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背景

西漢是漢高祖劉邦建立的王朝,定都長安,自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共210年13位天子。

從高祖到武帝是興起時期,武帝之後逐漸衰落。

西漢的結束是因為王莽篡漢,新莽代漢15年,後劉秀復漢。

兩漢也稱前漢和後漢。

二、武帝之前

1、漢高祖

高祖劉邦凝合天下各國平民的力量建立了統一的政權,以天下人而統一天下。

因此他也不用做什麼統一的工作,基本上繼續延續秦始皇規劃的大方針,順應天下萬眾一心的和平願望就行了,所以劉邦上任後只廢除了一些不利於民的政策,秦國總政策基本沒有改變。

劉邦和一起興兵的夥伴都是從人民中來,知道在人民心中的期望:最好的政府是沒有政府,人民安居樂業才是王道。

出身最高的是張良,本是韓國貴族,他因復國夢被項羽破滅,然後死心塌地跟了劉邦,這時的社會混亂,天下一統已經是天經地義,因此項羽一死,大家自然又擁立了一位皇帝,皇帝也毫不猶豫順應民意,將政府所管的事減少到最低程度,就是老子的“無為而治”。

2、文景之治

文帝即位時24歲,在位23年一切都政策都非常節儉,以修養民生為主,不挖山不築墳,以免奴役人民。還提倡農桑,開墾田地,徵稅也十分少,有時甚至不徵稅。

到了景帝時雖然有一些殘忍刑罰,但是依舊愛民如子,景帝在位約16年,使民生修養到了頂峰。

插曲

文景之治與劉邦死後中間有十幾年的惠帝和兩位少帝時期,但是基本由呂雉掌政,知人善任,推行無為而治,才有了後來的文景之治。

3、武帝興衰

高祖立漢時,因久經戰亂國力衰弱。

因此與匈奴一戰被圍“白登”,後以“和親”解圍,從此漢朝向匈奴納貢數十年。

但漢朝經文景之治後,到武帝時國力空前強盛,武帝耗費15年與匈奴爭戰,一雪高祖之齒,但是沒能殲滅匈奴。

除此之外,武帝還將福建、兩廣、雲貴、越南北部以及朝鮮劃入了版圖。

武帝晚年時又敗給匈奴,因為連年征戰文景時積攢的國力已消耗殆盡,於是大方針再度成為調回修養民生。

匈奴雖然打了一次勝仗,但國內內亂頻發,損失極大,最終選擇臣服漢朝。

三、武帝之後

漢武帝死後有6個皇帝,當時有一種學說十分盛行,叫“五德終始說”。

這個學說大概意思就是天子是上天選擇的聖人,若是聖人不才,天下就有大災難,就會出現新聖人,而舊聖人應該讓位給新聖人。

這種學說不遵從世襲血緣,因此不被天子採納,但是也有憨憨不怕死去請“舊聖人”讓位,全被舊聖人賜死了。

武帝后的歷代天子基本就維持政權,無創新無建樹,因此武帝四代後的漢成帝昏庸不堪大用。

這時外戚王莽格外耀眼,王莽從小就目標很明確:節儉、不爭權奪利、門頭學習看書,但是巧的是他的這些“優良”品德和習慣總能傳到天下人耳朵裡。

因此王莽成年之後,不管是公卿大臣還是在野百姓都知道王莽賢良。這“新聖人”的稱號呼之欲出。

漢成帝之後的漢哀帝與董賢是斷袖,因此埋沒了王莽重視了董賢,不過後來漢哀帝因為縱慾過度而死,董賢也被逼自殺 王莽重新官居高位,並且因為賢明被推為輔政大臣。

此時立漢平帝,但實際王莽就以民意不可違的社會情況為原因,自立“假皇帝”代政,民間稱“攝皇帝”。

西漢就到此結束,開始了新莽時期。

四、結語

秦始皇是中華世界的締造者,漢武帝是中華世界的守護者,他們二人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貢獻輝耀古今。

王莽新政極具特色,他的許多政策非常先進,類似現在的國家政策,因此他也常被懷疑是穿越之人。但是由於想法先進而能力不足,在先進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大多數不得已終止。又因為天災橫禍,最終王莽政權也夭折了。

15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比你知道的狗血太多(8)