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1年,楊堅在長安建立隋朝,幾年之內征服大江南北,於589年結束了長期分裂混戰的局面。
詭異的是,隋朝與秦王朝一樣,都是結束長期分裂的大一統王朝;是短命王朝,隋朝從統一全國到喪失政權前後僅僅29年(公元589-618年);兩個王朝之後都是統治時間較久、實力較強大的漢、唐兩大王朝;更為詭異的是,這兩個短命帝國都各自完成了幾個影響千年的巨大工程:秦朝確立了符合大一統需求的郡縣制度,修築了萬里長城,隋朝則創造了科舉制度,同時開鑿了南北貫通的大運河。
科舉制度從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開始實行,到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為止,整整實行了1300年,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作科舉。
科舉制度是對世族模式的一次徹底“反動”。世族模式和莊園經濟,從西漢中後期以降的數百年間,困擾歷代治國者,幾乎鮮有改造成功者,王莽改制,十年而亡,劉秀“度田”,不了了之,東漢政權的羸弱以及魏晉南北朝的紛亂,無不與此有關。一直到科舉制的出現,才切斷了世族繁衍的制度性根源。
如果說商鞅發明的軍爵制度打通了普通人向上晉升的“武力通路”,那麼,科舉制度則開拓了“文學通路”,這顯然是一條更為廣闊的道路。
隋朝的第二個重大工程,是開鑿貫穿南北的大運河。
隋文帝於公元584年下令引渭水由長安東至潼關,是為廣通渠,隋煬帝楊廣繼位後,繼續廣徵民力,建立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線而成,南通杭州,北達涿郡(今北京西南),全長1700餘公里的大運河。
隋煬帝開拓大運河消耗了巨大的國力,終而激發民變,煬帝被弒於南巡途中,李淵在太原起兵,建立唐朝。
取代隋朝的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盛”冠之的朝代,是為“盛唐”。
盛唐景象的出現,與漢初“文景之治”十分近似。
在農業稅方面,唐代的稅收是取五十分之一,遠低於漢代的三十分之一,徭役則是每年20天,也比前朝少。
李世民繼位以後,下令把潼關以東的關卡全部停廢,以讓貨物自由交易,有唐一代,還停止了商稅的課徵。
唐代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的關係也比較寬鬆,實行的是財政下放的政策,地方州縣上繳中央的很少,所以地方很富足,而中央又把最大的財政支出——各地養兵的軍費讓藩鎮自己承擔,所以中央的支出也很少。(當然,任何制度如果不及時革新都會漸漸產生各種演變。藩鎮前期的優勢到後期演變成了地方割據的禍亂。科舉制後期也成了阻礙思想、學術進步的圍牆。)
唐朝初期,官員人數也非常少,貞觀年間,中央政府機構中的文武官員最少時只有643人。
有唐一代,隨著國力的強盛,治國者自信開放,國際貿易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
公元630年(貞觀4年),唐太宗試圖組建一個跨國聯盟。當時有西域20多國的君主及其代表集聚長安,奉太宗為“天可汗”,10年後的公元640年,唐太宗派軍隊攻滅西域的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地區),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從此,由長安向西,可自由橫穿整個歐亞大陸,直驅地中海東岸的安都奧克,全長約7100公里。
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終點,7-8世紀的長安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被稱為“世界性首都”。據計算,唐代長安城有常住居民62.6萬人,如果加上駐軍、僧尼以及往來客商,其人口總數很可能已經超過100萬,其舊址面積約80多平方公里,大於明清時期的北京城。
除了長安都城之外,其他城市的工商景象同樣十分繁榮。
東都洛陽的城市規模僅次於長安,人口也超過50萬。在南方,最繁華的城市是揚州、成都、蘇州和杭州。
唐代揚州城的面積據考證有30平方公里,商貿非常繁榮,號稱“南方第一”,此地的造船業尤其發達,鑑真和尚東渡日本,第一次出發的海船就是在揚州新河趕造的。
長江中游則有益州(今成都),時稱“揚一益二”,杜甫有詩說益州“城中十萬戶”,市井之盛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