克用世為婚姻,詔處存諭克用:“若誠心款附,宜且歸朔州俟朝命;若暴橫如故,當與河東、大同軍共討之。”
李克用左思右想,還是有點害怕,於是決定開始好好幹活。
李克用的思想被迫轉變,除了大唐帝國的威脅之外,肯定還經過了一系列的談判,簡言之,大唐帝國肯定給了他一些好處,只不過細節我們無從得知而已。
從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去看,無非是大唐帝國給李克用提供相關的後勤物資,克用保證自己的軍紀。當然了,圍剿黃巢勝利後,大唐帝國會給李克用一塊地盤作為酬謝。
在許多人筆下,在那個軍閥勾心鬥角、毫無信義的時代裡,李克用就如同一朵白蓮花一樣。李克用之所以給人能留下這種印象,那是因為他修成了正果。
最後統一北方的人,就是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李克用被追封為武皇帝。後來的晉、漢、周、宋都是順著李克用這根藤長出來的。
表面上看,晉、漢、周都是新帝國,實際上,這些國家都是透過武力加禪讓的方式繼承了李克用的基本盤。
所以,他們在寫歷史時,自然會把李克用寫得非常拉風。因為說起大家的歷史,都要追根溯源到李克用這裡。
因為類似的原因,傳統歷史總會誇大李克用在圍剿黃巢之戰時的重要性。換而言之,好像黃巢之亂能平定,就是因為李克用英雄無敵一樣。
因為類似的原因,許多人在說到黃巢之敗時,常常會提到這句話。總而言之,黃巢一看李克用率軍前來,就驚得高呼,李克用來了,趕緊跑吧,於是黃巢就被趕出了關中。
自高潯之敗,諸軍皆畏賊,莫敢進。及克用軍至,賊憚之,曰:“鴉軍至矣,當避其鋒。”克用軍皆衣黑,故謂之鴉軍。
如果大家都相信,李克用一出場就嚇得黃巢奪路而逃時,為什麼不想一想,如果李克用真這樣厲害,當初又怎麼會被大唐帝國打得逃入大沙漠呢?
我舉一個更誇張的例子;這就好像在《三國演義》中,張飛鬥呂布,呂布不懼;關羽又過來夾擊,呂布也不懼;劉備衝過來,呂布最終落荒而逃,這能證明劉備的武力值比呂布、關羽、張飛都高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最簡單而言,李克用後來與朱溫打了二十多年,不但沒有擺平朱溫,反而讓朱溫打得灰頭土臉的。李克用真的單挑開了,連朱溫都打不過去,靠什麼與黃巢打呢?
事實上,圍剿黃巢叛亂可以取得成功,那是無數軍政大佬聯手行動的結果,更是眾多迷途知返的叛亂分子歸隊的結果,李克用只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這在昨天的文章中說過,不再贅述。
李克用到死也沒有真正統一山西。因為在李克用死的時候,山西省西南的河中地區(現在運城為中心的地區),早被朱溫佔據了;山西省東南部的潞州(現在山西省長治為中心的地區),仍被朱溫大軍打得顧頭不顧腚了。
黃巢叛亂結束前後,現在的山西省被四個軍閥大佬佔據著,李克用只是其中之一罷了。當時的李克用,只是佔據著太原為中心的地區;北部的以大同為中心的地區,被一個叫赫連鐸的人佔據著;西南部以運城為中心的地區,被一個叫王重榮的人佔據著;東南部以長治為中心的地區,被一個叫孟方立的人佔據著。
在當時背景下,李克用拿什麼奢言統一天下呢?事實上,就是區區一個山西省,李克用也統一不了。
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李克用在圍剿黃巢叛亂時,進入朱溫的地盤大放厥詞,讓朱溫上去就是一個大嘴巴子,打得滿嘴都是血,李克用也只能罵咧咧地離開。
李克用挨的這個大嘴巴有多重?我們只要知道一個基本的事實就可以了。當時陪同李克用的三百人,差點讓朱溫殺光了,李克用也是連滾帶爬地死裡逃生。
克用登尉氏門,縋城得出,監軍陳景思等三百餘人,皆為汴人所殺。
被朱溫這樣欺負後,李克用表現出一副“如果不是有人拉著我,我早過去把朱溫打殘了”的樣子,問題是,李克用始終也不敢朱溫打一架。因為現在的李克用連山西都沒有統一,跑到河南與朱溫打架,就算李克用敢這樣玩,他的小弟也會阻止他的。
李克用被朱溫打了一個大嘴巴後,一個勁請求皇帝批准他去打朱溫。皇帝哪敢沒事批准他幹這種事呢?
第一、皇帝批准李克用打朱溫,有可能讓李克用下不了臺的。如果李克用真敢和朱溫打架,恐怕他早就動手了,怎麼會向皇帝沒完沒地提出申請呢?
李克用以前打別人時,好像從來也沒有向皇帝提出過這種申請啊;當然了,後來打別人時,也從來沒有向皇帝提出過申請啊。
甚至而言,皇帝一再下旨,告誡他不可以這樣無法無天,李克用也依然是我行我素的。
第二,皇帝批准李克用打朱溫,會白憑無故得罪朱溫的。因為,朱溫和李克打架,關皇帝屁事來著,皇帝替李克用出這種頭,算怎麼回事?
更主要的,李克用率領一群沙陀人,跑進中原腹心地帶稱王稱霸,朱溫代表大漢民族,對他的行為報以強烈的抗議、打擊,有什麼不對呢?
因為李克用後來修成了正果,所以看到李克用在中原腹地被人欺負,許多讀史者自然是一臉哀哉、痛哉的樣子。
實際上,如果回紇人奪取了天下,那回紇人幫助大唐帝國鎮壓安史叛亂後,有人敢阻止回紇人在中原腹地胡作非為,他也肯定是反面人物。
一切是顯然的,為了大唐帝國,回紇人不遠萬里的、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發揚國際主義精神,漢人竟然對他們處處排擠、欺負,這叫什麼事呢?
歷史就是這樣滑稽。
看近現代史,我們可以看到歐美中日朝韓各方的記錄,所以許多事情,你怎麼看,都會覺得有點扯淡。
因為,各方都會透過各種方式證明,我們是正義、文明的化身;對方是邪惡、野蠻的化身。總而言之,並不是我們想發動戰爭,實在是因為看到對方太邪惡、太野蠻,我們忍無可忍了。
比如,你看中國視角的鴉片戰爭,自然是西洋鬼子欺負人沒有底線;但是你看西洋人視角的鴉片戰爭,自然是大清帝國太欠揍,高貴的洋大人們忍無可忍才這樣做的。
我們當然可以說,我們的看法正確,但你永遠也阻止不了第二種說法傳揚於世,因為西洋人也有發言權,人家就堅持第二種說法,你能怎麼樣呢?
換言之,我們就是堅持第一種說法,就是要讓子孫後代牢記這份血海深仇,西洋人又能拿我們怎麼樣呢?
要我說,雙方都對,也都不對。
在網路時代,我們都可以看到各方的說法,這就很明白地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歷史並無對錯,因為歷史從來都不是好人與壞人博弈的故事,更不是正義大戰邪惡的故事,它是利益之爭。
因為李克用修成了正果,所以沙陀人自然成了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為了大唐帝國,沙陀人在李克用的率領下,拋頭顱灑熱血幫助大漢民族,卻還受到大漢民族的各種們排擠、欺負。
但是大漢民族虐李克用千百遍,李克用也愛大漢民族如初戀。總而言之,皇帝欺負玩耍李克用,各地軍閥欺負玩耍李克用不公平,但是李克用永遠是一副,寧可天下人負我,我絕不會負天下人的形象。
總的來說,此時的李克用是眾多圍剿黃巢叛亂的力量之一,圍剿黃巢叛亂之後,他也只是眾多參加海選的選手之一。
黃巢叛亂結束時,與李克用實力相當、甚至比李克用實力還強的大佬,那伸出兩 隻手、甚至再加上腳趾頭也數不過來的。
所以,李克用折騰到死,不要說統一天下,就是統一個山西省,都是可望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