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作為柏林動物園長的兒子,盧茨·赫克(Lutz Heck)博士似乎天生就應該從事動物研究事業。

不過,他是不折不扣的野心家,不像一般的動物園長那樣愛心滿滿、與世無爭。

盧茨接過父親的職位,出任柏林動物園長和帝國首席動物學家後,跟在納粹黨後面亦步亦趨,在帝國林業部長與狩獵總長戈林元帥的支援下更是肆意妄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野心的驅使下,他大肆搜刮德佔區動物園裡的珍稀動物,運回柏林動物園(2018年的波蘭電影《動物園長的夫人》講述過這段歷史)。

除此之外,盧茨還肩負著更重要的任務——將早已滅絕的原牛重新培育出來,並進行野化

法國一處洞穴中距今一萬年前的壁畫上出現了原牛的形象

納粹德國時期,雅利安種族優越論甚囂塵上,當時的德國人認為自己是世間最優秀的民族。

體型巨大,性情兇猛的歐洲原牛是現代家牛的祖先,數千年前和雅利安先民一起生活在歐洲大陸上,公元15世紀時滅絕了。

據估算,歐洲原牛種群中體積最為龐大的雄性個體肩高可達180cm,體重可達700kg,個頭遠大於家牛,是不折不扣的巨獸,也是力量和權力的象徵。

雅利安先民能夠狩獵和馴化這種巨獸,正是雅利安種族優越論的有力佐證。

因此,納粹高層非常渴望可以讓歐洲原牛重回於世,還準備在波蘭比亞韋森林建立原牛保護區,讓世人能夠一睹野生原牛的風采。

盧茨和他的弟弟海因茨共同負責原牛培育計劃。

兩人都是德國頂級的動物學家,早在孩提時代,他們就開始用兔子一類的小動物“練手”。

他們求學期間,歐洲的科學家們已經開始以美洲野牛為種畜,試圖恢復已經野外滅絕的歐洲野牛種群。

“那麼,有美洲野牛血統的歐洲野牛,還算得上真正的歐洲野牛嗎?”類似於這樣的問題困擾了赫克兄弟許久。

抱著穿山甲拍照的盧茨·赫克(1892-1983)

抱著小馬駒拍照的海因茨·赫克(1894-1982)

當時的德國學界認為,保育珍稀動物固然重要,但物種血統的“純淨性”也不容忽視。

海因茨發現,歐洲原牛種群的衰亡與人類聚居地擴張導致的過度捕獵密不可分。

古代歐洲人有蒐集巨型牛角做成飾品的嗜好,導致原牛越來越少,棲息地逐漸萎縮,直至一頭也不剩了。

而他的哥哥則對“原始的日耳曼遊戲”,也就是狩獵,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這也是許多納粹高官的共同愛好,他們沉迷於“沒有雜質”的古老神話和故事當中。

盧茨後來在自傳中也表現出了對“上古神獸”的無限狂熱,歐洲野牛和原牛更是令他心馳神往。

在赫克兄弟決定復活原牛的時候,基因技術還沒有被髮明出來,他們只能採用傳統的“回交法”進行培育——

他們根據古書和考古資料的記載,尋找一些毛色、牛角形狀和習性與原牛類似的現代牛,透過一代代繁育讓這些性狀穩定下來,直至最為接近原牛的個體誕生。

“我和弟弟需要做的,是把我們在不同的動物個體上發現的特徵整合到同一個繁育品種上……”盧茨在書中寫道。

他們的做法與俄羅斯科學家人工繁育狐狸的方式截然相反,不是將某些特徵固定下來,應對市場需求,而是儘量設法消除人工馴養留下的痕跡,試圖重新繁殖斑驢的科學家們也做過類似的努力。

但這種方法究竟能不能讓已經滅絕的動物“真正”重回人間,科學家們至今還存在不小的分歧。

赫克兄弟走遍了歐洲大陸,把西班牙鬥牛、匈牙利灰牛等不同種類的現代牛帶回德國,以圖復原他們心目中的原牛。

30年代中期,兩人宣佈已經成功培育出了原牛,這種牛長著巨大的牛角、脾氣暴躁,不怎麼需要照料也可以正常存活。

很快,培育出來的原牛就被送到了德國各地的動物園和保護區,以及波蘭和蘇聯邊境地區的比亞韋森林。

事實上,他們培育出來的動物離真正的歐洲原牛還有些差距,這些牛個頭還是小了一些,只是長得比較像而已,後世也將這種牛稱為“赫克牛”(Heck cattle)。

遊客們在自然保護區的牛圈外面觀賞赫克牛

雖然赫克兄弟在科學上的追求一致,但兩人在政治生活上存在嚴重分歧。

哥哥盧茨熱衷於攀龍附鳳,沒事就和戈林出去打獵。

好大喜功的戈林給自己弄了一大堆閃閃發亮的頭銜,從航空部部長、帝國元帥到狩獵總長不一而足,赫克也跟著沾光,順便把帝國首席動物學家的寶座弄到了手。

倒黴的弟弟海因茨因為被懷疑支援共產主義,而且還有個猶太人前妻,“榮幸地”成為達濠集中營第一批囚犯當中的一員。

雖然後來被放了出來,但前途大受影響。

第三帝國林業部的一些職責與如今的環境保護十分接近,但對於戈林來說,環境保護只是他撈取政治資本和斂財的工具而已。

1935年第三帝國頒佈的《自然保護法》裡面有關於成立自然保護區、保護自然遺蹟的條款。

戈林企圖利用這項法律侵吞私人地產,並利用自然保護基金擴張自己的領地。

作為林業部的“面子工程”,盧茨的滅絕動物繁育專案得到了戈林的大力支援。

赫克牛繁育成功後,赫克又牽頭繁育了歐洲野馬和歐洲野牛,和之前的赫克牛一起放養在森林和自然保護區內。

這樣一來,身材肥碩的戈林元帥就可以一邊射殺“上古神獸”,一邊幻想自己是《尼伯龍根之歌》裡的蓋世英雄齊格菲,開心得如同300斤的孩子。

由於原牛滅絕較早,人們常常會把長毛的歐洲野牛和原牛混為一談,這也是赫克兄弟培育原牛的動機之一。

1941年,盧茨前往已經被德軍佔領的華沙動物園,把比較珍稀的動物全部裝車運回柏林,那些在他看來“沒什麼意義”的動物全都被他帶人開槍擊斃取樂。

戰爭期間,柏林動物園遭到轟炸,淪為火海,原本關在館舍裡的赫克牛、疣豬和熊趁亂跑了出來,為了防止猛獸傷人,它們被動物園的工作人員悉數擊斃。

雖然柏林動物園的赫克牛遭受了滅族之禍,慕尼黑動物園和自然保護區的赫克牛卻倖存下來,繁衍至今,如今有2000餘頭赫克牛的後代生活在歐洲各地。

1996年,德國科學家又培育出了赫克牛的“迭代版本”——外觀上更接近於原牛的陶努斯牛(Taurus cattle)。

雖然,原牛的重生如今看來依然遙遙無期,但赫克牛耐寒、耐粗飼的特點,對現代畜牧業的發展依然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編輯說明

校對 / 歐皇喵

封面 / 姜博約

排版 / 拳擊漢堡肉

活動策劃 / 心齋

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諸葛亮為什麼拒絕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