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狩四年(公元119年),漢武帝發動了漠北之戰,李廣認為機會來了。
然而,漢武帝卻不瞭解李廣的心思,沒有把這個機會給他,李將軍您年紀大了,好好歇著吧,讓衛青、霍去病這些年輕人去。
李廣確實老了,那年都六十多歲了,但正因為老了,今後再也沒有機會了,他才“死皮賴臉”地非去不可。
李廣確實“豁出去”了,不然也不會多次請求隨行,漢武帝這才勉強答應,同意他當前將軍。
漢武帝答是答應了,卻暗中吩咐衛青,老李頭老了,不能讓他與單于單獨對陣,否則就抓不住單于。
更有意思的是,漢武帝甚至對衛青說,李廣這老傢伙命不好,言外之意是命不好的人會給軍隊帶來黴運,所以能涼拌,就儘量把他涼拌了。
不知漢武帝說李廣命不好,是不是指他一直未能封侯,如果是,說明在他看來,李廣是有封侯的資格的,之所以一直未獲封侯,只是命不好。
至於衛青,當然不能不聽漢武帝的話,所以,當他從俘虜嘴裡得知單于駐地,就自帶精兵去追,而把李廣撇在一邊,讓他從另一路也就是東路出擊。
這顯然是一個違背常理的安排。
按理說,既然知道了單于的下落,就應該集中兵力一鼓作氣幹掉他,衛青反而把兵力分散,難道他是傻子嗎?
也許,衛青讓李廣從另一路出擊,是想和他對單于來個包圍?
衛青不可能這麼想,因為他知道東路是一個彎彎繞,迂迴曲折,而且缺乏水草,戰馬都有可能餓死,李廣無論多麼努力,也不可能與他同時到達目的地,從而對單于形成包圍。
反正衛青這麼安排,擺明了不給李廣演出的機會。
對這個安排,李廣心知肚明,小衛同志這是自己去吃肉,湯都不讓我喝一口啊!
但他必須吃到這塊肥肉,因為這很可能是他這輩子立功封侯的最後一次機會,真的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於是他苦苦請求:“我是前將軍,本應做前鋒,大將軍卻這樣安排,讓我與匈奴人對陣的機會都沒有……請讓我做前鋒,與敵人決戰!”
衛青是個老好人,而且一直都是,然而這一次,他卻以少有的嚴厲,命令李廣必須服從命令,還正兒八經地向李廣下達了文書。
李廣知道徹底沒戲了,一怒之下,不跟衛青告別就帶著部隊走了。
也許是太過氣憤,以至於失去了冷靜,李廣連嚮導都沒找一個,大有破罐子破摔的意思,結果在途中迷了路:軍亡導,或失道。
“或”也作“有時”講,從《史記》的這個記載來看,李廣迷路還不止一次。
再說衛青,他倒是追上了單于,並且打了起來,雖然殺敵不少,然而由於兵力不足,導致單于突圍逃走。
迷路的李廣,自然沒有趕上這場“好戲”。
如果當初衛青不理漢武帝的吩咐,不把李廣撇開,而是帶著他一起追擊,會是這個結果嗎?以李廣打仗的畫風,再加上立功心切,動起手來絕對會拼命,單于逃跑的機率,肯定會小得多。
為了這一仗,朝廷準備了那麼多年,志在必得,結果讓單于輕易逃走,衛青的失望,是顯而易見的。
他不檢討自己分散兵力的錯誤,而非要李廣“交代”為什麼迷路,說是向皇帝報告軍情的需要,不知有沒有要李廣背鍋的意思,反正李廣極其反感,所以當衛青派長史來叫他的幕府人員去受審,他說迷路不關校尉們的事,一切責任由我承擔,我親自去見大將軍。
來到衛青的大將軍府,李廣仍然對衛青讓他繞路,從而導致他迷路耿耿於懷,還說這是天意,我已經六十多歲了,寧願死也不願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
只不過這話不是對衛青說的,是對他自己的部下說的。
說完這話,李廣就拔刀自刎了。
一代名將就這樣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