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國象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大約起源於商周時代,那時盛行著一種文博象棋,每方有棋子6枚。棋子的名稱,有梟、盧、雉、犢、塞。塞有兩枚。梟為首,即主帥。

棋盤裡的河界,又名“楚河漢界”。這個名稱,可能是受到楚漢相爭中韓信作象棋的傳說的影響,由後人附加的。據傳說:韓信帶兵攻打趙、齊等國,一段時間打仗,一段時間休整,在休整時作象棋以教士兵。

唐代,象棋在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了一些變革,已有“將、馬、車、卒”4個兵種,棋盤和國際象棋一樣,由黑白相間的64個方格組成。後來又參照中國的圍棋,把64個方格變為90個點。北宋末南宋初,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藥的發明增加了“炮”之外,還增加了“士”和“象”。宋代的《事林廣記》中就記載著中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譜。據發現的宋代象棋實物,一副象棋正是32子,其中,將2枚,士4枚,象4枚,馬4枚,車4枚,炮4枚,卒10枚,雙方各16枚,棋正面刻上楷體漢字,背面刻有相應的圖案。

元代象棋已演變為今天的黑卒紅兵制度。到了明代,可能為了下棋和記憶的方便,才將一方的“將”改為“帥”,和現代中國象棋一樣了。清代是中國象棋發展的全盛時期,名家輩出,名譜眾多。有關象棋著作有《梅花泉》、《韜元機略》、《心武殘篇》、《竹香齋象戲譜》、《百變象棋譜》等。其中王再越著《梅花譜》是中國象棋史上一部帶有劃時代意義的棋譜,它因戰例豐富、變化精微而著稱,開創了迄今三百餘年“馬炮爭雄”的歷史篇章。不僅如此,象棋著名的四大排局“七星聚會、Mustang操田、千里獨行和蚯蚓降龍”也都是在清代完成的。這四個排局各具特色,但都是圍繞車、馬、炮、兵相互配合而展開,這些排局迄今為止仍然是公認的難度最高,最為複雜的。可以說清代是古代象棋發展理論和技術戰術水平達到巔峰的歷史階段。現在,中國象棋已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在日本、菲律賓還成立了中國象棋協會。

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有關嗎?他們是一種棋嗎?

其實兩者並沒有關聯!

國際象棋的起源至今說法不一,有關起源的傳說有各種版本,比較可靠的說法認為它是由古代印度發明的,它的原型是一種叫做“恰圖蘭卡”的棋,其中有4種棋子:步兵、騎步、戰車和大象,正好反映了古代印度軍隊的組成兵種。

“恰圖蘭卡”的進一步發展是“沙特蘭茲”,在棋子和規則上有大規模的改進,開始在中亞各民族廣為流傳。然後這種遊戲通過貿易、戰爭和宗教等多種渠道,由東方向西方傳播,其傳播的大致路線是:印度——波斯(今伊朗)——中亞——阿拉伯國家——歐洲。在11世紀末,它已遍及歐洲各國。而國際象棋——“Chess”這個名字也是由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組成的複合詞,意為“將死對方的王”。

據可靠的文字記載它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儘管更多的人相信它起源於東方,但從它的演變史以及發展史,我們不得不承認它是在西方尤其是歐洲定型並流行開來的。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人們對它做了一次大的改革,一些棋子改變了走法,行棋速度明顯變快,例如“原先的大臣”被浪漫的法國人改為王的配偶--後,像社會革命一樣,連性別也變了。至15世紀末進化為現制。當時它與騎術、游泳、射箭、擊劍、狩獵、作詩並列成為騎士教育的七大必修科目。18世紀,以騎士教育為主導的人們把在下棋當中凶猛的進攻和大無謂的棄子看成是勇敢的表現,而不敢接受棄子或防守的一方被認為是怯懦的。但這種騎士風格的弈棋理念和完全不重視防守的戰略思想已經被現代理論所淘汰。

現在,國際象棋在世界各地流行和普及。人類社會不僅僅把它當作遊戲和娛樂,還當作一門藝術學科、競技體育專案,甚至開發電腦弈棋,向人類智慧挑戰。

國際象棋最早傳入中國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的中國留學生把國際象棋帶回國內,但未能普及開來。到了上世紀50年代,中國將它列為體育專案,才開始逐漸推廣起來。國際象棋英文“Chess”本身只是棋的意思,因其走法與中國象棋極相似,為了與中國象棋區分開來,人們在前面加上“國際”二字叫國際象棋。在亞洲一些華語地方,也有人稱它為“西洋棋”。國際象棋中6種棋子的命名,也完全是按照中國象棋的叫法而定的。King譯為王;Queen譯為後;Rook:意為城堡,因與車走法一樣,故稱為“車”;Knight:騎士(或稱為爵士),與馬走法類似,稱為“馬”;Bishop:傳教士,與象(相)走法類似,稱為“象”;Pawn譯為兵。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中國史上名氣最大的女人,家出名門,卻給日本人傳宗接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