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東周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雖然存在時間很長,達到500多年,可是從來沒有強盛過,一直衰弱不堪,甚至要向那些諸侯國求助。那麼問題來了,東周雖然遷都後實力受損,但領土依然不小,為何實卻從未現“中興”局面呢?
東周初期,周王室的直轄領地尚有六百里,“地方雖小,亦足王矣”,領土比當時的大多數諸侯國要大得多。可是在之後的這段時間,周王室日漸衰弱,而那些諸侯國則迅速發展,許多國家的實力都超過了周王室。到最後,東周乃至戰國七雄中的六國都被秦國滅掉,而秦國只不過是東周初期分封的一個小國而已!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領土縮水,財政困難
雖然與諸侯國相比,東周王室的領地小,但與西周相比,則縮小了一半有餘。周平王東遷的同時,將周王室的貴族也帶到了洛邑,一時間“僧多粥少”。再加上週平王得位不正,許多諸侯並不向其繳納貢賦,所以財政上出現了問題。周平王死後,周桓王沒錢辦喪事,居然派人到魯國去要錢。
之後周王室受到諸侯國的蠶食,領地越來越小。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室除了北面臨河外,三面被韓國包圍,只剩下七邑之地。周天子名為天下之主,卻遭到戰國七雄的欺壓,“貧且微,諸侯莫朝”。東周的末代君主周赧王借錢組建軍隊,結果被秦軍打敗,由於被債主討債,他逃到高臺之上,留下“債臺高築”的典故。
二、王室內亂,政爭不斷
周王室本來就實力不濟,可是還接二連三發生內亂。整個東周時期,周朝發生過六次王位之爭,也可以稱其為庶孽之亂,分別是王子克之亂、王子頹之亂、王子帶之亂、王子朝之亂、景王殺佞夫事件以及貞定王諸子之亂。這些動亂的情況差不多,都是王子爭奪王位。東周王室的內亂加劇了周朝的衰敗。
與此同時,東周內部還發生了多次權力之爭,這裡的權力之爭不是王子之間的,而是權臣之間關於執政地位的鬥爭。先是周公閱與王孫蘇之間,之後王札子殺死召伯、毛伯,後來周公楚與伯輿之間的鬥爭,最後是王叔陳生與伯輿之間。在此期間,這些執政的卿族之間為了權力自相殘殺,極大地消耗了周朝的力量。
三、政治僵化,東西分立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先後進行改革,廢除了井田制以及世卿世祿制,開始實行郡縣制。可是,東周王室在政治上保守僵化,依然在自己的統治區域內實行世卿世祿制,直轄領地還有不少小諸侯。這種制度限制了東周的力量,而與此同時,其他諸侯國紛紛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
更嚴重的問題還在後面,到了週考王時期,他將王畿河南之地封給了弟弟王子揭,是為西周國。到了周顯王時期,又分封了一個小國,即東周國。西周、東周的建立,更加削弱了周天子的力量,他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了。公元前256年,在位五十九年的周赧王病死,東周五百多年的統治至此結束!
參考資料:1.《史記》;2.《東周王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