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袁世凱,精明過人,一路從不入流的武官慢慢發跡,最終成為民國大總統。這樣一位梟雄,竟然會被自己的兒子所欺騙,導致出現重大戰略誤判。最終貿然稱帝,在萬人唾罵聲中才如夢方醒,最終灰溜溜下臺,丟了天下。
無比精明的袁世凱竟然也會被人耍得團團轉
如果你覺得匪夷所思,那麼仔細研究一下,你會發現,歷史上不但是袁世凱,還有不少皇帝,他們身為一國最高統治者,卻生活在近臣或親信構造的空中樓閣裡,就像籠中鳥一樣被飼養起來,而他們自己卻毫不自知,從而做出種種匪夷所思的愚蠢行為,貽笑千古,而後人皇帝卻仍不自知,繼續犯同樣的錯誤。究竟近臣為何默契構築空中樓閣世界?而皇帝為何又無法識別呢?讓我們一一道來。
一、一份報紙引發的思考《順天時報》是袁世凱經常閱讀的一份報紙,因為該報不僅發行量大,而且是日本人所辦,從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的意向與動向,當時袁世凱對日本的態度最為敏感。袁克定是袁世凱的長子,他是一個瘋狂的帝制支持者。為了促成其父稱帝,袁克定竟然偽造一份專門刊登一些鼓吹帝制、擁護袁大總統登基當皇帝之類訊息的假報紙,每天送給袁世凱看。
據袁世凱一個女兒回憶,假版的《順天時報》是袁克定糾合一班人印製出來的,不但給袁世凱看的是假版,就是給家裡其他人看的也是假的,使袁氏一家人和外面輿論隔絕開來。然而再精美的騙局也終究是騙局,有一天,袁家一位丫頭買來一包零食,是用整張的《順天時報》包著帶回來的。
蒙在鼓中的袁世凱
袁世凱的這個女兒在吃零食時,無意中看到這張前幾天的報紙,竟然和她平時所看到的《順天時報》的論調不同,就趕忙找到同一天的報紙來查對,結果發現日期相同,而內容很多都不一樣。
她覺得非常奇怪,便去找袁克文(袁世凱另一個兒子),問他是怎麼回事。袁克文說,他在外邊早已看見和府裡不同的《順天時報》了,只是不敢對父親說明。很快,袁世凱這個女兒就把真版《順天時報》給了其父。袁世凱看後氣憤已極,就把袁克定找來,問明是他在搗鬼,用皮鞭子把袁克定痛打一頓,一邊打,一邊罵他“欺父誤國”。
袁世凱沉迷在兒子袁克定構築的虛擬世界中
應該說,袁世凱稱帝主要出於其主觀意願,以及對自身實力和時局的不恰當考慮,但其長子袁克定偽造《順天日報》給了袁世凱錯誤的輿論資訊,在促進袁世凱走向帝制的道路上,推了一把。據傳,袁世凱臨死的時候,嘴裡還嘟囔了一句:“是他害了我。”
這個故事荒唐又可笑,卻是真實的歷史。它無情地揭露了一個事實——皇帝可能並不和平民活在一個世界裡,他們更有可能活在一個近臣或親信構築的虛擬世界或空中樓閣裡,在這個虛擬世界裡,堂堂皇帝只是一個籠中鳥而已。
二、皇帝為何無法窺破這個虛擬世界?皇帝喜歡做籠中鳥麼?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沒人喜歡被傻瓜一樣愚弄。但為啥皇帝窺不破這個虛擬世界呢?這涉及到幾個心理學小常識。
籠中鳥
1、人們總是更相信熟悉的人
這個很好理解。一個是你朝夕相伴的同伴,另一個是跟你只有一面之緣的普通人或索性就是陌生人。你更容易相信哪個?肯定是信自己的熟人和親信。
沒錯,皇帝們的想法和你一樣。朱厚照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好多大臣當面勸諫,說劉瑾欺上瞞下,大肆貪汙,他卻不以為意,就是因為他跟劉瑾更熟悉啊。當然是信自己的熟人嘍。同樣,唐玄宗也是信楊國忠是個好丞相,精明能幹。因為相識幾十年知根知底啊。加上週圍有一群人一直誇讚他。
還有一種情況,兩個都是熟人信誰?當然是信更熟的那個嘍。例如,秦二世和李斯趙高都是熟人,他更信誰呢?趙高從小教胡亥判案斷獄,是他的老師兼親信。李斯是父皇的丞相,只是在登基時幫了自己一把。當然是趙高更親切。所以當李斯和趙高兩人開撕時,秦二世理所當然地坐在趙高一邊。
李斯拿趙高毫無辦法
胡亥不但為趙高辯解,李斯說出趙高貪得無厭,權勢熏天時,秦二世私下卻把這話告訴趙高,誰親誰疏一目瞭然。趙高再裝可憐,哭訴一下:丞相就擔心我,我一完蛋,他就能為所欲為了。這秦二世哪能忍,立刻將李斯下獄。
(二世說)“趙君(趙高)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適朕,君其勿疑。”李斯曰:“不然。夫高,故賤人也,無識於理,貪慾無厭,求利不止,列勢次主,求欲無窮,臣故曰殆。”二世已前信趙高,恐李斯殺之,乃私告趙高。高曰:“丞相所患者獨高,高已死,丞相即欲為田常所為。”於是二世曰:“其以李斯屬郎中令!”——史記 李斯列傳
我們這麼相信熟人,但熟人真的都是好人嗎?不說別的,近60%的犯罪(包括強姦案件在內)都是熟人所為。傳銷也都是找熟人下手。而坑皇帝們最深的,恰恰都是他最熟悉的人——近臣、太監、親信、老婆孩子等等。
2、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於1974年由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指的是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
錨定效應
通常來講,人們在做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獲取的第一資訊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
舉個簡單的小例子,我們去咖啡廳或者奶茶店都會被問同一個問題:要大杯還是中杯?店員給你製造了一個要大杯和中杯的陷阱,而一般人只會從二者中選擇。只有當很少一部分人要小杯時,服務員才會不情願地拿出小杯。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錨定效應陷阱。
小杯中杯與大杯
而皇帝周圍圍滿了近臣和親信,他們很輕鬆就可以用錨定效益欺騙皇帝。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道光皇帝被坑事件。
某次,道光皇帝看大臣曹振鏞的褲子上打了幾個補丁,就好奇地問道:“愛卿褲子上的補丁是花多少銀子補的?”曹振鏞倉促間胡亂應付道:“也就三兩銀子。”就是這麼一句直接讓道光龍顏大怒,當即宣召內務大臣問道:“上次修補朕的龍袍怎麼就花了一千多兩銀子呢?”
內務大臣急中生智,沉穩對答,說皇帝的衣裝自然與普通人不一樣,龍袍打補丁必須得送到蘇州城找最好的裁縫,還得用上最好的面料。況且,龍袍非比尋常,運送的過程中得請鏢局做保,若非如此,龍袍有失我們的腦袋恐怕就要搬家了,所以說,一千兩銀子一點都不貴。
內務府大臣對答如流
這番辯駁有理有據,道光無話可說。道光能當上皇帝,自然不是傻子,他為什麼能接受一千兩銀子修龍袍,三十兩銀子買一個天價雞蛋的說法呢?因為他的近臣,內務府的太監們一開始就給他設定了錨定效應陷阱——雞蛋就這麼貴啊。所以他隨後聽說曹振鏞說早上能吃雞蛋才大惑不解地發出疑問“愛卿這日子過得也太滋潤了吧,居然還能吃得起雞蛋。”潛臺詞是,你別是個貪官吧?
曹振鏞能怎麼辦?打破這個錨定效應陷阱,說你手下都是坑你的?那肯定混不下去啊。他也只能圓謊說:“今天吃的雞蛋都是自家養的老母雞下的,並不是在市面上採購的。”道光一聽,十分高興,原來,還有養雞下蛋這麼實惠的事,當即和皇后一起在後宮搞起了養殖業,讓宮裡的雞蛋自給自足。
節儉一輩子的道光皇帝
上述故事中的道光帝就像一個傻子被內務府、曹振鏞玩來玩去,甚至幹出了後宮養雞的蠢事。都是智商正常的人,為啥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就是錨定效應的威力:人們總是容易被第一次接收的資訊所左右。太監或近臣們不一定懂心理學,但他們這招玩得確實駕輕就熟,不知騙了多少皇帝。
3、樣本量不敏感效應
人們對樣本大小並不敏感,大家都知道,樣本量越大,得到的結果就會越接近真相。但恰恰人們對樣本量並不敏感,極容易受騙。舉個小例子,我們電話採訪了300名老人,大家都非常支援A總統。
大家聽下來,得到的資訊都是:“老人” “支援” “A總統”。沒有人關心300個人佔了所有老人比例多少,從哪裡調了300人。這就是樣本量不敏感效應。
奸臣們都擅長用這個矇蔽皇帝。
水災來了莊稼卻沒事
天寶十二載(753年),關中地區連續發生水災和嚴重饑荒。玄宗雖然已經昏庸,但畢竟曾經是一代英主,常識還在,他擔心會傷害莊稼,楊國忠便叫人專拿好莊稼給玄宗看,並說:“雨水雖多並未傷害莊稼。”玄宗看到不少好的莊稼,就覺得確實水災沒影響莊稼。以後,扶風太守房琯奏報當地出現水災,楊國忠便叫御史審問他,從此再沒有人敢彙報實情。
三、近臣們為何要默契構築一個虛擬世界?近臣們為何這麼默契,構築一個虛擬世界?讓皇帝們在虛擬世界裡面樂而忘返?
1、只有狐假虎威,才能獲得利益
近臣因接觸皇帝而獲得皇權的加成,其餘大臣要透過近臣才能見到皇帝。而透過這個過程,近臣們偷竊或分享到了皇權,用句俗話說:狐假虎威。近臣們通常品級不高,薪水有限,如何過上土豪的日子?就要利用皇權牟利。安德海為啥一個七品太監,能獲得各省一品二品的總督巡撫跪舔,劉瑾只是司禮監首領四品官,六部尚書和內閣大學士都爭相投靠,就是這個原因。
狐假虎威安德海
2、沒人喜歡把不光彩的一面給領導看,那代表了自己的無能和失職
就像現代我們喜歡用PPT做得花裡胡哨應對檢查一樣,大家都希望給皇帝留個好印象,才能讓皇帝知道你是個能辦事的臣子,這樣才能升官發財,如果你把不光彩的一面給了皇帝看,萬一皇帝不開心,那麼這個臣子就麻煩了。所以,說真話是一個風險大但收益低的活。能混到皇帝近臣的沒有傻子。怎麼可能犯這種錯呢?
趙高,就是愚弄皇帝的集大成者。他給秦二世構築的虛擬世界簡直令人歎為觀止。
趙高得罪的人太多,怕大臣告他的黑狀。就勸二世:天子為啥尊貴,就是不讓群臣見不到你的面。營造神秘感。陛下年紀輕輕,不一定懂所有的事。如果在對答中說錯了話,你神武的形象就受損了啊。
不如陛下在深宮中,不見外臣,讓我和熟習法令規章的侍中們在一起等待事務奏報,大臣們將事務報上來我們一起研究處理。這樣,大臣們就不敢奏報是非難辨的事情,天下便都稱道您為聖明的君主了。
趙高,愚弄皇帝的大成者
二世採納了趙高的這一建議,不再坐朝接見大臣,常常住在深宮之中,趙高侍奉左右,所有大事都是趙高決斷。
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且陛下富於春秋,未必盡通諸事,今坐朝廷,譴舉有不當者,則見短於大臣,非所以示神明於天下也。且陛下深拱禁中,與臣及侍中習法者待事,事來有以揆之。如此則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稱聖主矣。”二世用其計,乃不坐朝廷見大臣,居禁中。趙高常侍中用事,事皆決於趙高。
3、劣幣驅逐良幣,少數派為了自保只能沉默
雖然大多數人選擇了欺騙皇帝,但總有極少數人是不願意同流合汙的吧?對的,但這些人是少數派,如果戳破謊言,會被大多數人所排斥。只能沉默不語或隨波逐流。
剛剛說到的曹振鏞,這個人官當得非常大,乾隆四十六年的進士,乾隆,嘉慶,道光三代重臣,道光元年(1820),晉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可以說是位極人臣。
曹振鏞
當了五十二年的官,那有何作為呢?額…這麼說吧,《清史稿》記載他只記載了700多個字,也就是說,他當了五十多年官,竟然連能進史料的事例都沒有,他的官到底是怎麼當的?他自己也整理過自己的做官心得:多磕頭,少說話。就這,還被不少後輩奉為圭臬。可能也是劣幣驅逐良幣的一種體現吧。
四、皇帝成為籠中鳥的後果正是有了這麼多的近臣合力構築了一個完美的虛擬世界。皇帝們才無從窺破真實世界。活在虛妄中的皇帝們才會幹出那麼多荒誕但又無比真實的事情,被史書正式記錄下來,成為千古笑柄
1、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
晉惠帝自身本來就有些傻,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訊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善良”的晉惠帝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情,經過冥思苦想後終於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曰:“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可憐的晉惠帝
身在皇宮的晉惠帝,可能喂貓狗都是肉糜,肉糜在他眼中是成本最低的解決方案了。這就是錨定效應、近臣將皇帝當成籠中鳥飼養的最佳體現啊。
2、秦二世不知天下大亂
七月,戍卒陳勝等反故荊地,為“張楚”。勝自立為楚王,居陳,遣諸將徇地。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相立為侯王,合從西鄉,名為伐秦,不可勝數也。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二世怒,下吏。後使者至,上問,對曰:“群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上悅。
自始至終,秦二世對各地反秦起義就只知道是群盜作亂而已。第一手資訊就是群盜作亂,郡尉在處理。始終沒有重視過,這是覺得這群盜怎麼越搞越多。。。
始終認為只是盜賊作亂的秦二世
(趙)高前數言“關東盜毋能為也”,及項羽虜秦將王離等鉅鹿下而前,章邯等軍數卻,上書請益助,燕、趙、齊、楚、韓、魏皆立為王,自關以東,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諸侯鹹率其眾西鄉。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二世夢白虎齧其左驂馬,殺之,心不樂,怪問占夢。卜曰:“涇水為祟。”二世乃齋於望夷宮,欲祠涇,沈四白馬。使使責讓高以盜賊事。
到了項羽幹掉了章邯、王離等秦軍主力軍團。關東所有地方都已反叛,甚至劉邦都已經攻進關中。二世還在使使責讓高以盜賊事。責怪趙高連個剿匪都搞不定。被矇蔽到這種地步,真的是可笑又可悲。
3、皇帝的新裝
這個著名的童話,初讀感覺皇帝很可笑,再讀深思一下,這個皇帝活在兩個騙子構築的虛幻世界裡,而近臣都默契不揭破這個謊言。只有一個天真小女孩,童言無忌說破了真相。這不正好說明了皇帝被愚弄的可怕與可笑嗎?
皇帝的新裝
五、皇帝們如何破局?面對這種種聯合起來的欺騙,皇帝們如何破局呢?畢竟還是有英明的皇帝可以勘破這一切的。讓我們看看他們的經驗。
1、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對付這些連成一體近臣,最好的方法就是魏徵所說的,被唐太宗奉為圭臬的“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別光聽一個人的,將範圍擴大,無論是大臣小臣,近臣和封疆大吏,文官武將,沒有一個團體是囊括所有人的。樣本量足夠,自然打破牢籠。
兼聽則明的唐太宗
2、實地考察,增加樣本量
到處走走,身邊少帶人,多探訪實情。這個方法多見於電視劇,但可行性較差,皇帝畢竟只有一個人,往往分身乏術,同時,還要考慮自身的安全性。所以另一種替代方式就更加有效:另派信得過的手下,到各地採風,區域交叉,然後將各人反饋的結果對比,再驗證當地封疆大吏和專業領域官員(如治河的河督、江寧織造曹寅等都是幹這個的)的說法,自然能發現奧妙。
切忌身邊人大張旗鼓,否則又變成了一次斂財而已。
3、放手黨爭,防止一家獨大
聰明的皇帝,從來都不只信任一個人,而是放手讓兩幫人互相鬥。他們在互相爭鬥中,不斷揭對方的短處。不少猛料就是政敵爆出來的,這也讓皇帝不被矇蔽。嘉靖帝就是操弄黨爭的高手。兩方大臣鬥得不亦樂乎,他在上方牢牢掌控局面,一切盡在掌握。
笑看臣子爭鬥的嘉靖帝
4、教育好皇子,從小接觸社會,做到不脫節
這點清朝前期皇子做得相對好一些。皇帝的教育要從皇子抓起,千萬不要讓皇子從小與社會脫節,無任何社會常識,這樣他們沒有基本的判斷力,無法識破近臣們構築的陷阱。只有從小接觸社會,透過學校、官場、軍隊的多方面歷練,才懂得其中套路,避開各種陷阱。
六、反思最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些皇帝是不敢也不願意面對真實世界的,他們根本就放棄闖出籠子的想法,他們寧願活在近臣構築的虛擬世界中醉生夢死。例如統治晚期的隋煬帝在江都不敢面對天下大勢,甘心醉生夢死。這就更為可悲,他們已經喪失了鬥志。正如路易十六所說: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
帝制雖已經結束,但這篇文章仍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