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西夏是宋朝時期中國西北的政權,經常來騷擾宋朝邊境,歷代宋君對其很頭疼。它的建立者就是党項人,是古代的少數民族之一,原活動於青藏高原的西羌人的一支。
最早記載党項人的漢文典籍是在唐朝魏徵主持編寫的《隋書·党項傳》,其後的史書也陸續出現關於它的記載。
党項人興起壯大自西魏廢帝元年(552年)至北周保定四年(564年),附屬於吐谷渾的宕昌(中心在今甘肅宕昌)和鄧至(中心在今四川九寨溝縣)兩個羌族小政權相繼為西魏和北周滅亡之後,還處於今天青海靠近甘南一帶的党項人吸收了被滅羌人的殘部,從北周開始逐步壯大。
党項人和其他遊牧民族一樣不事耕種生產,物資主要靠劫掠。党項人趁當時的北周正忙於統一戰爭,中央不能分兵去守衛邊疆和打擊侵略者,所以經常劫掠當時邊疆百姓的財物和糧食,百姓遭受巨大災難,多有百姓被屠殺。
566年,刺史楊文思征討部分黨項人,但得不到中央財物支援,討伐也無濟於事。580年,已經是權臣的楊堅拒絕了梁睿要剿滅侵犯四川的党項人的提議,因為當時的楊堅正忙於最後奪權和征討其他割據勢力,不能分兵。
党項人於是這樣劫掠中原物資慢慢發展自己,並和鄰居吐谷渾爭奪地盤,漸漸壯大。《隋書·党項傳》形容當時党項人的勢力範圍“東接臨洮(今甘肅岷縣),西平(今青海西寧市),西拒葉護,南北數千裡,處山谷間。”
党項與隋唐王朝的關係開皇初年(581年)楊堅篡位建立隋朝,開始著手對付党項人,於是從581年開始,隋軍征討党項人。
面對隋朝的發狠,党項人發現自己再也不能輕鬆搶劫隋朝的百姓糧食貨物了。党項人也不乏聰明人,知道當時的隋朝征討他們的軍隊數量較少,隋朝主力一部分要鎮壓宇文氏殘黨穩固政權,另一部分用於消滅南方的陳朝。
於是,在開皇四年(584年),拓跋党項有千餘戶人內附隋朝,看隋朝的反應,是否會對党項人趕盡殺絕報掠奪殺害百姓的仇。果然楊堅因為北方突厥的虎視眈眈,以及當務之急要消滅陳朝,一統天下結束八王之亂以來的亂世,就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同意党項人內附不對他們做出措施,要求党項人不反覆,就接納他們,党項人當然假意答應。
第二年,党項拓跋部的首領拓跋寧從帶領餘部歸順了隋朝,隋朝封寧從為大將軍,遷到旭州定居(今甘肅洮水發源處)。其他部落的党項人看到拓跋部歸順後還分配官職,隋朝也沒有對他們做出懲罰,也學拓跋部內附隋朝。
但內附的党項人都很落後,沒有學習隋朝的先進文化,還是按照以前的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
因為到了冬天沒有足夠物資生存,也不能生產生活資料。開皇十五年(595年)開始,內附的党項人反覆無常,經常反叛隋朝,因為當時的党項人生活在高原,又有崇山峻嶺阻隔,隋軍戰線和補給線拉長,且隋朝之前從未有王朝進攻過青藏高原,高原反應水土不服,不能完全消滅党項人。
趁著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党項人又發展了很大實力,到了唐初,地盤已經擴大了很多,《隋書》有記載說“東接臨洮(今甘肅岷縣),西平(今青海西寧市),西拒葉護,南北數千裡,處山谷間。”
唐太宗是位雄才大略的聖君,當然不能忍受異族侵犯邊疆劫掠百姓,不過太宗皇帝對少數民族主要靠"招撫"策略,不過是先打敗再招撫。
貞觀九年(635年),太宗命李靖征伐劫掠邊境的吐谷渾和其部屬党項人,吐谷渾戰敗後歸順唐朝,於是党項諸部也跟著歸順。太宗在他們居住的地方設定羈縻府州(相當於今天的自治區)。
党項人內徙,進一步發展貞觀後期,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開始壯大,經常發動對唐朝的戰爭,靠近吐蕃的党項羈縻府州反覆歸叛。特別是在開元(713-741)隨著唐軍對吐蕃戰爭的連續失利,許多羈縻府州開始廢置,党項拓跋部為躲避吐蕃兵鋒,開始內遷,並請求皇帝同意,玄宗同意党項人內遷。
從開元年間從松州到慶州的遷徙,是党項拓拔部的第一次大遷徙。党項的內徙並不是唐朝有計劃地按原党項羈縻州進行內遷,而是他們以姓氏、部落為單位自發的、陸續向北遷徙。內徙党項的分佈,據一些史書的記載,主要在隴右道的洮、秦、臨等州及關內道的慶、靈、銀、夏、勝等州之內。
隨著安史之亂的到來,唐朝動亂,党項人謀求自立,擺脫唐朝的控制,於是在安史之亂時,党項酋長拓拔戎德趁機發動叛亂,劫掠各州,但被快速打敗殺死。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已無力對少數民族進行控制。唐朝皇帝希望党項人不要反唐,封各部首領為節度使,管理所屬地區。但党項人在安史之亂後發現唐朝已經虛弱,外強中乾,就肆無忌憚劫掠定居附近的唐朝百姓,其中南山党項和平夏党項最為激烈。
宣宗在平息南山湖平夏党項後,開始做一些安撫党項的工作,選擇合適的靠近党項的邊鎮節度使,党項反唐鬥爭就慢慢消下來,邊境也開始沒有大的動亂。
夏州政權建立,正式割據公元874年黃巢起義爆發,定居於夏州(今甘肅境內)拓跋部出現以為英明的首領——拓跋思恭,他趁機發展勢力,收服其他党項部族壯大拓跋部。
為了剿滅起義軍,唐僖宗召集各個藩鎮進行平叛,拓跋思恭也被召集,在平叛過程中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戰死。後來拓跋思恭被賜姓李,而拓跋思忠就是西夏建立者李元昊的祖先。
拓跋思恭也憑藉平叛起義的功勞,據夏、綏等州,正式藩鎮割據,他所帶領的党項人也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幾百年前的吐谷渾吐蕃奴役的人,又經歷被唐朝統治,到他手裡党項人終於有足夠話語權,雖然沒有完全獨立,但藩鎮就是獨立王國,也算建立了自己政權。後面又相繼奪了幾個州郡,勢力又進一步加大。
利用唐末的黃巢起義,党項拓跋氏崛起,並達到極盛階段,名兼四鎮(定難、保大、靜難、寧塞),實領定難、保大二鎮之夏、綏、銀、宥、鄜五州之地,但以其實力遠不能與關中及中原、河東諸鎮爭強,唐末藩鎮激烈的爭鬥激烈,為了保住党項拓跋氏割據夏州的勢力,拓跋部首領臣服於當時最強的朱溫。
五代到宋積蓄實力,最終建國唐朝滅亡進入五代時期,拓跋党項朝貢不斷,以及屢遭挫折,但還是保持相對獨立,默默積攢發展壯大,等待時機徹底獨立建國。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朝不斷進逼拓跋党項。公元982年,拓跋党項首領李繼捧前往宋朝國都向宋朝皇帝獻出夏州節度使所屬的“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李繼捧族弟知道後不服,率兵反叛宋朝,誓要奪回五州之地。
李繼遷率軍轉戰各地,但遭遇挫折,後來聯合契丹遼朝,遼聖宗把宗室之女嫁給李繼遷正式結盟,並聯合李繼捧裡應外合。宋軍被李遼聯軍打得節節敗退,最後李繼遷也奪回五州之地。而李繼捧最後被宋朝囚禁。
奪回五州之地後,李繼遷不再滿足現狀,想獨立建國,自己當皇帝。
李繼遷盯上了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境內靈武縣附近),靈州位於夏州西面,倚負賀蘭山,帶引黃河,地理形勢十分重要,為唐、宋時代西北邊疆的屏障。靈州以西,古代絲綢之路要道河西走廊上,主要散居著回鶻部落,西南則是吐蕃部落分佈地區。因而靈州成了宋朝以及回鶻、吐蕃、党項各族勢力爭奪的焦點。
李繼遷攻佔靈州後,以其為都城建立西平政權。不久後李繼遷去世,長子李德明繼位。
李德明
李德明繼位之初,宋景德元年(1004年),宋、遼訂立了“澶淵之盟”,宋、遼關係發生新的變化,宋朝可以騰出手來,專力對付西平政權。李繼遷臨死時,一再囑咐德明“傾心內屬”,依附宋朝,是他看到了党項政權的實力還不能同宋、遼爭雄。李德明審時度勢,巧妙地利用宋、遼矛盾與有利的和平形勢,既求生存又要發展,故於即位之初,為了穩定党項部族、消除他們對西平政權是否鞏固的疑慮,於景德二年(1005年)正月,派出專使向遼請求冊封,“假北朝威令懾之”。遼封他為西平王,後來又封夏國王。
第二年四月,李德明又派使者去開封進貢,請求和好,宋真宗決定改變對“國危子弱”的西平政權的強硬態度,實行“姑務羈縻,以緩爭戰”的招撫政策,李德明也跟宋朝簽訂了和約,互不侵犯,這為西平政權發展提供了有力條件。
李德明在位期間,內行保境息民、發展生產的政策,增強了經濟實力;外結遼、宋,利用兩國矛盾左右逢源。最後在公元1032年,時年51歲的李德明完成全部建國稱帝準備後死去,雖然他沒有登上皇帝,但為他的兒子建立西夏王朝奠定堅實基礎。
最終於1033年其子李元昊建立西夏王朝,党項人也成立了自己第一個王朝,但也是最後一個。
西夏所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