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關於劉伯溫,有這麼一句民間諺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

知道諸葛亮的人多,知道劉伯溫的人也不少。後人將劉伯溫與諸葛亮作對比,是因為劉伯溫確實有能夠匹敵諸葛亮之才的能力。

當日,諸葛亮之鞠躬盡瘁,感動了無數後人,後來,劉伯溫之“賢”,讓他受萬人敬仰。

劉伯溫是運籌帷幄的謀士,但僅憑決勝千里的“智謀”還無法成就他的萬世美名,讓劉伯溫受萬人敬仰的因素,於顏小二看來,與他的“民本思想”有關。

身居高位,只要願意,手攬大權對他而言不是難事,他能於複雜朝堂中保持自我,始終堅守“親民、愛民”的本心,實屬難得。

而後世對劉伯溫治國思想的總結,大抵圍繞六個字“施德政、得民心”。

1、劉伯溫與其德政思想

他叫劉基,伯溫是他的字,後世稱他為傑出政治家、文學家,他是元朝末年難得一見的人才,又是明朝的開國元勳。明朝開國之君朱元璋就是在他的輔佐下一統天下的。

劉伯溫的治國思想是“施德政、得民心”,有強烈的“親民”意味,走的是“以民為本”的王道。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大思想家孟子結合前人的智慧結晶,綜合自己的看法,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仁政思想。

孟子旨在告訴為上者,君主要聽政於民,與民同樂,並揭示君主之所以能夠高高在上,是因為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孟子的道理很直白,也很好理解,但是身居高位的人在權力和物慾的誘惑下,往往難以時刻保持中正。

這種時候,就需要劉伯溫這樣的謀臣,協助君王治理國家,順便時刻提醒君主,要輕刑薄賦,“愛民”、“利民”。

作為明朝的開國元勳,劉伯溫面對殺伐果斷的朱元璋,能透過各種巧妙的方式,盡力避免朱元璋做出錯誤決斷,繼而出現“濫殺現象”。

劉伯溫之不易與愛民,讓萬民打心底佩服和敬仰。

2、劉伯溫的愛民與剛正不阿

說起劉伯溫,他雖有運籌帷幄之決勝千里的謀才,但是遇到不平事,他大抵也是豪情萬丈,該出手時就出手。

在遇到朱元璋之前,劉伯溫憑藉自己的才能成為元朝江西高安縣丞。

他在為官期間,他發現自己管轄範圍內豪紳地主勾結官吏,無法無天。他們搶佔財物,奪人妻女,謀財害命。這讓劉伯溫十分氣憤。

雖然知道這些惡勢力把控著很大的權力,但是剛正不阿的劉伯溫依舊秉公執法,整治貪官汙吏、肅清豪強惡霸。

在劉伯溫的努力之下,因為他“嚴而有惠愛”的處事風格,高安縣的氛圍越來越好,擁護劉伯溫的百姓也越來越多。

即便劉伯溫因處理奸邪而受人記恨,但是因為他為人正直,深受長官和部下以及百姓信賴,他在高安縣為官的幾年中,雖有人陷害,大抵也能相安無事。

這是劉伯溫於元朝為官時,愛民且剛正的表現之一。

而劉伯溫作為明朝的開國元勳,在明朝身居高位,他同樣一直保持自己愛民且剛正的特質。

1367年,劉伯溫被朱元璋任命為太史令。

劉伯溫審時度勢,結合朱元璋殺伐果斷的性格,他巧妙“勸君買善”。

他首先是以“天象顯示有兵災禍亂為由”,請求朱元璋下詔罪己,以此促使朱元璋進行“自我反省”。

而後,因天氣大旱,劉伯溫藉機借題發揮,請求朱元璋安排重新處理積累已久的冤案,而後趁著“及時雨”的勢頭,他順水推舟,為防止濫殺行為請求朱元璋建立健全的法制。

不得不說,劉伯溫確實高明,也很愛民。

3、寫在最後

說了這麼多,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的名聲在於他的計謀和白帝城託孤後的鞠躬盡瘁,而讓後人記住劉伯溫的,除了他料事如神的智謀,更多是他體察民情,以百姓民生為先的“天下為公”之大格局、大眼界和大心胸。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劉伯溫能夠受萬民敬仰?

答案在他“施德政、得民心”的治國思想中。各位怎麼看?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呂雉、劉邦門不當戶不對,呂雉為什麼會看上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