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告訴未來——文革軼事】過 年……
爆竹聲聲,辭舊迎新,年復一年。我等,是文革中出生的那批人,雖然那時是處於計劃經濟時期,物資匱乏,但過年總是一年中最開心的!
我們家四口人,父母、姊和我。母親是家裡最能幹的人,去工廠沒幾年,就升到管理層,主要是負責工會工作,包括處理員工中的一些思想工作,有時也經常出差,全國各地的跑,所以那時家裡的全國糧票挺多。工作兢兢業業,每年都被評為當時輕工業局的先進工作者。父親解放前上海立新會計專科畢業的,廠裡是負責統計工作的,那時沒有電腦和計算器,算盤是主要工具,在他手裡似行雲流水,無與倫比。
母親家務活沒得說,裡外操持得妥妥貼貼,父親家務能力則差一些。而且母親涵養好,父親略為衝動些。
過年了,小年夜之前,母親就忙裡忙外了,分配好我們工作。母親列好單子,爸負責採購,姊和我負責排隊。那時每個家庭按人頭計,四人以下為小戶,以上為大戶。然後憑票去菜場排很長的隊領回豬肉、大青魚、冰雞冰鴨和冰蛋等。
小年夜的前一天晚上,廚房間就開始熱鬧起來,因為是三戶合用的,所以彼此有說有笑。母親就開始炒花生、炒瓜子;到了小年夜晚上,母親就開始做蛋餃、做獅子頭和燻魚,做了好幾罐,一做就是一通宵。父親插不了手,因為不會做這些,只能打下手。大家奇怪了,為啥都是晚上做這些,因為白天都是上班的,當時全國人民都是做六休一,唯有星期天才休息。所以所有的菜都必須在小年夜前安排妥當的。
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就圍坐一桌,雖然只有四個人,但也支起圓桌,頗有儀式感,並且母親定下規矩,新年中彼此要開開心心,不準發脾氣。然後就是上菜,記得我媽的廚藝非常好的,那時菜也很多很多,邊吃邊上,最開心的就是老媽發給我們紅包,是十張嶄新的一毛錢一個紅包,合一元錢。別小看了這一元錢,當時全國人民的月薪也就是幾十塊錢,一分錢可以買一根油條,二分錢買一碗鹹豆漿了。
當時過年是休息初一到初四,沒現在這麼長。我家初一是刀槍入庫的,且初一按習俗是不走親戚的,最多是鄰居間相互道賀。
真正走動是初二開始,排得滿滿的。記得大姨家、叔叔家來的人多,且同年齡的都比我長10歲,有的是帶男女朋友一起來的,所以家裡支起了二張圓臺面加一個方桌,母親和父親就來回穿梭,不停地上菜,那時母親做的菜又好多又好吃,我最喜歡吃的是紅燒肉燒栗子、百頁包包肉和燻魚等。
然後就是放鞭炮,當時的鞭炮也就只有高升和1000響,那是我最帶勁的事,記得有一年將新衣服炸了個大洞哩。
年復一年的新年就一直這麼過著,泛著濃濃的年味。
只到有一年,母親突然宣佈,我信佛了,不能殺生了,年三十和初一我都要去廟裡侍奉菩薩去了,那年大概是她退休後的幾年,所以後來沒了老媽做主廚的年,就少了往年的熱鬧!
但父母留給我的那些新年記憶,還是刻骨銘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