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爭權。我們僅按魏文帝曹丕即位之際,也就是曹魏黃初元年(即公元220年)開始算起,到鹹熙二年(即公元265年),總共只堅持四十五年的時間。事實上早在正始十年(即公元249年),司馬氏已經開始篡奪曹魏政權的路上。這樣看來也就三十年而已。曹魏剛剛興起,為何短短三十年的時間裡,內部就出現崩潰,最終被司馬氏取代?有一個說法或許可以參考——曹魏對宦官、外戚、宗室的遏制太過,讓司馬氏沒有遭遇過多的阻力。
曹魏對宦官的遏制提到宦官勢力,人們往往想到士大夫集團對他們的攻擊謾罵。我們來看東漢時期的情況,宦官和士大夫之間存在極其尖銳的矛盾,在《後漢書·宦者列傳》、《後漢書·黨錮列傳》包括一些對抗宦官的重要人物傳記的記載中可謂隨處可見。
宦官與士大夫之間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催促了東漢朝廷的滅亡。士大夫與宦官之間小摩擦不斷,比較大的戰爭有兩次,就是大名鼎鼎的“黨錮之禍”,結果是士大夫慘敗,導致他們對東漢朝廷離心離德。
東漢王朝的徹底瓦解更是與宦官和士人的矛盾有關。漢靈帝去世後,大將軍何進輔政,袁紹等士人依附何進,打算徹底除掉宦官。何進為此調集四方軍隊進入京畿,自己又被宦官所殺。於是董卓才能夠趁虛而入,控制朝政,導致東漢的中央與地方徹底割裂。
從史料的記載上來看,大部分宦官以及宦官的宗親朋黨確實是劣跡斑斑,佔據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要職,不僅尸位素餐,更是刮地三尺,不奇怪會引起士人的歧視和仇恨。但是拋開感情色彩來看,宦官確實是皇帝能夠信任並且倚仗的一支力量。在東漢時期外戚當道的時候,漢和帝、漢桓帝都是憑藉宦官的力量消滅外戚,重奪政權。這也難怪宦官勢力會受到統治者的偏袒。
而在曹魏時期,或許是目睹東漢滅亡與宦官猖獗有極大幹系;或許是士人與宦官的矛盾仍然沒有徹底消除,曹魏對宦官進行了嚴格的壓制。這一點在曹丕還沒有即位的時候就有所體現。
在東漢延康元年(即公元220年),漢獻帝還是皇帝的時候,曹丕就“下詔”遏制宦官做官的上限,“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列卿下屬諸署長官)”;設定散騎常侍、散騎侍郎,以士人作為天子近臣,取締中常侍。曹丕還將這道命令刻在金屬上,藏在石室中,以示為後代法則。曹魏從始至終,都沒有出現東漢時期的權宦。
曹魏對宗室的遏制曹魏對宗室的遏制,主要是在於對近系宗室的遏制。其實在曹魏初期,曹魏宗室還是相當有影響力的。曹真、曹休、夏侯楙、夏侯儒、夏侯尚(夏侯氏與曹操的關係比較模糊,而且夏侯氏與曹氏關係緊密,小編姑且視作宗室)等人在地方手握兵權,成為一方都督;曹爽也被魏明帝曹叡選為輔政大臣(原本的名單中有更多宗室,在孫資、劉放的影響下換成曹爽和司馬懿)。
但是上述這些宗室,與曹丕一支的關係並不親密。曹真是曹操養子,據說原本姓秦,改姓為曹;曹休是曹操族子,也非直屬後代;夏侯氏更不可能有繼承皇位的機會。對近系宗室,曹丕的態度簡直是防範有如猛虎。
當然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遠在西漢時期就有“七國之亂”,宗室的權重太大威脅中央皇權;近在東漢末年的曹魏雛形時期,曹丕本來就是與兄弟曹植進行一番非常激烈的鬥爭之後才上位的。他在做皇帝之後,仍然對有機會爭奪皇位的近系宗室抱有戒心。
以曹植為例來看曹丕對近系宗室的壓制。這些曹魏宗室派遣到地方為諸侯王,這一點倒是沒有太大問題,但是這些諸侯王的權重實在是低微得可憐。曹植受到監國謁者的監控,曾因“醉酒悖慢,劫脅使者”的罪名差點被處死;曹植的幕僚屬吏都是庸才或者社會地位不高的商人,士兵只有不到二百人的老弱病殘;曹植的封地不斷變遷,從鄄城到雍丘到浚儀到東阿到陳郡四縣,目的無外乎防止他與地方產生聯絡;曹植沒有任何參政或者統兵的權力,甚至與其他宗室交談都會被監國謁者阻止。
曹植等近系宗室可以說是被嚴防死守,名義上是在地方為諸侯王,享受錦衣玉食的優渥生活,但是實際上這也只是外在華麗的鐐銬,限制住他們在政治或者軍事上的影響力。在曹叡執政時期,曾經一度對宗室有所鬆動,令地方宗室擇人入朝,但是程度也比較有限,與士族權臣的力量相比還比較微弱。
曹魏對外戚的遏制在東漢時期,有兩股比較強大的政治力量,一個是上文中提到的宦官集團,他們在皇權強健的時候往往也會很強盛;另一個則是外戚,他們的獨立性超過宦官,甚至可以左右皇權,行生殺廢立皇帝之事。外戚與士人的身份往往有重疊,比如說號稱“三君”之一的竇武,但是他能夠輔政的原因絕對不是士人的名望所致,而是與竇太后的裙帶關係。
曹魏遏制宦官、宗室、外戚,基本上都是在曹丕時期,也就是曹魏伊始的階段,作為曹魏長期履行的國策。曹丕做這些舉動自然是希望掃除內部的威脅,維護中央皇權的安穩。但是這樣一來,士人的環境就會變得寬鬆,潛在的敵人遭到巨大地削弱,以至於沒有制衡他們的力量。
在曹丕、曹叡這種年紀稍長,能夠親政的皇帝在位時期,曹丕的舉措確實有利於集中皇權;但是到少帝曹芳時期,曹芳沒有能力親政,皇權非常羸弱,曹爽與司馬懿攝政。曹爽作為外系宗室的新生代,缺乏執政的經驗和資歷,被代表士人利益的司馬懿所消滅。
而曹爽一派失敗之後,宦官、外戚、宗室這些立場偏向曹魏的勢力,卻沒有足夠的力量對抗司馬氏。所以在“高平陵之變”之後,曹魏政權難以遏制地轉向司馬氏手中。值得一提的是,司馬懿除掉曹爽的“詔令”出自郭太后;後來揚州都督毌丘儉發動兵變也是受到郭太后的“詔令”。曹魏雖然遏制後族外戚,但是無論是摧毀它的人,還是試圖挽救它的人,都打著後族的旗號,也是比較有意思的現象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