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八月初六,西太后慈禧囚禁光緒帝,並連發多道諭旨捉拿維新派。維新志士們驚聞宮廷政變的訊息後,立刻意識到袁世凱將自己賣了。譚嗣同的老師康有為連夜逃離北京,但譚嗣同沒有跑,他的第一反應是營救光緒帝。
光緒帝
袁世凱已倒戈,榮祿原本就心向慈禧,官府已無可以倚仗的勢力,譚嗣同想到了自己的另一位老師——源順鏢局的總鏢頭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何許人也?他原名王正誼,是河北滄州人氏,生於道光二十四年(即公元1844年),三歲喪父生活貧苦,從小體格健壯嚮往武力。
十四歲時,在燒餅鋪當學徒的王正誼不甘心如此度過自己的一生,拜了武師肖和成為師,走上了習武之路。肖和成武藝不算頂尖,但幫助王正誼打下了基本功。兩三年之後,王正誼拜別肖和成,改拜滄州地面最有名的武師李鳳崗為師。
李鳳崗起初並不願意收王正誼為弟子,畢竟他出身貧寒(沒有多少拜師費)、其貌不揚(沒有高手風範),雖有一定功底但也算不上出類拔萃。但王正誼下定了決心要拜李鳳崗為師,於是在多次被拒後長跪於李鳳崗門前。最後,李鳳崗被王正誼的誠心與鍥而不捨的精神打動,答應收他為入室弟子。
王正誼非常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在拜入李鳳崗門下後勤奮學習刻苦練功,再加上有較高的習武天賦,幾年內便將李鳳崗的成名絕技長拳與雙刀掌握得融會貫通。尤其是雙刀使得出神入化,儼然已高過其師李鳳崗。
李鳳崗見王正誼已得自己真傳,有心讓他到江湖中去歷練,便把他推薦給了師兄劉仕龍。劉仕龍是一名鏢師,武藝高強見多識廣。王正誼跟著劉仕龍押鏢行走江湖,憑藉一口大刀闖出了不小的聲名,又因在李鳳崗門下排行第五,便贏得了“大刀王五”的綽號。時間一長,大家都不叫王正誼本名,而是稱他為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影視形象
同治十年(1871年),27歲的大刀王五拜別了劉仕龍,途經津門到了京城。當時的津門大俠霍元甲尚且年幼,不過,二十年後霍元甲將和大刀王五不打不相識,結成莫逆之交。當然,這是後話,此處暫且不提。
王五隻身來到京城後,乾的仍是老本行。王五武藝高強,性情又豪爽,很快就在幽燕一帶結交了不少江湖好友。走鏢不僅要靠個人的武藝,還要靠江湖朋友的關照。畢竟走鏢要護送貨物在期限內安全到達目的地,如果一路打打殺殺,即便不遺失貨物,也容易誤了時間。
王五武藝高強,又結識了各路江湖好友,無疑具備了自己開鏢局的條件。再加上幾位鏢師朋友也勸王五自己開鏢局,於是王五便於光緒元年(1875年)在前門外西半壁街開了一間鏢局,名為“源順鏢局”。
大刀王五本人照片
正是在王五開鏢局這一年,十歲的譚嗣同拜了一文一武兩個老師。文是瀏陽歐陽中鵠,武是大刀王五。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譚嗣同對王夫之的思想發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在大刀王五的教育下,譚嗣同修習了劍術,受到了俠義精神的薰陶。因此,梁啟超在譚嗣同犧牲後這樣寫道:少倜儻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俠,善劍術。
譚嗣同出身於書香家庭,他的父親譚繼洵是咸豐十年進士,官至光祿大夫、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因此,年少的譚嗣同並沒有將全部精力放在習武方面,而是側重於習文。不過,譚嗣同雖未一直跟隨王五習武,但他與王五之間的情誼卻沒斷,而是一直保持著亦師亦友的親密關係。
譚繼洵
王五開鏢局的時候,鏢業還是朝陽行業,又加上王五武藝高強、為人仗義。因此,源順鏢局開得有聲有色,頗受同行及江湖人士的敬重。此外,王五平日裡還好打抱不平,時常幫助貧苦百姓。老百姓們曾贈以“尚武”、“濟貧”兩塊匾額懸於鏢局門首,以表彰王五的俠義之舉。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王五結識了後來的津門大俠霍元甲。他們結識的經過頗為有趣,可謂是不打不相識。當時王五去天津拜會好友,聽說北門外竹巷有一個力大無窮的大力士,正在藥棧找那個當搬運工。
王五有心試一試那位大力士是不是果真如傳言那般神勇,便令幾個手下搬了塊巨大的青石擋住了藥店旁的井口。藥店的夥計去挑水,用力去推青石,但青石卻紋絲不動。之後,他又叫出兩個夥計,三個人合力都無法搬動青石。
井邊圍了越來越多好事的觀眾,有人提議喊霍元甲過來,於是一個夥計便去了請霍元甲。霍元甲一聽這事兒,立馬知道這很可能是衝自己來的,放石頭的人很可能就在一旁看著呢。確實如此,當夥計去喊霍元甲的時候,王五的手下也去了喊王五。
霍元甲
當王五來到井邊不久後,霍元甲也趕到了。只見霍元甲雙手扶著青石,一推一送便把青石推到了地上,不僅不喘氣,還始終帶著微笑。王五走下場稱讚了霍元甲一番,對於青石之事,兩人心照不宣。此後兩人越聊越投機,結成了好友。
也正是在王五結識霍元甲那一年,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清朝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我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御史安維峻向朝廷上疏力陳和議之弊,強烈要求嚴懲朝廷重臣李鴻章。但他的一片愛國之心卻遭來貶斥,被革職充軍戍邊。
李鴻章
可悲的是,滿朝文武竟無一人站出來為安維峻鳴不平。對此,大刀王五極為義憤,連日嘆息悲嘆。安維峻離京那天,王五親自護送安維峻走了很遠。由此可見,王五雖沒文化,但他的精神境界卻遠比許多張口仁義閉口孔孟的讀書人要高。
也正是在這一年,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000多名舉人上書,要求拒和與變法。譚嗣同這位愛國志士,亦以極為沉痛的心情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譚嗣同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並結識了康有為及其弟子梁啟超。譚嗣同才識明達、魄力絕倫,深得康有為與梁啟超的讚賞。當時的湖南巡撫想在湖南實行新政,便請譚嗣同回了老家。經過一番努力,湖南很快成為了全國有名的先進省份。譚嗣同的才華得到了光緒帝的賞識,被召入京參加變法活動。
譚嗣同
譚嗣同回到京城後,王五感到非常高興。他本就極為敬重愛國志士,要不然也不會親自護送被貶的安維峻離京。此時看到當年跟自己學習武術的譚嗣同成長為了一位救國救民的愛國志士,自是無比欣喜。
譚嗣同則心念二人的師徒之情、友人之誼,敬重王五的俠義之舉,再加上譚父亦是王五的朋友,於是時常跑到源順鏢局去拜訪王五。王五雖不能完全理解譚嗣同的變法思想,但他知道譚嗣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國為民的大好事,便也漸漸傾向於維新。
不久之後,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志士也時常隨譚嗣同去源順鏢局鏢局,鏢局也因此而成為維新志士經常聚會的地方。透過與維新志士們的密切交往,王五這位從未讀過聖賢書的習武之人,也漸漸理解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蘊。
康有為與梁啟超
維新變法所施行的種種新政策,不可避免地要與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發生衝突,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頑固派的仇視與抵制。慈禧先是逼迫光緒撤掉了親近維新派的大臣翁同龢,任命榮祿做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後更是密謀廢掉光緒、取消新政。
危急時刻,光緒帝下密詔給康有為,令他們想辦法進行搭救。維新派本身只是一幫無勢力的書生,只好把希望寄託在了曾表示支援變法的袁世凱身份,當時袁世凱手下有七八千人。
光緒二十四年(即公元1898年)八月初四晚,譚嗣同獨自到了袁世凱在京城的住處,與其商議除掉榮祿、救光緒帝的計劃。當晚,兩人達成一致、定好計劃。譚嗣同沒想到的是,袁世凱是個極為狡猾的兩面派,第二天他就趕回天津面見榮祿,將維新派徹底出賣了。榮祿收到訊息後,又趕緊赴京稟告慈禧。
袁世凱
八月初六,慈禧發動政變奪去了光緒帝的印信,將其囚禁於瀛臺;對外宣稱光緒帝重病,自己臨朝訓政。同時,慈禧連發多道諭旨捉拿維新志士。康有為得知訊息後,匆匆逃離了京城,但譚嗣同沒有逃跑,他的第一反應是營救光緒帝。
此時,譚嗣同唯一可以倚仗的人是大刀王五。他不僅自身武藝高強,在江湖上聲望也很高,由他出面定能組織到不少江湖人士。譚嗣同去源順鏢局找到王五,把情況簡單說明後,王五當即聯絡人馬準備營救譚嗣同。可惜,禁宮防範森嚴,召集的人手又極為有限,未能成行。
大刀王五
意識到營救光緒帝是個不現實的想法後,大家都勸譚嗣同趕緊離開。但譚嗣同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擲地有聲地對大家說道: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兩天後,譚嗣同於瀏陽會館被捕,隨後被押入刑部北監。王五得知訊息後,極為痛心。營救光緒帝的計劃未能成行,譚嗣同又被捕入獄凶多吉少,他決心放手一搏劫獄救譚嗣同。他一邊緊急聯絡人馬,一邊動用在京城的關係買通了獄卒,好摸一摸大牢的防守情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
梁啟超曾解釋說,“兩崑崙”指的是康有為與王五。譚嗣同的意思是:為了國家和人民,他不僅不吝惜自己的性命,還因犧牲而感到驕傲與自豪;自己即將離開這個世界,但康有為和王五都是像崑崙山一樣挺立的愛國志士,他們將擔負起救國救民的重任,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康有為後來的行為辜負了譚嗣同,但大刀王五沒有。事實上,就在劫獄的計劃被譚嗣同拒絕後,王五仍沒有放棄救譚嗣同的念頭。親入刑部大獄,也使王五感覺劫獄的計劃不現實。進行一番思索之後,王五決定劫法場。相比劫刑部大牢來說,劫法場要容易一些。
八月十三,譚嗣同與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五人被重兵押往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王五帶領一幫江湖好手分散躲在人群中,卻始終沒有找到動手的機會,官兵防守太森嚴。況且,譚嗣同神色自若、毫無懼色,也使他猶豫是否要前去營救。
戊戌六君子
就在王五準備衝入法場之時,譚嗣同卻忽然慷慨激昂地吼道: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王五放下了手中的大刀,垂頭長嘆了一聲。血濺法場,譚嗣同等六君子以身殉法,壯烈犧牲。
譚嗣同等人就義後,很多人都害怕受到牽連,不敢上前為壯士收屍。王五卻毫不畏懼,帶領江湖好漢為譚嗣同等人收屍。之後,王五更是多次組織人手對頑固派要員進行刺殺。雖未成功,但為譚嗣同報仇、拯救蒼生之心卻日盛。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初,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北方大地轟轟烈烈興起。時年6月,慈禧允許義和團進駐京城。大刀王五這位愛國志士對列強有著深深的痛恨,並且與義和團領袖朱紅燈等人有舊,於是毅然加入了義和團。
七月二十凌晨,八國聯軍來到北京城外。經過兩天的激戰,聯軍攻佔了北京各城門,隨即與清軍、義和團在京城各處展開巷戰。
在京城遭到八國聯軍進攻的危難之際,大刀王五組織鏢局的鏢師加入義和團的戰鬥序列,與清兵一同防守西交民巷,將一位武林高手的報國情懷展現到了極致。
遺憾的是,義和團的冷兵器終究抵擋不住聯軍的熱兵器。八國聯軍很快就佔領了京城,慈禧及皇室倉皇逃到了西安。
八月初八,德國人將王五抓捕,並將其與兩個鏢師及另外四個義和團成員槍殺於火車站旁的德軍司令部裡圃。王五的護國之心停止了跳動,江湖失去了一位行俠仗義的好漢,中華失去了一位忠心報國的英雄。但他死得其所,無愧於譚嗣同的“崑崙”之讚美!
大刀王五被槍殺後,德國人又將他的頭顱割下,高懸於城門上示眾,以致於家人無法給他入殮。其他的京城高手要麼同樣犧牲,要麼早已逃離京城。霍元甲得知此事後極為悲憤,帶著徒弟劉振聲從天津奔赴二百里,偷偷潛入京城。
當時京城到處是耀武揚威的聯軍士兵,到處設定關卡侮辱國人,霍元甲極為氣憤,但傳統武術不敵洋槍洋炮的慘痛事實擺在眼前。津門大俠霍元甲,也只能默默嘆息。
霍元甲影視形象
霍元甲先是去到源順鏢局,自與王五因大青石相識後,他曾數次來鏢局拜訪王五,因此輕車熟路。可惜的是,鏢局已被查封。霍元甲心知再難從江湖中尋到幫手,便去找到了王五的一位文人朋友。他叫劉鶚,有《老殘遊記》傳世,與王五是忘年之交,與霍元甲亦有舊。
劉鶚師從中國最後一個儒學學派太古學派,古道熱腸極為重情,得知霍元甲想奪回王五的首級後,並開始想方設法幫助霍元甲。他利用京城的各方關係,拿到了城門輿圖及附近地形圖,並打探到了洋人的大致部署。
劉鶚
當天夜裡,霍元甲帶著徒弟劉振聲夜間登上城樓,取回了王五首級。之後,他又找到王五家人,將王五屍首合葬在了一起。大刀王五泉下有知,必定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