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弈論中,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被稱為“囚徒困境”:兩個共同犯罪的罪犯被抓,將他們分別關在不能溝通,無法探聽外界情況的環境中。如果兩個人都不說出秘密,這個案子會因為證據不足,這兩個人分別被判刑一年;如果一人說,一人不說,那麼說的那個人無罪釋放,另一個人則會被判10年;如果兩人都說,最後證據確鑿,兩人都會被判8年。
先思考一下,囚徒們最怎麼選擇?
通常情況下,囚徒們會選擇互相揭發對方。知道規則的人都知道,這是最不划算的選擇,最好的選擇是相互不揭發,然而人們會選擇揭發,也就證明了,其實在大多數人心中是不敢相信對方的。儘管兩個合作過的人心中都難以互相相信,其他人就更難相信了。然而,唐太宗的“縱死囚”事件卻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資治通鑑》記載:“貞觀六年末,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也就是說,在公元633年的時候,唐太宗去死牢裡面走了一圈,覺得他們可憐,於是就放他們回家,和他們約定,到了來年秋天的時候,自己回來京師領死謝罪。
歷史上的李世民怎麼變得如此寬宏大量,曾經殺伐果斷,發動玄武門之變,逼李淵退位的秦王,看到囚徒可憐就放他們回家了?能夠讓他做出這樣的決定,肯定是有原因的。不過就像“囚徒困境”裡面的人一樣,人們之所以選擇揭露別人,是因為看到了生的希望,這些被放走的囚徒如果逃走了還有可能有一線生機,他們還會回來領死嗎?又會有多少人來呢?
李世民說要釋放這些犯人回家過年的時候,大臣們都在勸李世民說:“萬萬不可”,但是李世民還是將這390人都放走了。等到了第二年秋天,奇怪的事情出現了,這些犯人們竟然一個接一個地回來,甚至有人提早到了好幾天,到了行刑那日,已經有389名犯人歸來。
但是還有一個人遲遲沒有現身,行刑都快要開始了,大家都覺得那個人不會來了,李世民對手下說再等等,果然沒過多久,就有一個人步履蹣跚的走來,看得出他身體狀態不太好,好像生過大病一樣。這下390名囚徒都回來了。
李世民看到這些囚徒都歸來了,心中欣慰,覺得他們都非常講誠信,並且覺得這些人沒有辜負自己的信任,於是下令,將他們赦免。後來是白居易還寫詩讚美唐太宗賢明:“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李世民如此聰明當然也不會打無準備的仗,他之所以敢這樣做,也是因為如果這些人沒有回來的話,他依舊能夠找到,其實在古代也有身份證,上面會有此人的基本資訊,比如說居住地址,家中的人口,如果這些人不回來的話,也會連累自己的家人。
在歷史上,人們對李世民放了這些囚徒也有另外的猜測,不能否認李世民是一個好的君王,將帶領大唐走向了強盛,但是他當年逼宮的時候,也曾發生過流血事件,人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褒貶不一,歐陽修就在他的《縱囚論》中曾寫道:“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認為這是一場事先就約定好的,不過是藉此改變自己在逼人心中的形象罷了。
歷史的是非功過與否,難以準確地評說,我們只能參考有限的的材料,進行推測,尤其是歷史上的是非功過,被前人觀點的影響,會被定性,對於這件事情,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