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張良一生的聰明才智進行了生動的記述。

西漢的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士,他智慧過人,屢出奇計,為西漢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勞。漢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大封功臣。劉邦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他讓張良自選齊地三萬戶,作為封邑。張良推辭不受,最後被封為留侯。

張良的謙遜,讓很多人頗為不解。劉邦的另一位謀士陳平就曾問張良:

“先生功高蓋世,榮寵受之無愧,又何必拒絕呢?我們追隨皇上,出生人死,今有幸得償所願,先生不該輕言捨棄。”

陳平見張良一笑不答,又說:“先生足智多謀,非常人所能測度,莫非先生別有籌劃?”

張良斂笑正容道:“我家幾世輔佐韓國,秦滅韓時,我倖存其身,得報大仇,我願足矣。我憑三寸不爛之舌,做了帝王的輔臣,貴為列侯,我還有什麼悔憾呢?我只求追隨仙人遨遊四方了。”

張良從此閉門不出,在家潛心修煉神仙之術。跟隨張良多年的心腹一次忍不住問張良:“富貴榮華,這是人人都不願放棄的,大人何以功成之時,一概不求呢?

大人這樣銷聲匿跡,豈不太可惜了嗎?請大人三思。”

張良嘆息一聲說:“正因如此,我才有如此抉擇啊。”

張良的心腹聞言一怔,茫然不語,張良低聲說:“我年輕時,散盡家財,行刺秦王,追隨沛公,唯恐義不傾盡,智有所窮,方有今日的虛名。時下大局已定,天下太平,謀略當是無用之物了,我還能彰顯其能嗎?謀有其時,智有其廢,進退應時,方為智者啊。”

張良從不向外人袒露心聲,好友探望他,他從不議論時事。一次,群臣因劉邦要廢掉太子劉盈之事找他相商,他枯坐良久,最後只輕聲說:“皇上有此意願,定有其道理,做臣子的怎能妄加評議呢?我對太子素來敬重,只恨我人微言輕,不能幫太子進言了。”

群臣苦勸,張良只是婉拒。群臣悻悻而去,張良的心腹對張良說:“大人一口回絕,群臣皆有怨色,再說廢立太子乃天下大事,大人怎忍置身事外,不聞不問呢?”

張良道:“皇上性情,我是深知的啊。此事千頭萬緒,關係甚大,縱使我有心插手,只怕也會惹來一身的麻煩。群臣怪我事小,皇上怪我事大,我又能怎麼樣呢?”

呂后派呂澤去強求張良,軟硬兼施之下,張良無奈給他出了主意,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劉邦一直崇敬這四個人,待見他們出山相助太子,大驚失色,自知太子羽翼已成,不得不放棄了廢太子的念頭。

呂后派人向張良致謝,張良卻回絕說:“這都是皇后的高見,與我何干呢?

請轉奏皇后,此事千萬不要再提起了。”

呂后聽了使者回報,感嘆良久,她對自己的妹妹說:“張良不居功是小,棄智絕俗才是大啊。我先前只知道他智謀超群,今日才知他是深不可測,非我等可以窺伺得了的。”

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張良對世事的變故一概不問:求見他的大臣他也一律不見。呂后見他潛心研學道家養生之術,便不以他為患,反而對他愈生欽敬,她派人對張良說:

“人的一生,十分短暫,應該及時享樂。聽聞你為煉仙術,竟致絕食,何須如此?切不要自尋煩惱了。”

在呂后的一再催促下,張良這才勉強用飯。呂后對其他的大臣或殺或貶,卻獨對張良關愛有加。

俗話說,真人不露相。刻意隱藏智慧往往是智者的第一選擇。這其中自有智者對智慧的獨特認識,但更多的還是他們對智慧的反作用心存忌憚。在封建專制時代,一個人的智慧越高,如果他不為君主所用,他面臨的危險也就愈大。

縱使賣身投靠,他們也常常被君主所猜忌,被視為潛在的威脅。

可見,無論何種情形,如果一個人不能剋制自己的言行,恃才傲物,就會引起君王和其他利益群體的不滿,結局往往不妙。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曹操為什麼送給諸葛亮“口香糖”?諸葛亮的迴應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