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聖杜甫誕生
712年2月12日(農曆712年1月1日),詩聖杜甫誕生。
杜甫,字於美。原籍襄陽。公元712年2月12日(唐客宗太極元年正月初一日)生於鞏縣。唐開元后期,考進士不第,漫遊各地。
746年進長安,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安史之亂時,安祿山軍陷長安,杜甫逃到鳳翔,投奔唐肅宗,任左拾遺之職。收復長安後,隨肅宗還京。目睹朝廷腐敗和人民的疾苦,不久棄官入蜀,修築草堂於成都浣花溪旁,稱澆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擔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稱。
晚年攜家出四川,770年病死在湘江途中。著有《杜工部集》。杜甫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他的詩顯示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譽為“詩聖”。
2、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誕辰
1809年2月12日(農曆1808年12月28日),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誕辰。
達爾文出生在英格蘭西部希魯普郡一個世代醫生的家庭,他的父親瓦爾寧曾把他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希望他將來也能成為名醫、繼承家業。但是達爾文對醫學毫無興趣、跟博物學和礦物學反結下了不解之緣。1831年,年青的達爾文經漢斯羅教授的推薦,以自然科學家的身份、有機會參加了貝格爾艦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這五年考察,用達爾文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一件決定了他一生整個事業的大事,在這五年中,他跋山涉水,進入深山密林。大自然的奇花異草、珍禽異獸,千奇百怪的變異,把他的整個心吸引去了,他開始對聖經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上帝制造出來,而且物種是不變的”說教,開始產生了懷疑。最後,終於以“物種逐漸變化”的大膽假設,摒棄了物種不變的說教。
為了避免偏見和替自己理論找到更多的根據,當時他專心到甚至連自己的婚事都忘了,他不但細緻地整理了在大自然中可收集到的各種變異事實,還廣泛收集了動物在家養條件下的各種變異事實,查閱了大量書籍和資料,最後終於在1859年11月24日出版了一部劃時代的鉅著——《物種起源》。馬克思說,這本書實際上也為歷史上的階級鬥爭提供了“自然科學根據”。
達爾文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劃時代貢獻、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開闢了新的廣闊前景,因此,1882年4月19日當他逝世以後,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敬仰,把他安葬在另一位科學界偉大人物牛頓的墓旁,享受著一個自然科學家的最高榮譽。
3、中國第一家鋼鐵聯合企業
1908年2月12日(農曆1908年1月11日),中國第一家鋼鐵聯合企業。
1908年2月,盛宣懷將大冶山鐵廠、漢陽鐵廠、萍鄉煤礦合併,組成中國第一家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作為公司主體的漢陽鐵廠創辦於1889年,開始由張之洞負責籌建,耗資巨大,投產後卻連年虧損。至1896年被迫改為“官督商辦”,由盛宣懷招股100萬兩接辦。
盛宣懷為節省開始,又招股100萬兩,於1898年開辦萍鄉煤礦,以供應漢陽鐵廠燃料。
漢冶萍公司成立後,盛宣懷大舉引進親朋故舊,公司營私舞弊、侵吞日甚,只好以公司財產和大冶礦砂為抵押,連年向外國舉債,勉強維持經營。
4、清帝退位,封建君主制結束
1912年2月12日(農曆1911年12月25日),清帝退位,封建君主制結束。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著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養心殿裡,“揮淚對宮娥”,舉行了最後一次朝見禮儀。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了。
辛亥革命爆發後,帝國主義感到公開武裝干涉中國革命已無濟於事,就在“中立”的幌子下,抓緊物色新的奴才,極力扶持袁世凱。此時懷有野心的袁世凱則企圖依靠帝國主義的支援,向革命派施加壓力,以使革命派向他妥協。經過英國公使朱爾典和袁世凱的一番密謀後,由英國駐漢口領事出面,向湖北軍政府提出南北停戰議和的建議。以停戰、清帝退位、袁世凱為總統三項為議和條件,在孫中山回國之前,議和談判就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開始了。孫中山反對南北議和,於1912年1月11日宣佈自任北伐軍總指揮,制定了六路北伐計劃。當時英、美、德、日各國軍艦駛進長江,蠢蠢欲動,造成即將“武裝干涉”的局勢。使革命黨的許多領導人非常害怕,這時,臨時政府剛剛成立,革命還在進行,經濟也很困難。帝國主義又在財政上施加壓力,封鎖了南方革命軍佔領下各岸口的海關稅款,不讓臨時政府動用,混進臨時政府裡的立憲派、舊官僚,與帝國主義暗中勾結,藉口怕引起外國干涉,反對孫中山出兵抗擊袁世凱。在內外交迫的形勢下,革命黨人只得向袁世凱作出讓步。1月22日,孫中山表示:如果清朝皇帝退位,袁世凱宣佈絕對贊成共和,自己可以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讓袁世凱來當大總統。
袁世凱得到這個保證,心裡安定了,便指使他在北洋軍中的心腹段祺瑞等,聯名發出通電,“立即採取共和政體”,逼迫清朝皇帝退位。並許給皇室以特殊“優待”。制定的《優待條例》規定:(1)清帝稱號不變;(2)每年由國民政府給予四百萬元;(3)清帝仍居清宮,以後移居頤和園;(4)原有私產由民國保護等等。2月6日,參議院通過了《優待條例》。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退位。這樣,統治中國長達268年的清王朝被推翻,這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
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凱宣告贊成“共和”,同一天,孫中山宣佈辭去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5、第一支外國球隊訪問中國
1954年2月12日(農曆1954年1月10日),第一支外國球隊訪問中國。
1954年2月12日至3月13日,匈牙利足球隊訪問中國。他們先後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與中央體院隊、火車頭隊、東北隊、八一隊、華東體院隊、中南體院隊和西南體院進行了11場足球比賽,並全部獲勝。這是解放後第一支外國足球隊來訪,對推動我國足球運動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
6、教育部改革中小學教學
1978年2月12日(農曆1978年1月6日),教育部改革中小學教學。
1978年2月12日,教育部發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規定:全日制中小學學制為十年,中學五年,小學五年。中學按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分段。統一秋季始業。並對各年級政治課和文化課時間、學工、學農、學軍、“兼學”的時間作為規定。
7、中國首家搬家公司--北京利康搬家公司開始營業
1988年2月12日(農曆1987年12月25日),中國首家搬家公司--北京利康搬家公司開始營業。
8、科學家首次公佈人類基因組圖譜
2001年2月12日(農曆2001年1月20日),科學家首次公佈人類基因組圖譜。
2001年2月12日,由6國的科學家共同參與的國際人類基因組公佈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這個被譽為生命科學“登月計劃”的研究專案取得重大進展,為人類揭開自身奧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美、英、法、德、日和中國6國先後參加人類基因組對23對染色體DNA大規模測序的國際合作,最終繪製了一張類似化學元素週期表的人類基因組精確圖譜。
科學家經過初步解讀,發現人類基因組中包含3萬多個蛋白編碼基因。人類基因組蘊涵著人類生老病死的遺傳資訊,破譯它將為疾病的診斷、新藥物的研製和新療法的探索帶來革命性的進步。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目標是透過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序列,並解讀它全部的遺傳資訊,闡明人類基因組及其所有基因的結構和功能,揭開生命的奧秘。但是,生命科學界一直迷霧重重,人類要讀懂“生命天書”尚需時日,任重而道遠。
9、計劃投資131億元進行三峽工程建設
2001年2月12日(農曆2001年1月20日),計劃投資131億元進行三峽工程建設。
三峽工程是長江防洪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工程完工後,將形成庫容為393億立方米的“高峽平湖”,可攔洪221.5億立方米、相當於4個荊江分洪區的蓄洪量,荊江河段防洪標準將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三峽樞紐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裝機1820萬千瓦,年均發電846.8億千瓦時。除供電重慶外,主要電能將就近東送華中、華東。 開發三峽相當於建設一個年產4000萬噸原煤或年產2100萬噸原油的巨大煤礦、油田,而且是廉價、清潔、永遠不必擔心枯竭的能源。
三峽工程讓桀驁不馴的長江在這一段舒緩,這條貫穿中國東西的交通大動脈,將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有數字為證:宜昌至重慶的長江航道將是寧靜的河道型水庫,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航道單向年透過能力可由現在的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運輸成本可降低35%-37%,上起宜賓下至長江口的3000公里暢通的幹流航線將把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大經濟區緊密連線在一起。
10、新疆于田7.3級地震
2014年2月12日(農曆2014年1月13日),新疆于田7.3級地震。
2014年02月12日17時19分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于田縣附近(北緯36.2度,東經82.5度)發生7.3級左右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最終結果以正式速報為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震局主任科員石廣嶺介紹此次地震震中處於崑崙山阿爾金山脈深處,地震山區海拔4000多千米,附近40-50公里為無人區。該地震區域曾在2008年發生7.3級地震,屬於山脈斷裂帶。
據新疆于田縣委提供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2日23時,地震已造成67間房屋垮塌,1017戶牆體開裂,倒塌牲畜棚圈3517座,185頭只大小牲畜死亡,另有6座橋涵受損,部分路段受損,沒有人員傷亡報告。
11、北斗第三次組網衛星成功發射
2018年2月12日(農曆2017年12月27日),北斗第三次組網衛星今天成功發射。
2018年2月12日,我國採取一箭雙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北斗三號工程第五、六顆組網衛星。繼1月12日以來,短短一個月,長征三號乙/遠征一號火箭先後兩次“一箭雙星”發射,成功將四顆北斗衛星送入太空。這也是2018年以來,長征系列火箭完成的第7次成功發射,平均不到一週實施一次發射的頻率讓人驚歎。近日,《環球時報》記者走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指揮控制中心、技術勤務站等地,見證了一線科技人員及後勤保障人員如何開啟“高強密度發射的2018”。
12、人造葉子問世
2019年2月12日(農曆2019年1月8日),人造葉子問世。
人造仿生葉片示意圖。當水從葉片底部蒸發時,二氧化碳進入葉片。以塗有催化劑的光吸收器為核心的人造光系統可以利用陽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將水轉化為氧氣。
人造葉片模擬光合作用是指採用仿生葉片利用空氣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在太陽能作用下生成碳水化合物的過程。但是,即便是最先進的人造葉片,也還只能在實驗室內工作——人造葉片使用的二氧化碳源為實驗室容器中的加壓純二氧化碳。
2019年2月12日,《ACS可持續化學與工程》雜誌發文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設計方案,有望將人工樹葉從實驗室帶到現實環境中。改良後的人造葉片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的能力超過天然葉片近10倍。伊利諾伊大學化學工程助理教授、通訊作者Meenesh Singh說:“目前,大多數人造葉片都只能在實驗室中工作。為了讓人造葉片具備實際工程意義,必須使其能在低濃度(空氣和煙氣等)二氧化碳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