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正月。曹魏朝廷的實際掌權人、大將軍曹爽,帶著一幫曹氏宗親,簇擁著皇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掃魏明帝的皇陵。大隊人馬剛出京城,太傅司馬懿就率兵關閉洛陽城門,發動了軍事政變,然後給皇帝送奏章,請求免除曹爽兄弟的一切職務。
一同出洛陽城去高平謁祭皇陵的曹爽眾兄弟,直到收到司馬懿寫給皇帝的奏章,才知道京城洛陽已經發生了兵變。隨行禁軍人數太少,驚慌失措的大將軍曹爽,臨時下令調遣幾千名屯田士卒前來護駕,並對皇帝封鎖訊息,不讓其回京。大隊人馬駐紮在伊水的南岸,增設鹿角,設定營寨,以抵擋司馬懿的大軍。
足智多謀的司馬懿,怎麼會選擇與曹爽直接開戰呢?皇帝曹芳仍在對方手中,貿然動武,不但師出無名,如果傷及皇帝,則必然背上千古罵名。更何況此時的朝廷,曹魏的人心未失,根基尚穩,司馬懿還必須假借皇帝曹芳和太后郭氏的名號,來對付曹爽兄弟,還沒有實力和膽量,反抗曹魏的皇權。控制洛陽後,司馬懿想要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想不動兵戈而獲全勝,只能是和曹爽打心理戰,派人前去高平陵勸降曹爽。派誰去當說客,可是個大學問。如果派自己的親信去,對方自然不肯相信,而如果派出對方信得過的人去,又得擔心出城的人帶去城內的情報資訊一去不返。當年陳平、周勃誅滅諸呂時,也遇到過同樣的難題,最後選擇派表面上與北軍統帥呂祿關係交好,實則傾向劉氏的酈寄前往,一通忽悠之後,呂祿乖乖地交出了將軍印,將北軍大營的軍權,拱手讓給太尉周勃。
司馬懿熟知西漢初年的這段歷史典故,他想要的也是當年同樣的效果。他先後派了三個人去曹爽軍中做說客,先是派遣侍中許允和尚書陳泰前去勸說曹爽,讓他儘早歸降認罪。許允是誰呀?許允是天下名士,為人正直、為官清廉,關鍵一點他是徵西將軍、雍涼都督夏侯玄的至交,而夏侯玄又是曹爽姑媽的兒子,算是曹爽的嫡系,所以許允是曹爽可以信任的人。陳泰是鎮軍大將軍陳群的兒子,陳群則是魏文帝曹丕的三個人託孤重臣之一,算得上是絕對忠於曹魏皇室的堅定保皇派,此兩人都算得上是曹爽可以相信的人。
司馬懿還不放心,緊隨其後,又派出了曹爽的絕對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前往。尹大目見到曹爽,聲淚俱下、剖心至腹地勸諫道:事已至此,大將軍想要免禍,只有放下抵抗一條道,太傅答應只免除您的職務,保留您的爵位,保障的您的榮華富貴。說完後,更是指著洛水河,對天地神靈起誓,絕無欺騙大將軍之心,如有相欺,天誅地滅。至於司馬懿是如何許以高官厚祿,收買尹大目,歷史沒有記載。但此事可以表明一個道理:沒有永遠的親信,只有永恆的利益!
曹爽幾兄弟猶豫了一個晚上。天亮時分,大將軍曹爽將配刀狠狠地扔在地上,說道“即便投降,我們仍然不失為富貴人家!”(爽乃投刀於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曹爽一錘定音,主動讓皇帝下詔免去了自己的一切職務,帶著皇帝曹芳一行人回到洛陽,向司馬懿投降。
曹爽一廂情願做富家翁的理想並沒有實現。回城後的曹爽兄弟,先是被司馬懿軟禁在府中。之後不久,司馬懿又派人誣陷曹爽兄弟和一幫親信謀反,以大逆不道的重罪,將曹爽及親信曹羲、曹訓、何晏、丁謐、畢軌、李勝、桓範等人,全部殺頭,並誅滅三族。
司馬懿兵不血刃,就讓軍權在握的大將軍曹爽等人束手就擒,最為關鍵的一點,是抓住了這群官二代能力不足、保底求穩的心理,同時派出了最合適得力的人,前往勸說。
如果說被殺頭滅族的人當中,曹爽兄弟及其死黨算是死有餘辜的話,本不是曹爽親信的大司農桓範,卻是實實在在的冤死了。
桓範並非輔政大將軍曹爽的親信,與他的關係僅僅是同鄉,很小的時候就認識。曹爽對桓範,也只不過是因為他是年長的同鄉,對他比對別人更尊重禮遇,僅此而已。司馬懿也很清楚他與曹爽之間的關係,所以在起兵之初,很信任重用桓範,想任命他為中領軍,接管曹羲的中領軍軍營。以桓範的睿智,他何嘗不清楚曹爽的人品和才能,何嘗不清楚司馬懿智慧和能耐呢?一邊是現得的高官富貴,一邊前途未卜的險境,為何還要孤身出洛陽城,冒險投奔曹爽呢?
是盡同鄉之宜嗎?作為同鄉之誼,在高平陵政變之前,他已經鄭重其事地勸諫過大將軍曹爽了:兄弟幾個人,不可以同時出城,要以防不測和變故。可以,曹爽不聽。是貪圖未來的富貴嗎?桓範已是大司農,位在九卿之列,同時又被司馬懿器重,還很有可能成為司馬氏的功臣,將來揚名顯親、蔭澤後代,是可以期待的事情。
桓範冒巨大風險,帶著大司農的印章去投奔曹爽,以清廉節儉聞名於世的名士,絕不會是貪圖私利和富貴。最大可能是,以他的智商和謀略,早已識破了司馬懿的陰謀,他投奔曹爽,就是為了扶持曹爽對抗司馬氏,以保全曹魏的江山皇位,做曹魏皇室的忠臣。只可惜,號稱智囊的桓範,絕不沒有預測到皇室子弟、大英雄之後的曹爽兄弟,竟然如此不堪,如此爛泥扶不牆。
桓範不久之後的名將羊祜,就大腦清楚得多了,權傾朝野的輔政大將軍曹爽,召其為官,羊祜藉故推辭,他對好友說:“委身效命跟隨主人,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樣的良言,可惜桓範沒有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