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萬曆帝畫像)
我這裡要為萬曆皇帝以及所有的古代皇帝說一句公道話,皇帝真沒有那麼喜歡吃野味。
果子狸、蛇、竹鼠……
這些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野味,古人真沒那麼愛吃,或者說很可能根本不吃。
看到這兒,可能有朋友會說了,難道老虎、熊、鹿這些不算野味嗎?
實話實說,在古代,尤其對於皇帝來說,老虎、熊、鹿和我們今天的豬、牛、羊一樣,都是飼養的,很難算是野味。
而且即使老虎、熊算是野味,古人其實也並沒有那麼愛吃。
因為孔子曾提出割不正不食。
孔子提出割不正不食並不是說孔子矯情,結合《論語》上下文,這其實是封建禮法的一部分,是封建制度的核心。
萬曆皇帝愛吃燒雞
從《禮記》記載看,孔子所謂的割不正不食是對封建禮法和封建秩序的維護。
傳之後世,割不正不食逐漸就演變成了帝王與王公大臣、士大夫不吃奇奇怪怪的食物,而果子狸、蛇……這些食物在古代就屬於奇奇怪怪的食物。
關於歷代皇帝怎麼吃的史料,明清儲存最為完整,其中明代皇帝膳食史料又以《酌中志》記載最為詳細。
《酌中志》的作者是劉若愚,他萬曆二十九年入宮為太監,歷經萬曆、天啟與崇禎三朝,因為牽扯到魏忠賢案子裡,被打發到南京守明孝陵十幾年,這十幾年裡劉若愚不斷為自己伸冤,而他所撰寫的這些材料就是《酌中志》。
《酌中志》裡保留了大量的明代皇宮膳食資料,對我們瞭解明代皇帝吃什麼有非常大的幫助。
根據《酌中志》記載,萬曆皇帝在正月裡愛吃的菜餚分別是:
燒鵝、燒雞、燒鴨、燒豬肉,冷片羊尾、爆炒羊肚、豬灌腸、大小套腸、帶油腰子、羊雙腸、豬膂肉、黃顙管兒、脆糰子、燒筍鵝、爆醃鵝、爆醃雞、爆醃鴨、煠魚、柳蒸煎燲魚、煠鐵腳雀、滷煮鵪鶉、雞醢湯、米爛湯、八寶攢湯、羊肉豬肉包、棗泥卷、糊油蒸餅、乳餅、奶皮、燴羊頭,糟醃豬蹄、豬尾、豬耳、豬舌、雞肫、雞掌。
基本上就是普通的雞鴨魚肉,並沒有什麼野味。
不僅《酌中志》如此記載,萬曆、天啟年間曾擔任翰林院檢討、詹事府少詹事、南京禮部右侍郎的張鼐在其《寶日堂雜抄》中記錄了一份萬曆年間的光祿寺正月膳單,所謂光祿寺就是皇宮總廚房,從這份膳單裡我們同樣發現不了“野味”的影子:
豬肉126斤,驢肉10斤,鵝5只,雞33只,鵪鶉60個,鴿子10個,燻肉5斤,雞蛋55個,奶子20斤,面23斤,香油20斤……
這是明朝萬曆皇帝自己小廚房的原材料清單,從清單上我們依然是看不到任何野味的存在的。
事實上根據明朝人自己說,明朝皇宮飲食並不以新奇見長,比如明朝萬曆年間擔任過兵部郎中,曾經因批評宦官搜刮民財被萬曆皇帝嘉獎過的謝肇淛,在其《五雜俎》裡就吐槽過萬曆皇帝的御膳沒什麼新奇的食材:
今大官進御飲食之屬,皆無珍錯殊味;不過魚肉牲牢,以燔炙釀厚為勝耳。
謝肇淛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萬曆皇帝的御膳並沒有什麼特別食材,都是市面上常見的食材,唯一比民間飲食強的地方在於皇宮做飯更捨得放調味料,更捨得使用燃料而已。
說真的,萬曆皇帝的御膳,雖然菜餚數量上不遜色於清朝乾隆皇帝,但是從食材選擇上看,他和清乾隆帝一樣保守,正月選單裡完全看不到海味。
明末清初的收藏家孫承澤在他的《春明夢餘錄》裡批評萬曆皇帝在飲食上奢侈,但是從《酌中志》這些第一手史料看,萬曆皇帝在飲食上並不奢侈,不管是鵝還是雞鴨魚豬,都不是什麼珍貴食材。
從選單上看,萬曆皇帝的飲食品味比之吳中士大夫和鹽商,那是差太遠了;用《射鵰英雄傳》裡黃蓉的話說,還處於“牛嚼牡丹”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