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由於採取閉關鎖國等政策,再加上清朝遭遇了幾千年不遇的國際大變局,使中國的近代史蒙上了無盡的屈辱。
清朝末年發生的日俄戰爭,在中國的國土上進行,而中國當時的政權清政府竟然以“中立”的態度,看著這兩個外國侵略者在自己的國土上拼殺無動於衷,這等屈辱無能,讓不少人大跌眼鏡。
有人認為,就算一開始清政府無法和沙俄或日本兩者中的任何一方抗衡,為何在他們兩敗俱傷後,不趁機報甲午戰爭的仇?
其實,日軍雖然在日俄戰爭中損失巨大,甚至掏空了國庫,但如果清政府和日本發生衝突,即使撇開沙俄趁機而入的可能,此時的清政府也很難打敗日軍。
其一,甲午戰爭後中日差距的拉大。在甲午戰爭時,如果清政府當年沒有屈辱求和,而是像沙俄那樣死不賠款,遷都再戰,堅持到底,還是有可能取勝的。
但是此時的清政府和日本的差距更大,清政府很難在戰爭中取勝。
一方面,甲午戰爭後的日本大撈一把,2億兩白銀啊,這可是一筆鉅款,日本利用鉅額的戰爭賠款加快了發展,建立了八幡制鐵所等近代企業,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武器生產能力更強,裝備更加精良。
另一方面,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後卻發生了接連不斷的麻煩,首先是“戊戌變法”,雖然只有短短的一百來天,但對清政府的統治卻影響很大,變法傳播了新思想,傳統秩序更加動盪。
之後又發生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經過這場戰爭,清政府掌控力比較強的新軍,除了袁世凱那支幾乎損失殆盡,慈禧太后攜帶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忍飢挨餓逃到西安。
經過這幾次折騰,清政府統治下的清朝和日本的差距更大,此時再發生對日戰爭很難取勝。
其二,組織動員能力是無法彌補的。如果說國力和軍力的差距讓清政府處於劣勢,那清日兩個政府的組織動員能力的差距更為關鍵,這一差距更難彌補。
日本在甲午戰爭勝利後,國民士氣大增,這可是一千多年來第一次對中國大陸政權取勝的戰爭。
此戰之後,明治維新的成果算是得到了檢驗,日本國民更加順從政府,如果發生戰爭,其動員能力比過去更強。
反觀清朝,情況恰恰相反。
甲午戰爭的失敗,加速了有志之士的覺醒。如果說對西方大國戰爭的失敗情有可原,那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就毫無道理了。
你一個曾經的撮爾小國竟然也能成為跳樑小醜,挑戰大國天威,最後還取勝了,這讓國人不得不思考更深層次的原因。
思想的覺醒是好事,但在舊思想、舊秩序還沒有徹底破碎,而新思想、新秩序還沒有建立之前,是最混亂的時候,也是相對最脆弱的時候。
比如,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後,其對全國的控制能力大幅度下降,這從八國聯軍侵華時東南督撫搞的“東南互保”就能看出來,清政府已經沒有能力有效調動東南諸省的兵力。
當年慈禧太后一路西逃,大多官員已經不把他們當回事,要不然岑春煊等少數幾個大臣,能不能順利到達西安都得打個大大的問號。
如果在已經失去了對全國實際掌控的情況下再度開戰,東南諸省為避免日本海軍的襲擾,東南再搞一次“東南互保”也是有可能的,這離上一次“東南互保”可是才過去兩三年。如果戰場上再度失利,那清朝馬上就散架子了。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國君無能,將帥無用。
所以,日本雖然經過了日俄戰爭消耗巨大,但清政府是沒有能力打敗日本的,畢竟此時的清政府,可沒有建立起抗日統一戰線。
對此,大家認為呢?
本文參考文獻:
《清史稿》,《日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