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會開出屬於他的題目,能夠答對題目,就轉弱為強反敗為勝,創造歷史的奇蹟。當年的秦國在魏國的壓迫下首都距離敵佔區不過兩百里,可是後來的商鞅把握準時代的脈搏:廢井田,開阡陌,打擊貴族,扶持平民,使得秦國逆天改命,一統天下。當歷史的車輪開到三國時代的時候,擺在當時英雄豪傑面前的題目,卻是前所未有的難。
豪族的天下三國時期是一個豪族社會,什麼叫做豪族,就是壟斷土地跟壟斷文化的大地主階級。想要成為豪門望族,就必須同時擁有以上的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如果你不能夠壟斷文化,那麼就只能做一個大地主,不能稱之為豪門望族。
由於當時的造紙並不發達,也沒有印刷術,書籍主要還是依靠竹簡來記載。這樣就使得讀書的成本非常昂貴,只有非常富有的人才有能力去供養孩子讀書。由於文化傳播的成本非常高昂,導致文化只能在家族內部流傳,稱為家學。外人想要獲取這些文化就必須要依附這個家族,為他們作出貢獻。
這些豪門望族小的壟斷地方鄉村一級的行政權力,導致皇權不下鄉,由於他們手眼通天,能夠偷稅漏稅,這樣一來隨著他們不斷兼併土地國家的財政稅收也就日益減少。大一點的則壟斷一個市的權力,成為地方區域性力量,比如,河內司馬家,潁川荀氏。這些都是在郡縣這一級別擁有極大影響力的豪門望族。當這些地方區域性的豪門望族發展到極致就會成為一種叫做冠族的東西,這是一種全國性的力量,門生故吏遍佈朝野,一呼而天下應,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和弘農楊家。
四世三公
既然這些家族壟斷了社會大部分資源和財富,那也就是說誰要想成為皇帝,那必須得擁有他們的支援。
英雄的答案魏蜀吳三國針對上述情況分別給出了不同的歷史答案。
曹操出生豪門士族的最底層,一直被同行看不起。創業初期,甚至有豪門士族的名士邊讓寫大字報羞辱曹操,曹操一怒之下殺了邊讓,結果根據地的豪門貴族,看到曹操這樣沒有禮貌,居然對我們高貴的豪門望族說殺就殺。於是陳宮、張邈和呂布內外呼應,端了曹操的根據地。好在曹操能打,最後硬生生地把局面扳了過來。
曹操
這一次的事件教訓了曹操,卻更加堅定了他跟豪門望族作對的決心,但時勢比人強,先忍忍。曹操立志要建立一個法家寒門政權。但當初曹操為了團結豪門力量,走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步棋,當時深受儒家意識形態教育的豪門世族,還是心向漢室的,畢竟東漢王朝就是一個豪族社會,是豪門貴族一手建立的,有著很深的感情,雖然大家平時發生不少的摩擦,但是過去那樣的日子比現在這個亂世好的多了,大家都想回去。於是這些人看在漢室的面子上都跑來為曹操幹活,曹操在得到他們幫助的同時也受到了他們的制約。衣帶詔事件,魏諷叛亂,火燒五鳳樓,世子之爭這些有豪門望族參與的事件,直接拖住曹操一統天下的後腿。
出師未捷身先死 ,三分天下導致曹操必須更加依賴他們的支援。英雄氣盡,魏武帝終究還是滿懷遺憾離開了。霸業的繼承者曹丕,沒有曹操的威望,壓不住手底下的人,那就只能靠收買了,為了收買曹操留下的老臣,就必須得篡位,只有讓大家成為開國功臣,人家才會服你,可是如果真要這麼做,豪門望族怎麼會答應呢?曹丕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全面妥協,你們不是懷念過去的時代嗎?那我就給你們,打造一個更加輝煌的時代。
曹丕
曹丕丟擲的誘餌是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是在察舉制跟科舉制之間的人才選拔制度,主要內容就是選拔官員要看家世,這就相當於把豪門士族的地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大家族永遠都是大家族,小家族永遠都是小家族,不存在階層流動和草根逆襲。豪門望族鼓掌歡迎。但是這種靠著妥協和收買取得的成功,並不會長久。因為,這種收買是有時間限制的,等到收買的禮包用完了,那你還得拿更大的禮包去收買她們,如果你沒有更大的禮包,那你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嗎?
三國時代的另外一個國家吳國,幾乎重複了魏國的路線,當年孫策周瑜帶領一千多人馬渡過長江,攻略江東六郡,江東本土的大族打不過這些外來戶啊,怎麼辦呢?只能捏著鼻子認了。可你孫家不過是出生寒門而已,居然還冒認是兵聖孫子的後代,現在大家打不過你,也就只好讓你統治,但是你只能充當我們在亂世之中的保護神,要認清楚自己打工仔的地位。孫策可不是這麼想啊,他還想逐鹿中原爭霸天下呢。不服?不服就殺。但是這種做法是不會有好下場的,曹操的參謀長郭嘉就曾經預言:孫策雖然英雄蓋世,但他所誅殺的人都是英雄豪傑,而且這個人依仗武功高強,經常外出不帶隨從,只需要兩個刺客就可以搞定他了。果不其然,孫策後來就死在了江東大族許貢的門客手裡。
孫策
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兵臨長江,江東士族拼命喊投降。在他們看來,曹操跟孫權都沒有什麼區別,只要能夠給我們提供平安了就行,沒必要為了孫家的天下,浪費兵馬錢糧。當時的江東地區存在兩股勢力,一股就是本土的顧陸朱張等大族,另外一個就是周瑜孫策他們渡江所帶過來的安徽勢力,赤壁之戰正是靠周瑜魯肅這些外來勢力的鼎力支援才能取得。
孫權
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都是外來勢力出身,但是這些外來勢力註定不可能長久紮根於江東大地,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慢慢衰弱,最後,江東大族一定能夠取得鬥爭的勝利 。最後一任大都督陸遜和出生江東的顧雍執掌國政長達十九年佔據了孫權統治的大半個時期。孫權死了之後,王族爆發內戰,元氣大傷,世家大族完全掌控了江東的國政,成為三國時期第一個世族完全掌控的國家,所以後來吳國在抵抗晉朝入侵的時候是相當給力的,沒有像蜀漢那樣到處都是帶路黨。
陸遜
相比於曹魏跟東吳,蜀漢那邊對於豪門大族的路線鬥爭,應該說是最堅決最徹底的,蜀漢一共有三股勢力,一股是前任外來勢力劉焉帶來的東州派,另外一股就是劉備自己帶進來的荊州派,最後就是本土勢力。本土勢力是真的不爭氣,整個亂世之中就硬是沒有推出自己的領頭人,一直都被外來勢力欺負,出身荊州的諸葛亮上臺之後,拉攏東州派,使用法家治國路線,制定嚴刑峻法,自己事必躬親,執法嚴明,就算自己最信任的大弟子馬謖犯錯也要殺。這些嚴刑峻法針對的就是本土的世家大族,他們不服啊!但是諸葛亮執法嚴明,不分親疏,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也算是堵住了悠悠眾口。
劉備
蜀漢本土人心裡早就罵娘了,被欺負了幾十年了,急切盼望北方的階級兄弟來解放自己。所以當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的時候,蜀漢將領紛紛開城投降,其實當時鄧艾從懸崖峭壁上滾下來,沒有後勤沒有裝備,他拿什麼來攻城呢?只有那麼幾千人,只要死守城池困都能困死他。可江油太守馬邈說開門就開門,使得鄧艾一路暢通無阻。所以當有人勸劉禪放棄成都到南方繼續抵抗的時候,劉禪明明知道鄧艾就是一支孤軍,可也只能開門投降了,舉國都是帶路黨,還能跑到哪裡去啊!
諸葛亮
沒有答案的死題那是不是說只要世家大族掌握了朝廷就算得上是正確的歷史答案呢?當然不是,歷史的題目是一環扣一環,互相矛盾,這才是三國的死題。她的第一道題是如何順應歷史潮流才能獲取政權,唯一的正確答案就是權力界定利益,當時掌握最多權力的就是世家大族,只有他們組建的政權,才能夠得到天下。但是世家大族本身跟中央集權大帝國是存在內在矛盾的,這幫人壟斷土地壟斷資源,政府窮得叮噹響,拿什麼救災,拿什麼抵禦北方騎兵,所以這才是矛盾所在。東吳和曹魏都是答對第一道題答不對第二道題,所以滅亡。蜀漢答對的第二道題就答不對第一道題照樣也要死。
北方胡騎
在現有框架之內已經找不到任何可以解決問題的答案了。別灰心,天無絕人之路,正所謂物極必反,禍福相依,北方草原上那些禍害我們的人,反而是解決問題的唯一答案,這也是我中華民族的幸運所在。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中華文明衰朽之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